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电视剧为什么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因为这个中国人,他震惊了全世界,可是今天中国没多少人知道他?!

2017-11-04 CEO智慧

免费算命

老板发家秘籍

商界智慧精选

编辑 | 智慧君

来源 | 德国优才计划/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


近日,由杜军执导,

丁勇岱和张凯丽领衔主演的,

电视剧《黄大年》在,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究竟,黄大年是谁?

为何他被称为,

“时代楷模”、“杰出科学家”,

他的事迹甚至还被拍成电视剧?


我们不妨把时间倒回到,

1949年10月1日,

那一天,天安门广场上的庄严宣告,

似惊雷,划破苍穹,冲向九霄。

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

邓稼先等1000多名留美学生,

为了祖国光明的未来,

义无反顾地奔向新中国,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

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


而如今,

这个不同当年的时代里,

还会出现那样伟大的情怀吗?


而2009年,有这样一个中国人,

他是闻名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

在海外早已功成名就的他,

也做了这样一个回去的选择,

而这个选择,足以让他载入史册!


他,就是黄大年



1958年8月28日,

他出生在广西南宁,

父母是广西地质学校的教师,

在伴随新中国成长的艰辛奋斗中,

他们始终隐忍克己、朴实包容,

只讲奉献、不图回报,

父母对国家的大爱,

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1966年,“文革”爆发,

8岁的他受到波及,随父母,

下放到桂东南一个遥远的小山村。

艰苦的生活磨砺着他幼小的心灵,

漂泊的日子,让他倔强成长,

高中时,他又跟随父母辗转广西贵县,

高中毕业时,当地的地质队,

要招收两名航空物探操作员,

由于他反应机敏,成绩优秀,

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

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成功考入,

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

(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大学毕业时,他在学校留言册上,

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黄大年的毕业留言册

  

1982年,他留校任教,

从助教到讲师,

风华正茂的他一路优秀,

31岁时就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8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写道: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

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

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1992年,

“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启动,

他拿到了全国仅有的,

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

他被派往英国利兹大学,

地球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

获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成为该系获评优秀学生中唯一的海外学生。

渐渐地,他成为了,

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专家,

后来又作为英国剑桥ARKeX,

地球物理公司的研发部主任,

是一个被全世界,

仰望、追赶的传奇人物。


黄大年在英国留学期间的留影


他带领一支包括外国院士,

在内的300人“高配”团队,

实现了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

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

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

这项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

乃至战略部署的顶级制高点。


曾经当他带队,

到工作过的英国公司考察时,

对方安排他参观,

正在研发装置的核心部分,

甚至不吝介绍其中的重要参数。

这让随团考察的中科院院士罗俊,

感慨万分:“我从事这项工作多年,

还第一次受到,

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他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妻子在伦敦开了两家诊所,

女儿在英国上大学,

一家人生活优裕、事业骄人。

  

2004年,父亲突然病重,

进入弥留之际,而此时的他,

正与美国专家一起,

在1000多米的大洋深处,

进行“重力梯度仪”,

军用转民用领域的技术攻关。

如果不是英国导师极力推荐,

美方不会让一个中国科学家参与其中,

当时攻关正进入关键阶段,

他把眼泪咽到肚子里,坚持做完试验,

电话那头,父亲深情地对他说:

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

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

你是有祖国的人!

  

两年后,美国空军基地,

同样的试验从潜艇搬上进行时,

母亲病危,临终前,

老人以越洋电话嘱咐爱子:

大年,你在国外工作,

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早点回来,给国家做点事情……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

漂泊18年,他一直都在等待,

等待一个机遇,等待一次召唤。

  

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时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

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的刘财,

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料,

试探性地发送给远在英伦的他,

没想到,没有讨论,

他立刻就决定回国。

   

他海外的科研团队再三挽留:

“伙计,别走,你在这里,

我们会有更多成果。”

朋友们不理解,年过半百,

在英国功成名就正该安享人生,

为什么还要回国折腾?

而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

国外的事业再成功,

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

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

才是此生最大的满足。

  

没给自己留后路,

他用最短的时间,

辞职、卖掉别墅、办好回国手续......

妻子张燕也以最快的速度、

最便宜的价格处理了自己的诊所,

那天,处理完诊所的售后事宜后,

妻子看着心爱的诊所失声痛哭……


7年前的那个冬日,

他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

大步流星走上祖国的土地,震动了全世界。

外国媒体报道说:

他的回国,让美国当年的航母演习,

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满腔赤子情,一颗报国心,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2010年他归国,任教于吉林大学,

之后迅速投入工作,

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旋转,

常常忘了睡觉、忘了吃饭,

地质宫507室,

是他的办公室,只要不出差,

屋内的灯光每天要亮到凌晨,

门卫大爷早已习惯了他的工作节奏。

不久他便出任,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

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


越了解他,你会越发现,

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

有人说,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

涉及经费十几亿元,

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深探项目,

谁承担这个项目,

都是压力大,也没多少收入,

可他却痛快地选择接下这个任务,

因为这个项目瞄准的是尖端技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美英等国已使用这项技术,

进行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

    

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

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

没有做实验的机库,

他就在地质宫门前寻了块儿空地,

拉着团队挥汗如雨,

一忙活就是几个月。

机库建成第二天,出事了,

这是违章建筑,必须得拆!

有人开着卡车来就要动手。

原来,他们不清楚审批程序,

只给学校打了报告,没有履行相关手续。

“不能拆!我们打过报告的。”

他急了,一边喊,

一边往卡车前一躺,

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可是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呀……


人们都说他就是个“疯子”,

他却不在意,笑笑说:

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

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

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有人说,

他“不近人情”。


他对待科学很‘任性’,

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关系,

不允许‘你好,我好,大家好’,

经手科研经费数亿元,

有朋友想通过他的关系拉点钱,

他却用一句:

我没对手也没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把对方“噎个半死”。


有人说,

他“吹毛求疵”。


他认为尖端的技术要有先进的设备,

要求设备采购货比三家,

强调“技术指标不能模棱两可”,

任何一项说不清楚,他都不予签字;

他要求PPT演示“无懈可击”。

不到最后期限,他都会一遍遍修改完善,

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有人说,

他“脾气火爆”。


根据项目进度安排,

每个月课题组长要进行视频答辩,

而他的习惯,是提前做好各项准备,

并要预览课题组交来的汇报材料。

可有一天开会,材料没交齐,

人也没到齐,

他突然把手机砸向地面,

手机屏幕立刻摔了个粉碎,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从没见过黄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


他拍着桌子怒吼:

我们拿了这么多纳税人的钱,

怎么能如此草草了事呢?

我急躁,因为我无法忍受,

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

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著名科学家施一公,

最了解他这位好朋友的焦急:

在科学的竞跑中,

任何取得的成绩都将马上成为过去,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

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

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

  

有人说,

他“有严重的拖延症”。


学校领导几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

他却说:

“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

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

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

半页纸都写不满。


越了解他,就越会发现,

他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

  


回国仅半年多,他就统筹各方力量,

绘就了一幅宏大的,

吉林大学交叉学部蓝图。

  在他的感召下,王献昌、马芳武、

崔军红等一大批在海外,

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

都纷纷回国加入进来。

  

他是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既能深入专业探幽微,

又能跳出专业览全貌,

有着深邃的战略眼光,

高超的科技宏观决策能力,

他曾带领400多名科学家,

攻关了两个重大项目:

“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

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

这些技术研究,

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

及战略部署的制高点,

是强国展示实力的重要标志。



他让我国在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

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

而且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

与国际的差距至少缩短了20年,

他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

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用短短5年时间,

就使我国深部探测装备从落后,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际地球物理界都惊叹:

中国已进入“深地时代”!

  

  

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同时也是目光高远的教育家,

他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

他培养学生不仅是“授人以渔”,

更是为了学科发展的未来、

人才建设的未来、国家战略的未来。


在学生们心中,他从来不是,

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

而是一个“严师慈父的长辈”,

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

 


在他看来,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

只要因材施教就都能成才。

他的办公桌旁,

有两张椅子,两台电脑,

是专门为学生准备的,

学生来了,就坐在他身旁,

一人一台电脑,清晰而高效的指导。

  

怕学生节假日想家,

他就邀请学生去自己家做客;

谁感冒了,他抽屉里,

永远预备着感冒冲剂;

听说一个学生父母腰有病痛,

就托人从国外带回药片,

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外生活方式,

他经常带他们到咖啡屋,

进行头脑风暴讨论。

为了让学生开阔眼界,

他还自费带学生出国,

自己给他们当翻译和司机

......



他在随身携带的电脑里,

为团队的每一名学生,

都建了独立的文件夹,

里面放着他们交上来的,

读书报告和学习笔记,

甚至还为他们“私人订制”了人生规划。



学生马国庆和李丽丽家在农村,

他看好他们的专业潜质,

创造各种机会送他们去学习英语、

参加国际交流。

两人谈了恋爱,他帮他们争取留校,

毕业结婚,又帮他们张罗租房。  

有人嫌他管得太细、婆婆妈妈。

他回答:“我们的国家太需要人才,

现在多用点心,他们当中,

就有可能出大师、出诺贝尔奖。”


有学生问他,为什么当初,

可以抛弃国外的一切毅然回国,

他说:

我是这片土地哺育出来的炎黄之子,

能够越洋求学,

获取他山之石仅是个偶然,

回归故里才是必然,

而非你说的毅然。

爱国爱到血肉里的他,

也常常教育学生,

“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

要做出得去也回得来的科学家。”



他一年365天,

几乎一半时间都在出差。

白天工作,夜里赶路,

每次都坐最后一趟航班,

一天天,一年年,抓紧每分每秒,

人送绰号‘拼命黄郎’。”

他把自己所学所知都倾囊相授,

把自己所学所知都奉献给祖国。


在吉林大学地质宫,门卫大爷王玉明说,别人基本都会在夜里23点前离开地质宫,只有黄老师经常工作到凌晨1、2点才离开。黄老师还会拿一些干果给王大爷,道一声辛苦。


同在一个团队的“千人计划”专家,

王献昌很担心他:

你这是拿命在做科研啊!

这么下去,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啊!

他却爽快地笑着回答:

“我是活一天赚一天,

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为了理想,我愿做先行者、牺牲者。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

生命也就这么几年了,能做出点儿事情,

让后来人有一条更好走的路。”


在黄大年办公室的书柜里,塞着他平时在办公室休息时用的被褥,他工作起来经常顾不得休息,实在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凑合休息一下。

 

2016年6月底,

在赴京参加会议的前一天,

他突然晕倒在办公室。

“不许跟别人说。”这是他醒来后,

对秘书说的第一句话,

接着倒出一把速效救心丸就塞到嘴里。

他的项目成果已处在国际领先水平,

可谁又能想到,

他的生命已进入了倒计时。



2016年11月29日,

他晕倒在出差的飞机上,

手里却死死攥着笔记本电脑,

醒后说的第一句话是,

“我要是不行了,

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

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施一公得知他病危,

连夜为他四处联系医生会诊,

急得落泪,可他的情况丝毫没有好转。

2016年12月9日, 

他躺在病床上打点滴,

护士一离开,他就闲不住了,

让学生王泰涵坐在身边,

“那天你问我的问题,我给你讲解下。”

   

他在病床上盘起腿,

不顾静脉上还插着预留针,

拿起笔记本就开始为王泰涵讲课。

这张照片,成为了,

他为学生讲课的最后影像记录。 


黄大年在病房里给王泰涵讲课


2007年1月2日,他开始发烧。

  1月3日,高烧不止,伴随着咳嗽。  

1月4日傍晚,坏消息接踵而至。

他内脏出现大出血,

转氨酶升高、肝功能有衰竭倾向……

  

此时,万里之遥的英国,

他的女儿黄潇正承受分娩之苦,

伴着哇哇啼哭,

他的外孙降临到这个世上。

黄潇虚弱地抚摸着儿子,心如刀绞,

脑海里满是婚礼上爸爸搂着她,

翩翩起舞时慈爱的眼神。


 春伦,是他为他的外孙,

起的中文名字:

长春的春,伦敦的伦。

他曾说过:

这是他最难忘、最喜欢的两个城市。

  

在女儿的婚礼上,黄大年(左后)与女儿跳舞

  

黄潇急忙拍了一张照片,

想让爸爸看看他的外孙,

可当照片传到时,他已失去了意识……


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

太累了的他,永远地闭上了眼,

年仅58岁!

科学的星空中,

一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



  

秘书王郁涵到他家里整理遗物,

打开卧室床头柜的抽屉时,

愣住了,三个抽屉里,

满是花花绿绿的肝病药。

“他早就知道……?”,

王郁涵心里翻江倒海,

“黄老师,他把我们都骗了!”


他永远地离开了,

他视若孩子的学生们泣如雨下:

“我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

若有来生,我们还做您的学生……”

  

他的同事泪崩如决堤:

“黄老师,我没有特意去想你,

但是科研项目遇到难关时,

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

黄老师,我又没有特意去想你,

不敢让自己经常想到你,

因为太多事情还要去做,

你的遗愿还要继续……”



2017年5月25日,

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亲笔批示:

要学习黄大年,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的精神!


 可是,今天在中国,

有多少人知道黄大年?

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黄大年?

一个明星离婚案,

被全民及媒体关注,

时不时地拿出来热炒一番,

科学家从来不会炒作自己,

他们低调、项目应该保密,

但这不应该是全民忽略他们的理由!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

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

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

……

  

《我爱你,中国,》

是他生前最爱的歌,

他已经闭上了双眼,
但是他闭上双眼之前,
已经为祖国打开了,

更深更远的未来,
连同那颗叫黄大年的心脏,
已经深深地,深深地,

扎进了祖国的河山!


他真正值得我们的颂扬和传播,

也值得所有中国人的,

致敬!缅怀!


视频:一个听到《我爱你,中国》就会热泪盈眶的海归赤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04c0hvja&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最近大家都在看

1. 20亿身家一朝散尽,曾经的香港传奇,差点吞炭自杀

2. 五年内,这7类人会被淘汰!但有6种人,会更有钱

3. 小心!一种新病正在席卷中老年,可致瘫痪!快看化解招数!

4. 销售最大的敌人是......(请背下来)

5. 马化腾傻眼!毫无防备,马云悄悄做了这件事!


- END -

版权及商务合作,请加QQ / 微信:2881339630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