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河北岸,浮桥以西,毗邻六合城墙,藏着一条清代老街。沿街两旁,低屋平房,青砖小瓦,与新城建筑显得格格不入。这条看起来不起眼的老街,就是六合曾经最繁华的市中心所在——县府街。
清县衙所在地
县府街位于六合区雄州街道西门,起于前街,止于积玉巷,是一条长不过数百米的清代老街。资料显示,宋儒学(学宫、又称文庙)迁于此高阜后,儒学之前渐成街,故名“儒学街”。骑鹤街位于县治前,街名取“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意。明起,骑鹤街和儒学街合并,因位于古县衙驻地之前,故名“县府街”。”
据了解,县府街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六合县政府办公所设立于此而得名。追根溯源,县府街最早兴建于清代,是清代县衙所在地。古时县府街繁华似锦,沿街商铺如云,人来客往,络绎不绝。上世纪七十年代,县府街作为六合政治文化中心,延续着古时的繁华,被六合人称为“前街”,而后来的商业中心长江路则被称为“后街”,可见其当时的地位。
县府街的石板路有百年历史
习惯了城市的灯红酒绿、人声鼎沸,偶尔漫步在县府街,触摸千年历史沉淀,寻味慢时光里的记忆与情怀,感受老街特有的安宁和祥和,别有一番风味。走在青石板路上,仿佛沿着时光往回走,斑驳的墙面上还留着上个时代模糊的标语,清代民居虽经数十年风雨剥蚀,但仍展现着尘烟遮挡不住的旧日繁华……如今的县府街如同一位安静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老城的往事。
老地名
留住文化记忆
与周边商业街的喧嚣相比,县府街闹中取静,老街还保留着大量的旧日民居,大多都还有人居住,少数因年久失修已经被列为危房。一位路过的老者告诉记者,县府街曾经是六合最热闹的一条街,以前是六合的政治文化中心,周围有县中医院、粮食局、油厂、自来水厂、县文化宫……配套一应俱全,后来因城市更新,便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清代民居
县府街34号是清代民居,在2013年被列入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其中,只有一条窄窄的通路,但通过装饰精美的前门、镂空雕花的阁栏、高耸精美的后厅,可以看出民居原本的气派。老者向记者介绍,最早这里曾是一家大当铺,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作为县政府办公地。大门口曾经还有两座石狮子,小时候他经常骑上去玩耍。
走到路西头就是始建于唐咸通年间的六合文庙。据查,文庙总面积为8000平方米,是江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规模居中国第五。朱红色木制厢房,雕花的窗棱,排列有序的木屋梁,处处彰显了古人精巧的手艺,也成为六合历史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文庙的围墙
满载着往昔回忆和人文味道的老街,沉积着生产生活的印记,记录着诸多难忘的故事与回忆,也成为后人了解城市记忆的窗口。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八零九零》就在此取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此打卡。
变与不变中
赓续城市文脉
六合古称“棠邑”,是中国最早建城的城邑之一,南倚长江,北接苏中平原,滁河自这里穿流而过,明时即有“京畿之屏障、冀鲁之通道、军事之要地、江北之巨镇”之称。光辉厚重的古城文化,历史积淀的棠邑文化,灿烂多彩的非遗文化汇聚于此,经过历史的沉淀,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味道,那一条条道路或街巷,如同连接这些文化的纽带。
毗邻滁河的县府街
老地名不仅记载着过去,标记着现在,更延展着未来,是灿烂文明绵延不绝的积淀,也是走向未来不忘来路的路标。提起县府街,六合人首先会想到它的“年代感”,然而老街留给后人的,绝不仅仅只是宁静的老宅和一刻的清幽,它有着太多的故事等待人们去挖掘、去探究。用无人机从天空视角俯瞰县府街片区,古色古香建筑群落错落有致,散发着老街巷悠然的烟火气,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玲珑别致,潺潺滁河水像一条玉带从城中穿过,老城新城构成了一幅时光叠影的立体画卷。
老街修复,老城更新,新城崛起,融合共生。近年来,六合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个个花园式居民小区拔地而起,一批批老旧小区整治出新,一条条背街支巷景观提升……老地名是体现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的窗口,期待在不久之后,走进县府街,更多人能够与历史对话,增强对六合城市人文的感知,让一个个老地名不仅能讲好悠久灿烂的六合故事,更能展示好现代多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