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空心化”不可避免么?

李子旸 李子旸 2024-01-04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农村“空心化”,指的是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住宅荒废、耕地撂荒、基础设施废弃等现象。近年来,这些现象在我国农村大范围出现。越来越多村庄只剩下少数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甚至整村人口全部流失,村庄成了无人区。

看上去,这种农村的“空心化”似乎不可避免且不可逆转,毕竟,城乡之间在收入水平、生活便利程度、消费水平等方面有巨大差异。追求更好的生活,只能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但是,现实永远比理论更丰富。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以后,人们意外地发现,与十年前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部分远离大城市的地方,常住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空心化被逆转了。一些地方的人们,更愿意留在农村,而不是进入大城市。

为什么会这样?

《超越空心化》一书的作者吴重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关于农村的一些重要规律。



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反空心化”、人口不降反增的农业地区,往往农业生产条件更差,比如人均耕地更少,人地关系更紧张。按说,这些地区应该有更多人口“逃离”,空心化更严重才对。可是,为什么这些地方却没有空心化呢?

要不怎么说,坐在屋里读死书,是研究不好现实问题的。研究现实问题,就得真正深入现实去多看多问多琢磨。作者发现,在那些“纯粹”的农业地区,空心化的情况确实很严重。上述城市乡村之间的差异,是很强的吸引力,吸引人们放弃农业,进入城市。

进城去打工,即使收入不高,至少每个月也有两三千元,如果有一些手艺或技术,收入更高也完全可能。如果生活节俭工作勤奋,一年积攒数万元,不是难事。而留在农村种地,尤其是种植粮食等大田作物,即使风调雨顺一切顺利,收入也远不如进城打工。算清这个账,很简单。

而那些地少人多、农业条件很差的地方,正因为农业条件差,实际上自古以来就不是“纯粹”的农业,而是农业、副业和多种手工业并重。正是在这种产业多业化中,隐藏着这些地方没有空心化的原因。

作者深入研究了福建沿海一个名叫孙村的地方。

福建沿海,历史上经历过一个大事,那就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为了防范海盗倭寇以及郑成功等割据政权,明清两朝在福建沿海施行过严厉的海禁政策。在沿海地区划出界限,把人们内迁,目的就是为了“坚壁清野”、防范海上来敌。

因为历史上的海禁政策,福建沿海形成了三种情况,分别是界外、界内和山区。顾名思义,界外就是当初海禁时划定的界限以外,也就是被“坚壁清野”的地方。界内则是海禁界限之内的正常的居住生产区。山区则离海更远。

可想而知,长期以来,界内的人优越感最强。他们既看不起界外的“野蛮生长”,也看不起山区的偏僻荒凉。

但是,久而久之,情况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孙村就属于界外。按照海禁政策,这里本来应该是“坚壁清野”的无人区。不顾禁令,仍然在这里居住讨生活的,肯定都是一些胆大妄为之人。胆大妄为,换个角度看就是敢想敢干敢打敢拼。

果然,虽然孙村这里要啥没啥,但因为这里的人胆大妄为,反而闯出一片新天地。

事实上,很多这种地少人多、条件艰苦的地方,正因为条件艰苦,所以对种种“犯禁”之事,官府一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海禁时期,是放纵这些人来这里居住。在计划经济时期,则是放纵这些人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生计。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有很多。比如温州的“鸡毛换糖”,东北在各村巡回表演的“二人转”,严格来说,都是政策擦边球。但因为大家为了混口饭吃,政府也就放任自流了。

在孙村,人们也一直在农业以外寻找各种其他生计。历史上,曾经有过贩私盐(靠海吃海)、游走货郎等等。从1970年代开始,孙村的一个产业渐渐发展起来,那就是“打金”,给人们打造各种金首饰,主要是新娘子结婚时用的金耳环、金戒指等等。

从1970年代开始,“打金”这个行业在孙村逐渐成熟起来。其间经历了模具等技术革新,而更重要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孙村的人,通过亲戚、邻居等种种关系联结起来,把“打金”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也正因此,孙村的人,虽然经常要外出做生意,但他们绝不会放弃孙村这个“根据地”,孙村也因此一直繁荣兴旺、人口众多。

在一般的情况下,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成为中心;县域乡村地区,则成为边缘。但在孙村人的视角中,孙村才是中心,其他地方,无论多大的城市,对他们来说,都是周边和边缘。孙村这个“界外”,发展水平也超过了那些昔日看不起他们的“界内”地区。



类似孙村“打金”这种协作模式,有个专有名词——同乡同业。同乡同业在全国有很多,比如湖南新化的数码快印业、福建沙县的沙县小吃、湖北监利的包子、青海化隆的“兰州拉面”、河南郡陵的灯光师、河南许昌的假发业、河北安平的道路护栏业、江苏兴化的不锈钢业等等。

同乡同业的模式一旦成功,就成为当地社会强有力的凝聚剂。在这些地方,往往会看到特别活跃的地方生活和社交网络。现在很多人慨叹地方戏没人听,正在消失,但在这些地方,地方戏很热闹,因为地方戏实际上成为人们强化彼此联系、聚会扩展关系的好场合。这些地方的日常礼节、风俗活动也特别丰富,过年过节人情往来很热闹。原因就在于打造这些人情往来,同时也是在构建自己的生意网、关系网。同乡,成为宝贵的资源。

显然,这样一来,这些地方就不会有什么空心化了。孙村的年轻人,很少有去北上广深打工的。和加入本地同乡同业的生意网络相比,打工那点收入,谁还看得上。这个账,同样也很简单。谁都看得清。

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同乡同业的模式,解决了农村空心化问题,这其中深层次的道理是什么?

深层次的道理,就在于农业和农村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如果认为农村就只能发展农业,甚至只能发展种植业,那么,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是无解的。农业越发达,机械化程度越高,所需要的劳动力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空心化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因此是难以阻挡不可逆转的。大量农民必然弃农进城,即使城市对他们不友好很排斥,他们也一定要顽强地坚持留在城市,而绝不愿意回到农村。

要想避免农村的空心化,避免农村成为萧瑟的“无人区”,或者说,要想让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繁荣兴旺起来,可行之道就是结合当地的情况,发展农业、副业、加工业等多种产业,形成多业共举、互相促进的经济格局。在这种经济格局中,人们可以获得不亚于城市的收入——虽然可能不如那些超大的一些城市。

如果这些成为现实,城市尤其是那些超大城市的不良因素,比如各种拥挤、各种压力、各种昂贵等等,就会成为城乡发展的平衡力量,让城乡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而不是一头沉——所有人都进入少数大城市。

同时,这种情况下的农村地区,虽然没有超大城市的那种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但自身也有独特的优势,自成一片好风光。


汶川地震以后,各地援建灾区。震区重建进展很快。由于各地援建的力度很大,水平很高,请来了最好的设计师、最好的建筑师,恢复重建的汶川地区,建成了很多优美宜居的民居,风光比震前要好得多。

有一位中央领导来视察,见到如此“新农村”的美好景致,非常高兴,甚至大为动容,很动感情地说:我们这些人奋斗了一辈子,就是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想到在这里成了现实。

领导人终生为之奋斗的努力目标,其中包含着大道理,那就是:以中国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不可能只依靠点状散布的若干超大、大型城市,就把国家撑起来维持住,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把广大农村振兴起来,繁荣起来,只有这样,中国这个大国才能真正屹立不倒、基业长青。

更深层次的思考则指出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才是生机勃勃、可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

现代的大城市,尤其是那些超大城市,表面上五光十色财富洋溢,但却有着内在的重大缺陷,那就是远离生产,消费至上。实际上可以不客气地说,现代超大城市,是个严重的畸形社会。如果国家尚有广大的健康地区来对冲,畸形的弊端还可以被抑制。如果整个国家全部建立在这种畸形之上,绝非长治久安之道。

而“健康地区”,指的就是立足本地资源和条件,生产和消费相结合,不偏废任何一方面,有丰富的本地生活,有活跃的本地社会交往。这才是生机勃勃、可持续存在和发展、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社会。

分析到这里,就说到了关于农业、农村的根本问题。那就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农业、农村的位置到底是什么?建设农业、农村,理想的目标是什么?

下一篇文章继续说吧。


吴重庆:《超越空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标签
谁是老板?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政委的作用
远离生产——科技发展的宿命
当代的“守株待兔”——警惕对技术的迷信
为什么说人工智能很危险
吸取历史教训,其实很难
中国成功扶贫的秘诀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