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文光影像笔记之61 | 活着,不止“而已” | 魏晓波《生活而已3》

草场地工作站 草场地工作B站 2022-07-15

《生活而已3》(导演:魏晓波)剧照

影片7部,现实7种

2019年末,应“凹凸”“导筒”两个电影公号写了“2010-2009十年纪录片推荐”,所推荐17部影片中曾让我印象深刻(被刺激和启发),并留下看片笔记。这些看片笔记一些之前在草场地公号上“影像笔记”系列中发过,一些还没有,比如为台湾《电影欣赏》杂志写的“影片七部,现实七种”。


两年前,即2018年两年一度的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TIDF)五月开始前,台湾《电影欣赏》杂志和我约稿写入选TIDF影展“大陆纪录片评介”。

 

入选的大陆纪录片是7部,如下:

 

《独自存在》(导演:沙青)

《表现主义》(导演:徐若涛)

《神经2》(导演:李红旗)

《生活而已3》(导演:魏晓波)

《团鱼岩》(导演:萧潇)

《上阿甲》(导演:晋江)

《偷羞子》(导演:胡涛,又名胡三寿)

 

约稿杂志说,7部片子可写看过的或愿意写的,字数3千左右即可。

 

7部片子的七个作者,除拍《上阿甲》的晋江不认识,其他六人,或深或浅都知道。七部片子,《独自存在》、《团鱼岩》和《偷羞子》三部之前已经看过,并且也写过看片笔记,另外四部听说但没看过。

 

李红旗,我2000年前后和他见过面(一个饭局上朱文介绍认识),我对李红旗的认识是写诗的李红旗,不是以后拍片的李红旗。魏晓波呢,是否见过面记不得了,但他拍的《生活而已》前两部都看过,属于狂喜欢,当然期待看到他的“生活”被影像“而已”到“3”是什么样的下文。这两个人的片子我想看,也有他们的微信,发去询问,随即收到片源下载信息。

 

徐若涛呢,我知道他是90年代末,他那时做当代艺术,“知道他”也是他做的一个作品,和人没见过。对晋江则完全不知。徐和晋两人我没有联系方式,拜托丛峰把信息传过去,也很快收到片源。

 

这样,7部片中没看过的4部都在了,每天看一部,四天看完。七部片子装在脑子里了,明显看出影展策展人的眼睛很“毒”。7个影像作者年龄各异(大到六零版,小到九零版),身份经历也各有自己的故事,有曾经的诗人小说写作者,有依然是视觉艺术家身份,有图片摄影为业,还有拍广告谋生,年岁及人世阅历的种种不一,进入到七部片子中,这些作者对现实的观看、包括影像表达的选择自然各有一路。

 

7部片子排列在我面前,像一个八卦阵,挑战着我的神经和辨析力,我能进入这个“八卦阵”吗——

 

沙青如何在“私人之窗”与“公共空间”之间搭建起一条通道并宣言他的“独自存在”?

徐若涛的“表现之剑”亮出,是因为“现实凶猛”,还是“艺术凶猛”?

李红旗蹲在公园马路边盯着那些日常,“敏感神经”触发隐藏其间的“残忍”?

魏晓波的“私人生活”拍到第三部,“而已”之外还有什么呢?

萧潇镜头如笔描述故乡村子,一首挽歌还是赞美诗?

晋江在“上阿甲”发现“小人世界”,是悲伤多过快乐或相反?

胡涛把“偷羞子”悲剧浓缩在“奶奶院子”,他打算以此建立一个超越家庭悲剧的舞台?

 

影片七部,现实七种。

 

我找到写这7部片子的“身体位置”:回到一个“影像作者”身份,如一个路上之人对其他行路者的打量观看,如此可以放松写下我对七部片子及七个作者的直感。

 

注(7篇笔记按导演年龄“由大至小”顺序发出:六零版沙青、徐若涛,七零版李红旗,八零版魏晓波、萧潇、晋江,九零版胡涛)。

 

吴文光

2020.1


吴文光影像笔记61活着,不止“而已” | 魏晓波《生活而已3》



七个作者,第四到第七是八零后,按长幼排魏晓波是第一个。我和魏晓波好像从来没直接打过交道,记不住是否什么场合见过。知道他老家是山东的,现在定居湖南。我和他之间找不到什么私人故事可以回忆。

 

和魏晓波没有交道,但他拍的“生活而已”系列片子,三部都看过,不仅喜欢,而且嫉妒:操,这片子怎么不是我拍出来的!我一个作者,看一部片子后有这种心情,就是最高赞美了。

 

魏晓波的“生活而已”系列,把自己的私人生活亮在影像中,一拍三部,之一拍于2011年,主题是“恋爱”;之二拍于次年(2012),主题是“结婚”;五年后(2017)到之三,主题是“生育”。

 

七年三部片子,都是个人生活,是作者魏晓波自己的生活,片中人物就两个,作者本人及女友(后为妻子,再后是孩子母亲)。三部片子一路看下来,感受就不仅仅是“而已”了。

 

先说我的看片直观:非常好看!虽然我之前有看“魏生活”片好感在先,但还是不敢保证一个人的“私生活”拍到“三”,是否还有意思?是否会看烦?等点开片子看,90分钟长度看下来是一口气的事,一个词形容:欲罢不能。

 

影片内容发生场景,除几次医院(门诊挂号拿药排队等),以及一次作者给学生上纪录片课(三个镜头,讲伊文思电影的“先锋性”)外,都是在两口之家的两居室“生活屋檐”下:睡房,客厅,厨房,再加种有花草、摆放茶具的阳台。

 

两个人物(两口子)的话题始终围绕“生孩子”:要不要生?是现在生还是以后再说?决定要生需要哪些热身活动?怀孕失败怎么办?孕前体检该做哪些?体检后是男的有病还是女的有病?该怎么办?孩子生下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等等一系列无始无终也找不到完美答案的马拉松口水战。

 

谢天谢地!孩子终于成功安全落地!我这个看戏的人跟着长吁一口气。我先是庆幸这故事不是我的,紧跟着又想为什么我直入他人生活近乎无缝衔接呢?这恐怕不仅仅是魏晓波一个人独有的生活吧?我没法继续感叹“而已而已”。

 

我前面说过,我看片后嫉妒这部片子为什么不是我拍的,但我清楚我拍不出这样的片子,不是我没有魏晓波那样的“私生活”(人都各有自己的一本私人生活账本,每一种都有成为作品价值),也不是因为我没有魏晓波亮出自己生活隐秘的胆量(作品价值并非靠“亮出隐私”就到手)。原因是什么呢?我现在想到的是,魏晓波的高妙,应该是他把自己的生活拍成“他人的生活”。

 

前些年有过“私影像”讨论,焦点是“私影像”有什么价值?“私影像”可以有伟大作品出现,这一点我是没有疑问的。乔伊斯的小说《似水流年》是私人生活,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也是私人生活,但文学从来不会有“私人生活是否有价值”争论,涉及“真实材料”的影像就有。所以只好说,“私影像”不是纪录片,是影像写作,如此就不必纠缠在ABC问题上了。

 

我肯定会是魏晓波的“生活而已”片子忠实观众,他如果拍“生活而已4”,我一定急不可耐去要看,拍“5”拍“6”……无限持续下去也要看,如果魏晓波拍到他老年卧床我也想看——遗憾的是,他真的拍的话我等不到了,我比他老近30多岁,只有拜托他到那个世界时,带着片子来,我再补看。

 

(魏晓波)



吴文光影像笔记

吴文光影像笔记之56 | 怀念一个瑞士人:皮特·里克提

吴文光影像笔记之58 | 思考激活记忆 | 沙青《独自存在》

吴文光影像笔记之59 | 现实凶猛或艺术凶猛 | 徐若涛《表现主义》

吴文光影像笔记之60 | 日常→残忍 | 李红旗《神经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