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文光影像笔记㊾ | “这绝不是一部电影” |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

草场地工作站 草场地工作B站 2022-07-15


吴文光

影像笔记㊾

“这绝不是一部电影”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


编注


2011年12月,在迪拜电影节做评委,10部参赛片子,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的片子《这绝不是一部电影》是最让我刺激和兴奋莫名的一部。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的纪录片《这绝不是一部电影》,一部创作于导演家里的影片,出现影片中人物有三人(导演主角本人、摄影师及一个偶遇者),使用影像材料为DV及手机影像混用,延伸到影片之外意味包含:以行动反抗“禁止拍电影”。其“异乎寻常”在于,一个不仅是被“封杀”、而且是被软禁的电影导演,“自由”可以是在最“不可能”条件下飞翔。


此文写于迪拜电影节结束后,2011年12月。为更好传达这部片子的特殊,做了些影片截图,穿插文中。


吴文光

2019.8


先简略引述一些与贾法·帕纳西及他的片子《这绝不是一部电影》的相关背景。


贾法·帕纳西,1960年出生,曾担任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助理导演,其电影处女作《白气球》(1994年)出手不凡,获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和东京电影节金奖,之后创作的影片《生命的圆圈》、《谁能带我回家》、《越位》等片继续有口碑,获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1994年拍摄《白气球》】


2009年初,当贾法·帕纳西创作风头日渐、并应邀为当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之时,因其参与在德黑兰公墓为死于总统大选冲突中的女大学生集体默哀,以及尚未完成的影片涉及大选黑幕,贾法·帕纳西被捕,定罪为“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


此事成为当年引发各界人士抗议声援的“贾法·帕纳西事件”,世界各地电影人也纷纷联名抗议声援,其中也有美国数十位著名电影人发表联名抗议信,信中写道:“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一样,伊朗的电影人也应该被赞美,而非被删减、打压和关入监狱。


我注意到,这些署名的美国电影人中,除有科恩兄弟、科波拉、德尼罗、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斯通等声名显赫的剧情片导演和演员外,还有我一向敬仰的纪录片导演怀斯曼。


在各种强大抗议声浪和贾法·帕纳西的绝食抗议中,贾法·帕纳西获得“保释”,但其它惩罚未变,如“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只能“待在家中”。


接近于“被软禁”的贾法·帕纳西,在2011年,51岁的年纪,除了在百平方米左右的居室吃饭、睡觉、看电视、打电话、看书这些我们猜想得到的动作外,还可能有其它动作,比如思考、冥想、发呆、遥望窗外风景和行人外、希望着某天自己重获自由并能创作的权利……等等,但这个贾法·帕纳西好像不愿意仅止于“怒而无奈”和“等待期盼”这些心理动作,由此煎熬打发年过半百的日子,于是,“这绝不是一部电影”,一个异乎寻常的电影动作在其家中产生了。


(2011年,被软禁在家中的贾法·帕纳西,即拍摄此片期间)


估计看过这部片子的人不会太多(此为2011年,现估计网上可看到),我这里再饶舌简述下这部片子的基本构成和大概内容。


片子中等长度,75分钟,第一个画面是,贾法·帕纳西导演本人坐在餐桌前,从摆在他面前的一杯牛奶和几片面包,大致可以知道,这是早餐,所以这是某一天的早晨时间。


这时一个电话打进来,是导演的律师,说正在交涉处理他8部被查收影片这个事情,并说现在他依然被禁止拍片。画面结束,出影片名。接下去我们知道,这个镜头是导演自己把摄像机支在面前拍摄,是他一天的开始,也是他反抗“禁止拍电影”的开始。


这个影片的“引子”,立马让我感到这一定是部“奇怪的电影”,是什么类型的纪录片不紧要,肯定是一种“个人的”或者“很私人”的影像作品,我跟着就好奇贾法·帕纳西这个一贯以35毫米的电影制作方式的导演如何处置这样的片子。


影片名之后的正片开始,导演还是坐在早餐桌前,他在打一个电话,电话是打给一个拍纪录片朋友,说他想拍点东西,一个人弄不过来,能不能过来帮个忙。电话那边的声音说,没问题,他在路上,有点堵车,会尽快赶来。



接下去的一个画面还是原场景原人物,还是电话,导演和在外地的家人通电话,大意是,家人都很好,今天回家会晚点,放心,云云。


好了,三个镜头,三个同样场景,三个电话(镜头中主人公和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基本交待清楚主人公的现状:一个因电影遭难的人……正独自被困家中……他想干点什么……



之后的画面就是导演电话招来的朋友拍的,涉及场景全是导演家里:卧室,客厅,厨房,这个拍摄者成了记录者,也是唯一的访客和倾听者,导演对他谈起之前一部片子《谁能带我回家》中某个节外生枝插曲:那个片中主人公小女孩在拍摄现场突然赌气不拍了,从作为场景的公共汽车上走下,站在马路边。


导演在电视机上放了当时片场的记录画面,说,当时我们应该跟着这个小女孩拍下去,利用这个“节外生枝”产生出另外一个故事。



导演又给摄影师(实际是对以后看这部片子的所有观众)讲他打算要拍的一部新片,他在地毯上摆出一个场景,讲解他打算怎么实施、如何调度。


片子中间,有门铃声和小狗在外面叫的声音,导演开门,是邻居,要出门,问能不能帮忙照看下小狗(从对话和表情看,估计这类事以前不少)。导演说,今天实在不行,抱歉了。这是摄影师朋友之后的第二个访客。



镜头有一次涉及户外,在阳台,镜头从主人公背后拍过去,看到外面的更多房子和更远处的山脉,那是德黑兰的一部分。



影片走到60分钟左右时,摄影师朋友说他该走了,这时摄像机是支在屋子一个角落,摄影师也在画面中。接着主人送摄影师出门,同时掏出苹果手机拍着。影片接下去的画面来自两个镜头,一是导演手里的手机,二是支在屋里那台摄像机,即两个镜头的“交叉剪辑”。



这里插嘴说一句,影片一开始我就知道这部片子是一台DV机所拍,但忍不住好奇想知道摄像机是个什么类型的家伙,现在从它对面的那个手机镜头知道,就是一台普通的中档DV机,类似Sony-Ex1。插嘴说这个的意思是,一个玩“35毫米正规电影”的著名导演依然也可以把普通DV、甚至手机当作“家伙”使用。


主人手持手机拍摄着摄影师离开,开门,等电梯,说着闲话。摄影师这时成了影片第二个“在场者”——



之后,第三个“在场者”出现了(包括主角贾法·帕纳西在内,该片共三人出场),一个收垃圾的年轻人——



他的“现场闯入”是发生在主人送摄影师进电梯时,电梯门打开,走出一个收垃圾的小伙子,他问导演家里有没有垃圾要拉走,导演说有,让他自己进屋去拿。



从对话者神态看,主人和这个收垃圾小伙子很熟,主人对小伙子很放心,小伙子也知道主人是干什么的。


下一个画面我们看到的是,小伙子进屋(被之前那台DV机所拍),他取了垃圾,走之前很好奇地凑近DV机镜头瞄了下(估计他不知这台摄像机还在开着)。



再接下去的画面是提着垃圾站在手机镜头前的小伙子,对导演说:哦,你今天是在面试演员?导演指着旁边的摄影师回答:不是,他是我的一个拍纪录片的朋友。


说到这里,导演突然想到什么似的,说:等等。然后回到屋子,放下手机,拿起DV机出屋。进电梯后,摄影师不见了,只有小伙子一人在,摄像机跟着小伙子一层层楼收垃圾,两人对话也伴随其间。


对话中知道,小伙子是个学艺术学生,收垃圾是他勤工俭学方式,他还喜欢电影。从小伙子对导演“最近在做什么”、“以后会拍什么样的片子”的委婉含蓄问话中,我们也大致可以猜出小伙子是热爱贾法·帕纳西电影的人,也知道这个导演目前被软禁和禁拍电影处境,他真心盼望着能继续看到贾法·帕纳西能拍摄新的作品。



贾法·帕纳西手持的DV机一直跟随小伙子收完垃圾,出了电梯,再出了这栋楼的门。这是我们观众第一次跟随镜头走到户外,已是夜深。


小伙子带着垃圾出了院子大门,是一扇有铁栏杆的门。镜头似乎下意识跟着走近大门,但紧接着在距离大门几米外停住,似乎意识到那是他的“禁足之地”。镜头透过铁栏杆门拍向外面,有不明缘由的爆响声和熊熊火光。影片完。



我记性很烂,还是努力复述出我记忆中的片子基本构成和大概内容。复述完毕,我觉得什么感想什么分析什么意犹未尽的启示都不必多说了。看此文的人,有心就自己去想吧。


补充一句,该片英文名为:This is NOT a Film,NOT是大写。联想贾法·帕纳西被软禁家中、“20年内不得拍摄电影”……我自以为是地翻译为:“这绝不是一部电影”。

 


吴文光影像笔记

吴文光影像笔记㊼ | 审查与被审查 |《电影剪查》(导演:柴鲁恩·尼萨,印尼)

吴文光影像笔记㊽ | “好看的纪录片”|《透明世界》(导演:瓦多·库策夫,格鲁吉亚)《丑车上路》(导演:舍帕尼亚克,波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