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光影像笔记㊻ | 电影中读档案 |《所谓圣战士》(导演:恩瑞克·波德莱尔,法国)
吴文光影像笔记㊻
电影中读档案→ 《所谓圣战士》(恩瑞克·波德莱尔,法国)
导演:恩瑞克·波德莱尔(Eric Baudelaire,法国)
102分钟/2017编注
法国导演恩瑞克·波德莱尔2017年拍摄的《所谓圣战士》,我是2018年在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看的特别有感觉的片子之一。
这种“特别有感觉”不一定指影片水准,只是符合我“特殊口味”(刺激并启发我),2018年TIDF影展所有观片中,除了英国导演德瑞克·贾曼(我觉得称他“导演”都近似轻视他,应该是“艺术家”)拍的《蓝》,就是《所谓圣战士》。
两部给我有特殊感觉的片子,都是“一根筋”方式完成。
吴文光
2019.7
《所谓圣战士》,影片内容是,一个阿尔及利亚裔的法国年轻人,他“站在伊斯兰极端分子一边”的“被调查记录”。
影片里,没有这个主角的任何影像,包括照片,包括与他相关的任何材料,比如所居住地,生活用品,除了他的“说话声音”,什么都没有,即“主角缺席”。
影片给观众看到的,只是灰底黑字的档案文件,类似纸张上的打印文字,内容是:警察对该年轻人的审讯记录(问答方式),审讯期间的心理测试(也是问答方式),还有对该年轻人“介入恐怖活动”的窃听记录(电话录音方式)。
穿插在这些官方文件档案的是“风景”,手持机拍摄,一条街道,一栋楼房,远处有山的郊区,一条公路,晾着衣服的阳台,种着花的窗口,这些风景是空镜头呈现,没有什么人出进其中,从环境上分辨,大概有法国的某地,有类似阿拉伯某个国家(后来看介绍知道是叙利亚,即这个法国年轻人有“投奔嫌疑”的目的地)。
总之就是一部“干巴巴”的片子,除了这些档案和风景,其它什么都没有,所以我称它是一部“读档案”的片子。
既然没什么“看”的,那就“读”吧。跟着影片“读”下去,味道慢慢出来了。出现在影片中的“档案文件”显示,这个阿尔及利亚裔的法国小伙子一点都没有承认自己是“圣战者”或“恐怖分子”意思,即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那种为“圣战”骄傲并渴望做烈士的“疯狂者”,非常普通的一个年轻人,如果有他照片,估计就是那种长一副阿拉伯脸但法语流利的年轻人,这种人在法国、在比利时、在德国、在瑞士,随处可以碰见,所谓普通阿裔欧洲年轻人。
不过,顺序展开的“档案记录”,一部打开可能延伸很长的“卷宗”,无处不在地显示着这个年轻人的“踪迹”:某年某月某日(甚至几点几分),该年轻人与另外一个年轻人的电话通话录音,谈话内容涉及是否要带某个年轻人去叙利亚;另一次电话录音,涉及被带去叙利亚的那个年轻人待不住想走该怎么办。
“档案文件”比较多的内容是“相关人士”(估计是负责该年轻人案子的国保一类)和该年轻人的审讯记录,从谈话口气(那种彬彬有礼的法语),不紧不慢,丝毫没有我们以为的那种“审讯”,像是聊天,当然是“公事公办”的一问一答,貌似有礼有节的“有关人士”问得非常非常细节,什么人?还有谁?刚刚提到的那个人呢?几点几分?谁先到的?为什么那个人离开了?后来回来了吗?……一环扣一环,丝丝入扣。
我就是在这种丝丝入扣的审讯细节展开中“读出味道”。那个“嫌疑年轻人”回答得不紧不慢,没有慌张,急迫,急于证明自己,口气里没一点脾气,真的有点像出远门回来后回答一个哥们一个邻居或家里人的询问。
但是,“丝丝入扣”的询问与答复记录中,“蛛丝马迹”逐渐地显露出来,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个年轻人就是“恐怖分子”中一员,但也没有途径可以让他“撇清关系”。他承认所有对他的跟踪和窃听都是他所为,但“怎么着”,“就在那儿,没有目的”“就是待着”。
这是一部值得展开“读”下去并细细琢磨出滋味的“调查影片”。看完该片,我备受刺激的是,这部片子我觉得“干得还不够透彻”,包括那些很被评论说得玄乎的“风景”镜头,我也觉得可有可无,或者并没有“非此不可”意思。我之前做《调查父亲》,档案材料是我的主要使用元素,我还打算做的“阅读档案”(影片和剧场),我可以做得更“飞”。
但我得说,《何谓圣战士》一片给我很大刺激和启发,最主要体现在,细节走到极致,哪怕再繁复琐碎,必定不同凡响。
吴文光影像笔记㊵ | 影像飞翔 | 米希卡·萨尔《名为自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