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手机可查、全省共享!异地就医再也不用拎着片子到处跑
随身携带CT、B超、MRI等各类检查胶片是不少患者到医院看病就医时的“标配”,“复查得带上、想扔不敢扔”是大家对影像胶片的共同心理。如今,随着江苏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的普及,患者的检查“历史记录”都将存入“云”端、跨市可见,病人求医不用再拎着片子走南闯北,而该举措也成为江苏省医疗信息互联互通的缩影。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
门诊一楼影像科前的取片患者
影像上“云”“无片化”就医即时体验
从2021年9月起,在江苏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的牵引链接下,省内不少公立医院开启了“影像上云”的步伐。
句容居民王大爷便是受益者之一。七十岁的王大爷患有肺气肿、心衰等病症,从句容到南京,多年辗转数家医院,每隔几个月都需拍片检查病情进展,云影像平台大面积推广后,王大爷抱着三五张片子到处跑的日子成为了历史。无须实物化胶片,医生在电脑端轻点几下便可调出历史检查影像,即便是跨院、跨市的检查也是一览无余,更能将王大爷的几次检查结果“连线成面”,及时了解疾病动态变化。“之前到哪都要带着片子,现在是方便了不少。”王大爷表示。
云影像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云影像平台可承载CT、B超、MRI核磁共振等多项检查数据,在数字化存储的基础上还有动态播放、影像数据测量及避免重复检查提醒等功能,检查胶片完成了从“定格照”到“云”端视频的转变。
居民在“江苏健康通”App或公众号中登录影像平台即可查询到个人检查数据,可实现检查影像“随身带”。而在医生端口,为确保居民隐私及信息安全,需由患者在就诊中配合授权后,医生方可读取查看相关信息。
从小社区到大医院影像数据“织成网”
截至目前,全省86.8%的公立医疗机构已接入省影像平台,共计1711家。据省卫健委消息,今年9月底前将全面完成省内1969家公立医疗机构接入的目标任务,实现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应接尽接。下到社区医院,上到大型医疗机构,患者的检查影像及数据资料都将在检查完成后12小时内上传至云平台,并做到全省联网、实时共享。
社区医院作为群众健康的前沿屏障,承担着周边居民疾病初步诊断和基础医疗任务,云影像平台建设使得居民“在小社区检查、到大医院就诊”的路径更加畅通。
家住浦口区农村地域的居民张女士在得知影像上“云”的消息时十分惊喜:“随手一查,一月份在汤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的CT检查竟然都在记录之中,这样进城看病就方便了,一直以来的检查结果都清清楚楚。”
医生端口授权登录界面
而以时间为轴的“历史记录”列表也将完成全周期的个人健康存档。在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兰青表示,江苏一直关注健康档案“随身带”的工作,在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的时候设计了以身份证号码为索引的自动汇集机制,也就是说,患者在省内所有就诊记录、公共卫生服务记录都会自动汇集到本人的名下,形成健康档案,居民打开“江苏健康通”App便可随时查看。而本次影像资料的“上云”则是对档案“随身带”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由市到省信息互联“高速路”加快建设
云影像平台建设有如一条数字化“高速公路”,连通省内各地公立医疗机构,为老百姓跨地区、跨院诊疗提供信息支持。多年来诊疗信息难以做到多院乃至全省互通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平台搭建及大量数据汇集等技术问题,更有诸多院际壁垒。而从江苏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的建设,我们能够窥见医疗数据互通的“高速路”正在加快建设并不断完善。
而在省内诊疗信息互通之前,南京就全市信息相通已然做了诸多努力。目前,南京基本实现医疗一卡通全市覆盖,医务人员可通过一张市民卡调阅病人诊疗、健康信息并进行院际会诊、双向转诊等,可谓是小小一张卡承载起了“健康民生图”。同时,近年来南京市坚持开展全市医疗卫生数据质量专项提升行动,完成12个区和44家医疗机构的数据治理,全市标准化上传并校验入库数据168亿条,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完善内部“一张网”,增强外部辐射力,当前,南京都市圈多城市也正积极探索城市间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互、区域协同合作。
都市圈城市常住居民共享南京智慧医疗成果,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接入医院数超过150家,市民可以通过“健康南京”APP、12320电话、微信公众号、网站来预约各城市大医院的专家号。
相信在未来,这条互联互通的“高速路”将通向更远处,也将让更多居民享受到智慧医疗的发展成果。
▼
END
END
来源| 新江北报/江北新时空全媒体记者 张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