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不信,这种千年前的复印“黑科技”,多高像素的照片都比不上

新江北报 江北新时空 2024-04-11







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一种游戏,把纸蒙在硬币上,手指压着纸,用铅笔在上面涂色,涂完了,纸上也显现出了硬币的图案。印象中这是一种简单又好玩的消遣,不必有绘画基础,也无需复杂的工具就能完成物品的“复印”。


©网图


事实上,千年以前,中国古人就发明了这种“复印”技艺,叫作传拓(tà),只不过古时候的操作技法比较简单,使用的颜料比较单一,现在有了创新。


在我们江北新区,就有一位传拓技艺的传承人——吕凤英,今年年初,她的技艺被认定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许多非遗传承人来说,精磨技术是长久坚守养成的习惯,但走出舒适区学着与现代生活接轨,却远远比想象中难。


 传拓技艺传承人:吕凤英 




在沿江街道社区里的书画课堂上,吕凤英正在教一群孩子如何用传拓技艺拓印一条鱼。没有令人打瞌睡的乏味说教,孩子们一个个兴奋极了,摆弄着手里的鱼,迫不及待地给它们涂上颜色,再用纸盖在上面按压后揭开,最后用笔给拓出的鱼画上眼睛。整个过程半个小时左右,一件简易的鱼拓作品就完成了。


吕凤英鱼拓作品


这时候,传拓可不是什么课本里遥不可及的知识,而是鲜活、好玩的游戏。类似这样的授课活动,吕凤英已经在新区做了很多场,每场都能收获热烈的反响。因为工具简单,材料也十分生活化,入门很容易,一次体验就能让孩子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情趣和绘画方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校和家长的青睐。


“我从很小,大概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传拓,跟着母亲一起玩这些东西。”吕凤英与传拓的缘分可以追溯到母亲的祖上。她的曾外祖父雅好诗文,搜集了很多残碑、瓦当等,经常和书画同好交流传拓技艺。后来外祖父也继承了这种爱好和技艺,母亲在家庭的熏陶下另学会了篆刻,并在之后一并传承教授给了她。

接触传拓的数十年来,传拓对于吕凤英,早已从一份爱好变成了一份责任。



不同尺寸、作用的刷子



部分工具




“以前只是喜欢,从没认真想过传承,现在,我只想把这条路走下去。”如今,除了接受邀请给孩子们授课,吕凤英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及助残活动,被授予普爱同行公益服务中心优秀助残志愿者。



即使起步慢、收益低,吕凤英仍希望能借此把传拓技艺带给更多人,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这种中国古代复印“黑科技”的独特魅力。




现在,我们可以用相机拍照,也可以用画笔绘画,为什么还要用传拓这种传统技艺?对于这个问题,吕凤英毫不犹豫就说出了答案:


“绘画可以有想象的空间,可以赋予一些创意。但传拓可以毫发毕现地展示物体的全貌,这是现代科技和照相机无法比拟的。”


传拓|大致可分六步骤


传拓是将纸张覆盖于器物上将形制,铭文等复制下来的一种技艺,也是古时候的复制技术。想要完成一件较为传统的传拓作品,大致可分为几个步骤:(一)上纸(二)喷水(三)扫纸入凹(四)拓印(五)揭纸(六)题款、补绘、钤印。



简单地说,就是让纸贴敷于器物上,通过湿纸,捶印,使器物的凹凸显现到极致,待纸干到一定程度,再用墨均匀地上色,最后再把纸揭下来,再进行题款盖章等。



拓印的整个过程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如此完成的作品,物品表面上哪怕有一点点痕迹或纹路,都能被真实、准确地显示出来。


由国内传拓技艺传承人拓印的文物


传拓技艺在保存历史文献和古迹修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这项技艺,那些珍贵的文物以及独有的物件就可以得到复制收藏,极其罕见的物品也可以用特殊的技法拓印,被文人墨客和收藏家们收入囊中。


这件是吕凤英用颖拓方式复制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半成品),器物原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颖拓是种极为罕见且特殊的传拓方式,通过看着原物(或影像等)拿笔蘸墨在纸上一笔一笔地画、抹、点、拓。


吕凤英早年也遍访研学南京及周边的青铜器,走访古迹,拓印、整理了大量残碑、城砖等,但她并不满足于此。


近年来她沿着传承的印记,跟着时代的脚步:“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因自幼爱好绘画,自然而然地,吕凤英时常在拓制方法中融入绘画等元素。南京临江,鱼类丰富、植被丰茂,吕凤英就开始拓各种鱼,还有植物。


“鲜花花瓣纹路没那么清晰,需要很精细地拓制。”吕凤英创新地将鲜花拓印融入进来,与传统的技法相结合进行创作。比起动植物传拓的难度和刚开始差强人意的拓印效果,其中潜在的可能性更让吕凤英着迷。



不同于传统墨色传拓作品,吕凤英灵活地运用多种颜色拓动物、植物。“自然的颜色渐变是最难的。”动植物是有生命的,为了达到活灵活现的效果,需要在拓得准确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绘画技巧更显立体生动。


在吕凤英的工作室里,除了堆满地的各种历史器物,她还喜欢收集生活里的老物件拿来拓印。“这个拓的是搓衣板”“这个拓的是建筑工地捡来的砖头”……吕凤英用自己的方式,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非遗传拓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拓印的东西越多,就越想去探索,越想知道每个细节背后更深层次的故事。”吕凤英觉得,传拓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拓印的过程更是一场对心灵的“按摩”之旅,它可以让你探寻更深层次的东西。


“有一次在一个拆迁工地,一家商店门口发现了这块砖,当时商店已经拆得几乎只剩架子,这块砖就放在门口。它被人当作磨刀石,磨刀的一面已经被磨出了一道弧形,翻过来,石头的另一面字。”后来,吕凤英把这个石头带回了家,石头的两端因磨刀按压已经字迹难辨,但中间的文字还是穿越时间,保留至今。通过辨识她才知道原来这还是一块城砖,这样与物品偶遇带来的惊喜,不断鼓舞着吕凤英继续前进。



传拓技艺,让遥远的物品得以保留、再现,也让本不会说话的物件,道出岁月的故事。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传拓技艺有着跨越时代的包容性,彰显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现在,该是再次复兴的时候了。



多年来,吕凤英集自身所学参与编著出版“中国传拓技艺教程全书”,以及《拓片题跋样式详解》。2021年,在街道扶持下,她组织创办了南京市江北新区传拓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传拓的教学培训,吸引了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参与其中。此外,吕凤英还试着与一些商家品牌合作文创产品,让传拓作品不再只是收藏家才能享受的高雅艺术。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吕凤英打算将传拓技艺作为事业去发展。


“我希望把传拓技艺传递出去,让大众也能接受传拓文化,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面对非遗传承人可能面临的商业化困境,吕凤英有担忧,但仍相信出路就在前方。



*本文采访已刊登于2023年7月14日《新江北报》总第0722期*



END
来源| 《新江北报》编辑部
来源| 新江北报全媒体记者 王若卉

编辑| 新江北报融媒体中心 王若卉

主编| 江风楚韵

责校| 唐肖春

[版权声明]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侵权处理] 部分图文无从溯源,如涉版权问题,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可在微信后台留言


往期精选

1. 快来瞧瞧,这里的保障房“颜值”一个比一个高!

2. 总价20亿!江北这4幅地块成功出让!

3. 出行注意!江北这个隧道将暂时封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