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10年审计,我仍发现这个程序并不简单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行走的审计汪陪伴你的又一天
01
存货跌价测试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是否充分、合理,这似乎是反馈、问询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了。我自己在做底稿时,也仍觉得这一程序,并不好做。
如何在做存货跌价底稿时,就把这个问题夯实清楚,让跌价测试过程尽可能反映企业的真实存货价值测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02
准则要求
我们先结合权威的准则,来帮大家提纲挈领下,即按照准则的要求,跌价应该如何去做。
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及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看来,关键要找出“可变现净值”。什么叫做可变现净值?
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
需要经过加工的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
资产负债表日,同一项存货中一部分有合同价格约定、其他部分不存在合同价格的,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看了这些,我不禁想说,准则还是过于理想化了。实务中要按照这个来做,落地可行难度却不小。比如,我提2个问题:
① 需要经过加工的存货中,原材料里的辅料、配件,能按照产成品估计售价,减去上述所列示的成本得到吗?这显然不太现实,这个思路,主要适用于主材。
② 如果公司存在几千条存货明细,然后部分带有合同,部分不存在合同,这时候我们去哪里取合同价格这个数据,又如何来考虑彼此的对应情况呢?
第②点,实务中,存货条目少的话姑且可以整理,条目多的话,一般是按照期后销售价格用vlookup进行匹配所得。
虽然合同价格和期后实际的销售价格会存在区别,但能否细致去做,取决于公司的底层数据情况。底层数据如果没有录入,那做起来难度会很大。
03
跌价可以怎么做?三步走
话虽这么说,但我们总归还是得把底稿写规整,把程序做踏实。所以,我们接下来看看,具体要怎么做。
第一步:获取期末的收发存清单
收发存包括存货类别、编码、名称、期初期末数量和金额、本期收入和本期发出数量和金额,是审计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张基础大表。
收发存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月,一种则是汇总。分月我们常用来做计价测试;而汇总,则用来进行本期的收入发出分析和复核。
在此处,我们要获取的,是截至到资产负债表日的存货明细,一般用汇总收发存较好。
拿到手后,我们要把收发存报表和总账进行核对。正所谓,基数核对一致,那么基于此去做的跌价测试,才能完整准确。
第二步:结合业务,获取可变现净值的确认依据
为什么说要结合业务?因为不同业务之间,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确认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比如,有些定制化的产品,是有对应合同的,应该要按照合同定价为基础确认。
有些通用产品,虽然也有在手订单,但也同时可以直接出售,这时候要写清楚如何确认可变现净值的依据,是按照期后销售价格,还是合同价格。
具体到细分项目的可变现净值,下面我们单独再展开。
第三步:从结果来看,跌价金额是否符合
很多同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完了跌价底稿,然后Excel一关,觉得舒坦了。但其实还没结束!我们要特别关注两点:
1. 跌价整体金额是否和公司实际情况相符;跌价计提比例是不是和同行业有较大差距;
2. 某项期末存在大额跌价的存货,取数是不是合理,事实是不是确实存在那么多跌价?
这也相当于自己再次复核下跌价过程的合理性。
04
深入探讨:可变现净值如何确定?
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难点之处在于第二步,确认可变现净值。
库存商品的可变现净值,一般这样来确定:
库存商品的可变现净值=期后销售价格(有合同则按合同价格)*(1-销售费率-税金及附加率)
原材料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成为成品。因此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可以这样确定:
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期后销售价格(有合同则按合同价格)*(1-销售费率-税金及附加率-材料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率)
区别在于加工过程。大部分企业的加工过程不外乎:
主材+辅材+配件+人工+能源动力+辅助制造费用=成品
那么主材的可变现净值=成品的可变现净值-(进一步的加工费用)
难题出现了!按照单个存货进行跌价测试,我们必须找出加工比例,但问题就在于这其中数量是不统一的。
比如辅材在一个单位的成品中,所耗费的数量大概是0.2,而不是1比1。对于每一个细小辅材,我们有办法找到准确的比例吗?很难吧。
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方法更适用于主材。一般来说主材和成品的数量比例较为接近,当然这一点也需要结合实际业务进行分析。
那么,辅材、配件,我们就不做跌价了吗?
太天真了!跌不跌是一回事,做不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可以结合业务去说明,是不是存在减值;也可以按照库龄,预估跌价比例。
由于这部分存货,占整个存货的比例,一般不会太高,个人觉得,言之有理,符合业务逻辑即可。但就是要有个说法,有个过程。
我们还有个问题,就是在产品如何去考虑减值?
在产品形态不一,也就是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对于在产品,可变现净值如何确认?
做的精细:我们可以按照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对在产品进行分类,然后算出不同状态下的在产品,加工成成品还要发生的费用比例,再来确定。
做的粗糙:就直接按照成品或材料价格来。因为在产品可能没有独特的编码,其编码可能是成品的,也可能是材料的,那就直接按照这两部分参考价来确定了。
再者,存货分析,一定要做库龄分析。
长库龄的存货,极有可能是呆滞存货。它虽然还在账上,但实际价值却没有那么多了。
因此,出于谨慎起见,对于库龄较长的细小存货,我们要按照一定比例计提跌价;金额较大的存货,则要更进一步了解事实情况,再来确定合理的可变现净值。
05
总 结
按上述所说三步,把跌价底稿做扎实,数字也验证过没什么大问题,同行业比较做了未出现异常,库龄分析也做了,那么几乎可以说,可以有信心应对后续的反馈和问询,而不会临时掉链子了。
所以,与其到时候来补救,不如现在一把做细。
还有一点,跌价的过程中会大量用到vlookup函数和数据透视。大家要学会灵活运用。
今天,对跌价的探讨就到这里啦。欢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