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案例,聊聊IPO中的废料销售
文 | FreeCity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公众号:行走的审计汪
知乎专栏:行走的审计汪
01
引 言
对于制造业来说,生产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废料。当生产的规模较大时,即使废料率很低,也会形成一定的废料规模。
对于这些废料,虽然称之为“废”,但并不是一文不值。比如废铜烂铁,大家知道,那也是能卖钱的,行情好的时候,还能卖不少钱。
在IPO的审核中,废料销售通常会引起审核关注。关注点在于废料销售的合理性、会计处理的正确性以及相关内部控制是否完善。
了解大概的审核重点,也能让我们在IPO审计过程中,对于废料销售,把握起来,更有方向感。
我们结合案例来看看上述几个问题。
02
废料销售的合理性
首先,制造型企业,有没有废料销售?如果没有,是不是合理?这是对“合理性”首先关注的地方。
如果有“废料销售”,那报告期内的废料销售金额波动怎么样,是否和生产规模相匹配? 是否出现,今年生产规模增大,但是废料销售规模却减少的反向情况? 如果出现了,是否又有合理的原因来解释?
这些都是有关“废料销售的合理性”。
结合具体的公司呈现出来的不同情况,问题也会有所不同。
而“合理性”背后,事实上是废料销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如果有虚构的成分,或者有账外的收入,有可能呈现出来的废料销售收入,就会存在异常。假的,总是会有漏洞的。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加深印象。
下面是德福科技的废料销售,这家单位主营业务为电解铜箔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废料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水、重金属及化合物的泥状混合物。
审核中问到“废料销售与产量的匹配性”时,公司的回复如下:
这个匹配性很稳定,不存在显著异常,因此回复也比较简单。
如果匹配起来不稳定,那就需要进一步展开来讲。考虑篇幅,暂不延伸案例。
03
废料销售的会计处理
废料销售的会计处理,也是审核经常会问的问题,包括废料销售相关的收入和成本是如何来确认并计量的。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销售收入,和正常收入一样,按照销售的数量*单价,相应在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确认废料销售收入,并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销售收入,在15号准则解释颁布之前,有不少企业是冲减研发费用的。目前按照15号准则解释来看,应该是确认收入更为合理,同时结转相关的废料成本。
废料销售的难点在于成本如何来计量。
成本需要和收入匹配这一点能够理解,因此在确认“其他业务收入”的同时,需要确认“其他业务成本”,但实务中如何来计量“其他业务成本”,做法并不统一。
我们结合案例来看:
贝隆精密从事精密结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运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慧安居及汽车电子等行业。
其在问询回复中对于废料成本的结转,回复如下:
贝隆精密采用的方法是将“收入”的金额,作为“成本”的金额,主要依据是如下这个规定:
在废料基本每月都能处理的情况下,废料成本和收入一致,同时冲减主营业务成本,在实务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也有部分单位,采用直接方法来核算成本。比如案例鼎通精密:
鼎通精密按照废料入库数量,参照废料当期市价,来确认废料成本。
一般来说,直接从料工费出发,来核算废料成本,是不切合实际的。
鼎通精密主要是采用估算的方式,前提是废料需要一个相对公允合理的市场价格。
当然也有部分单位,不核算成本,比如波长光电,其废料归集的办法如下:
公司认为根据一贯性原则及成本效益原则,生产废料不分摊成本具有合理性。
该家单位废料销售占比很低,金额也较小。因此结合重要性水平来看,怎么处理,问题也不是很大。
但如果废料销售的收入较大,不分摊成本,则不符合配比原则。
实务中对于废料成本的核算未统一,因此目前上述情况都存在,符合一贯性原则,并且合理,一般来说,会计处理不会存在实质性障碍。
04
废料相关内部控制
废料管理的相关内部控制,也是审核中的重点。有了良好的内部控制,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可能性也较低。
有关内部控制,我们来看两个案例,心中有个参考,在IPO审计过程中,也可以建议企业按照同行业案例或者其他类似可比公司,来规范内部控制。
案例一:斯菱股份
公司从废料申请处置、出库到最后结算,相关控制点都按照要求设置了流程、人员、重要凭证等,对废料销售的全流程进行了规范管理。
我们再来看另一家公司:德福科技
德福科技写得更全面、详细,从废料归集入库就开始管理,基本涵盖了“废料产生、入库、仓储、处置出库”等全流程。
这些内部控制制度也让我们心里大概有个数。
事实上,在内部控制不规范的情况下,废料的收入确认的真实性、完整性也无法保证。
05
总 结
上述就是IPO审核中废料的一些关注点。
篇幅有限,不能详实说全,说透。如果大家有想法,有问题,欢迎下方留言。
最后,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
相关好文推荐:
280+文章(干货)分类集锦:
精华资料获取:
详情可关注并星标,这样我们就不会错过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