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或生或死,都要让生命璀璨绽放


近日,南京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之友协会江北新区分会正式成立。会上,几十位穿着红马甲的“志友”代表共同见证这支队伍的里程碑事件。记者近距离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故事,感动于他们的奉献精神。当下很多人对“生死”二字依然讳莫如深,他们却早已安排好了后事,活得有爱有温度,令人肃然起敬。




生命的最后

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在我国传统观念里,当一个人逝世后,讲究“死留全尸”“入土为安”,但有一群人,他们甘愿把自己奉献出来,立下遗嘱,坚持“三不两献一育”,即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挽联、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捐遗体供解剖、献器官供移植,骨灰用于植树造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友”。


如今这个群体规模正在逐渐壮大,仅江北新区已达780人。问及当初选择的原因时,他们的回答令人动容——生命的最后,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原南京冶山铁矿汽车队书记叶小蓓,2017年成为“志友”,却在1986年就动了捐献的心思。


“那个时候因为我父亲住院,要做胃部手术时,主刀医生询问我能不能让医学院学生在一旁观摩。”当得知这些学生平常学习机会太少,30-40人才能分到一具“大体”,很难在医术上有所突破时,叶小蓓很震撼,当场就说:“可以!而且以后我的遗体也要捐献出来给学生们学习使用。”


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心愿,2017年退休后,叶小蓓自己跑到南京医科大学办理捐献手续。他说,受党的教育几十年,不能没有奉献的觉悟。在他看来,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活着的每一天都要活出正能量。他热心公益,积极参加“志友”关怀活动。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妻子、老丈人、丈母娘都成了“志友”。他说:“遗体器官一起捐,能用什么用什么,价值最大化。”叶小蓓是众多“志友”中的一员,却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人”尽其用。


72岁的沈辉,是前南京浦镇车辆厂翻砂车间工会主席。退休后,他也在思考同一个问题——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2017年清明节,因为祭扫车辆过多导致多起交通事故,道路堵塞,他就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类似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把遗体捐献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通过“114”查号台找到红十字会后,他径直去办了手续,回来却遭到了爱人强烈的反对。


每年3月31日,南京市红十字会都会举办“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活动。他与爱人和爱人同学一起来到“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林”,占地1万平米的广场上庄严肃穆,主碑上铭刻着每一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名字。当听到这些捐赠者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时,爱人和她的同学深受震动,回来后纷纷办理了手续。



纪念活动
纪念林

主碑上铭刻着每一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名字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他们对生命的最好诠释,活着的每一天,阳光、充实,死后,也要发出余热,照亮更多的生命。


一份“大爱”

有时也会遭到反对和质疑





但这条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难题甚至质疑,林小玲对此深有感触。1949年出生的她,是原南京市人造花总厂工会主席,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志友”这个群体,就萌动了加入的心,却遭到了儿子的反对。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慢慢向儿子灌输捐献的几大好处:对医学事业有贡献,身后不占用土地资源,甚至避免了过世后大肆操办的铺张浪费。在她的劝说下,儿子终于想通了,最后肯定地说:“妈妈,你做得对!”


在她看来,家人反对无外乎是在意世俗的眼光,担心遭到邻居的非议,觉得自己没有送好父母最后一程,但他们对儿女坚定地说,“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孝顺、尊重,远胜走后的形式主义。”而这也是许多“志友”们的真实写照与愿望。



最让她感动的是,这个组织无工资、无补贴,一个个却积极参与组织建设与宣传,每天激情四射,正能量十足,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志友”临终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只要在群里得到消息,总会有一批人快速响应,赶往逝者身边。统一的蓝马甲,佩戴党徽、诵读悼词、鞠躬默哀,他们要让“志友”庄重、体面地离开。


有时候,仪式结束后已经深更半夜,错过最后一趟公交车,大家会搭乘遗体接送车回家。“有人说,大半夜你们和遗体在一起不害怕吗?我们不怕!在车上我们静静地扶着床,做最后的陪伴与告别。”江北新区志友分会副会长翟玉明说,“这样的临终关怀工作已经做了四年,现在我们送他们,将来别人送我们,一代代传承。”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却完成了一场场生命与爱的接力。


但“志友”们无私的付出有时也会遭到质疑,甚至有人问“能拿多少好处?”叶小蓓说,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做辩解,就让时间给出一个公正的答案,“心底无私天地宽”。



最后的心愿

是在生命的尽头发出回响





“从30年前的‘大体’匮乏,到现在10人一具,已经是一个很大进步,但4—5人一具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江北新区“志友”分会会长黄培昇表示。

据江苏红十字会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人体器官捐献,全年志愿登记9.3万人,累计登记44.9万人,完成器官捐献153例,捐献器官467个。当前医学教学、科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志友”们无私的大爱与奉献。“4—5人一具”的发展空间也成了“志友”们另一个要完成的心愿,他们希望生命即便走到尽头也能发光发热,甚至发出更大的回响。


遗体器官捐献

多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在大力推动“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2015年,南京出台了国内首部将遗体、人体器官和人体组织捐献予以规范的地方性法规《南京市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条例的出台在制度上保证了捐献的可操作性,规范了遗体和器官捐献行为,保障捐献人合法权益,并得到了广泛宣传。


可喜的是,通过各方努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志友”。仅江北新区,就有许多人选择在18岁成人礼、结婚纪念日、党员纪念日、国庆节、本命年这样重要的日子,将“捐献遗体器官”协议作为送给自己的一份大礼。在江北新区,最小的一位是“00后”,最大的一位1931年出生,年龄层次正在不断扩大。“2015年还寥寥无几,2016年至今,数量以每年百人的速度增长。群众从不理解、抵触到理解甚至参与,遗体器官捐献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但问题确实也存在。由于宣传工作的不到位,出现了很多有意愿捐献遗体器官的市民四处打听捐献渠道,有的电话打到了民政局,有的打电话给献血处;另外,程序较为繁琐,很多“志友”小组的网格里有群众要办手续,会由小组长上门送表格填写,再上门收取,交到大组后,送到红十字会审核,然后再送上门。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义无反顾,仍在阔步前行。“接下来,我们在想如何能够做好‘零死角’宣传,让市民准确找到组织,同时又能实现便捷化的资料办理。”黄培昇表示。


眼前的他们都是法定范畴中的“老年人”,但个个精神矍铄,他们热心公益,传递大爱,努力赋予生命更多意义。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植根深远,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工作依然漫长。




END

来源| 新江北报/江北新时空全媒体记者 杨彩红

编辑| 新江北报融媒体中心 王若卉
主编| 江风楚韵
责校| 唐肖春
[版权声明]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侵权处理] 部分图文无从溯源,如涉版权问题,24小时内删除。[联系方式] 可在微信后台留言
往期精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