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吉岛沉船之后,媒体报道灾难事故的正确姿势丨【芒种·观点】

腾讯媒体研究院 腾讯媒体研究院 2019-04-25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关注“腾讯媒体研究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7月05日下午17时45分左右,两艘载有127名中国游客的船只在返回普吉岛途中,突遇特大暴风雨发生倾覆。截止到9日,死亡人数已升至41人,另有6人失联。


目前,搜索工作依旧在进行,而对于广大媒体人来说,此刻,如何报道灾难,既能在第一时间传递有效信息,又能保证报道的客观公正,成为摆在很多媒体人眼前的一大挑战,基于此,本期腾讯媒体研究院将带来一份灾难报道实操指南,帮助大家了解灾难报道的各种原则,行动指南以及方法等。

1

报道原则

 

总的来说,关于灾难报道,专业媒体遵循的报道理念是:陈列事实,不予以评价,不引导观众;受众关心的只有两点:灾难怎么会发生的?什么时候开始应对?这是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为了贯彻这个这个核心价值,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四个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所有灾难信息发生的第一时间,记者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真实资料,将其汇总之后传播出去。

 

汇总的内容需要遵循传播学的5W原则,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相比于报纸刊物等纸质材料,在这种突发性灾难事件面前,网络可以做到在最短时间内更新,所以记者只要时刻保持对事态的追踪和观察,同时做好信息的检索筛选,进而利用媒体权威进行有序的网络新闻平台铺陈即可!



二、真实准确原则

 

在社交媒体已经很成熟的今天,任何人都可以是记者,利用智能手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已经非常普遍。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的功能就被削弱了,或者说公众取代了专业记者,相反,对于记者而言,除了日常前线报道外,反而新增了要求——拆谎。

 

面对灾难性事件,人们的关注热点主要在于时间、地点、伤亡人数、施行主体、原因等。这几个要素倘若有偏差,就有可能引起受众的恐慌,甚至是逆反心理。所以记者在报道时,需要把握尺度,掌控报道度量,在准确报道的同时,安抚人们的恐慌心理,发出主流声音。

 

比如去年巴黎事件中,Buzzfeed在发布新闻的同时不忘梳理已流传的谣言。国内,如人民日报、国际电讯、财新等媒体在发布信息时都会比较严谨,以“至截稿时”“截至目前”等显示新闻的准确性。

 

三、一致性原则


不管是哪种报道内容,新闻媒体的内容一定要遵循一致性原则,尤其是灾难报道,更需要前后口径一致。


新闻源要可靠,对来自官方、当事人、目击者的信息和说法加以甄别、注明来源如实报道,这样才能保证报道的公正性,以免成为二次谣言传播源。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专业媒体,在做相关报道时,都会标明“据警方”“据发言人”等,这体现了报道中,一致性的原则。


四、尊重生命,彰显人文关怀


任何灾难事故,无论是受伤群众,还是记者,每一次灾难现场的回顾,其实都是二次精神创伤的过程。所以,对于一些可怕的图片,记者和编辑可以选择不予使用,因为照片过于形象,对受害者家庭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建议选择一些可以反映悲剧,而不至于过于煽动的照片。


在新闻报道中,要关注因灾难受难遇难的人,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同时,也要关注读者的知情权,体现人文情怀。



以上便是灾难报道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当然,对于记者来说,在获取信息的具体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一对一的与各类当事人进行采访,采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点,都有哪些,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一下。

 

2

行动指南

 

事实上,悲剧事件的报道涵盖了从战争、恐怖袭击到飞机失事、自然灾害、火灾、谋杀等各种情况。而这些情况都无一例外地会影响到受害者、所在组织,使其产生痛苦回忆。为了尽可能的减轻这些痛苦,记者在采访,成文以及图片采用上,需要注意以下这些情况:


一、采访受害者时,记者需要这样做

 

1、持有同理心。一般情况下,任何灾难事故的当事人,先期都会比较敏感,所以要求记者在进行采访时,需要保持尊严和尊重的态度 —— 可以想像一下,你处在类似情况下想要被对待的方式。


记者需要学会找机会接近幸存者,但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包括知道什么时候走开、如何走开。一定要杜绝这几种情况的发生,包括强迫当事人进行采访;不停地通过电话、Email、短信或上门进行骚扰;赖着不走;跟踪等。

 

2. 保持尊重。记者可以对当事人的损失表达遗憾,但是绝不要说“我理解”,或者“我明白你的感受”。尤其是在报道某类型的事故的时候,如果某人听到你说抱歉之后回答“遗憾是远远不够的”,不要感到意外。


要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尤其是刚刚经历了变故的这些人。如果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特别悲伤,应暂停采访,让采访者离开现场会让他的情绪和缓下来,而不是强制他继续采访。在报道发布前,要再三确认信息,确保当事人的认可同意。

 

3.用词谨慎。当采访灾难事故的其他幸存者或家属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试着澄清你想了解的是他们失踪前的生活,而不是写讣文。如果你无法联系到受害者或其他幸存者,试着联系一位家属或者殡仪馆,提出采访申请或取得他们的评论。


如果你遭受冷遇,留下你的电话号码或你的名片,告诉幸存者如果他或她想谈的时候可以联系你。最好的故事往往是这样得来的。



二、描写受害者,记者需要这样做

 

1. 侧重于人的生活。找出这个人特别的方面:个性、信仰、环境(居住环境、嗜好、家人和朋友),以及他/她的喜恶。

 

2. 在描述受害者生活时用最有代表性的细节或者照片。比如:“Johny喜欢在与家人同聚的夜晚弹吉他娱乐大家,这样也能帮他释放做副警长的工作压力。”等。

 

3. 避免受害者死时不必要的血腥细节。先扪心自问,所呈现的图像与细节对你的读者或观众是否足够相关,是否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4、请避免以预设立场去判断受访者的选择,同时,要避免泄露涉及者的身份,除非他们同意。在当局正式发布信息之前,不披露涉及者的信息;

 

三、拍摄灾难现场,需要这么做

 

1、要保持冷静和专注。要知道很多时候,采访并不会得到相关人士的支持,摄影机不能保证你不受伤。如果场面变的无法控制、太过危险,就要毫不犹豫地离开。任何上级或者编辑都应该明白一个人的性命比一张照片重要。

 

2. 在灾难中你会纪录许多血腥的画面,扪心自问,这些画面是否有历史意义,还是画面会让读者或观众无法接受。

 

3. 尽一切可能避免介入个人私人的悲痛。这不表示你不能在公开场景中记录情绪性的画面。然而,当遇难者十分悲哀时,不能擅自闯入他们的私人住所或者打扰他们。

 

4. 要意识到你也是一个普通人,也必须照顾自己的心情。临床心理学家伊莲娜·纽曼(Elana Newman)曾对800名摄像记者进行过调查,她在美国摄影记者协会会议上讲到:“亲历死亡及伤害有很大代价,并且你亲历越多,代价越大。摄像记者投入类似采访越多,他们就越可能受到心理上的影响。”如果你的问题已经一发不可收拾,要毫无疑虑地寻求心理帮助。”

 

总的来说,在进行灾难事故报道的实操时,悲伤不是目的,让采访对象,尽可能的提供有用的信息,让采访对象感受到尊重,做好公众的知情权与当事人的隐私权之间平衡,是每个记者在进行灾难报道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



3

海外媒体的灾难报道方法


在灾难事故报道领域,海外媒体的一些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比如日本,美国等。


一、【日本】《读卖新闻》


1,在你面前有身体受到伤害或者面临生命危险的人时,你要提供救援。但同时,不要忘记,你要通过报道来救助更多的生命。

2,采访时,要尊重受害者和遇难者家属的感受。

3,采访时,要基于将教训传给后代并有助于未来防灾减灾的视点。

(资料来源:读卖新闻采访报道手册(2013年版))


二、【美国】《俄克拉荷马人报》


1,尊重受访者意愿。如果受访者拒绝采访,请你礼貌地递给他一张名片,然后告诉他如果改变主意的话,随时可以联系自己,其实许多优秀的采访都是这样得来的。采访结束后,要再次打电话跟受访者确认事实和你想要引用的话,有照片的话也要给他们看一下照片,征得对方同意后再使用。


2,关注个人命运。每个受害者都是一个个体,不应该只被看做这场灾难的一部分。联系采访对象时,可以试着通过殡仪馆去联系一个受害者的家属。采访死者家属时,要强调你是想了解死者之前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问他是怎么遇难的。大多数情况下,一旦受害者家属意识到记者是想了解受害者个人的情况,他们就会非常愿意开口。有时候,一个个人的故事中就能挖掘出大新闻。


3,不消费家属苦难。可以报道集体性的追悼会,但是不要报道私人的葬礼。不要让家属一遍遍回顾血淋淋的现场图片,而可以考虑给他们看一些对比照片,比如当时狼藉的现场和现在卓有成效的重建工作。


4,整体策划的方法。灾难发生的第一天,就要花几分钟考虑几天后的采访计划,因为后续报道也很重要。其次每个人或每个团队都要采访重点,有自己负责的模块,在1995年和1999年的两起灾难事件中,《俄克拉荷马人报》是这样搭建框架的:


1995年爆炸事件


法律事务(包括现场调查、善款的使用情况等);受害者(包括统计死伤人数以及核实受害人姓名等);帮助及重建(包括社区组织提供的帮助以及受害者获得帮助的途径);商业信息(包括事件对保险公司的影响等)。


1999年龙卷风事件


受灾地区(每个团队各负责一个区域的报道);“人物档案”(有关受害人的故事);商业、救援与重建。

(资料来源:《俄克拉荷马人报》(Oklahoman)总编 Joe Hight采访内容)


总的来说,灾难报道,其实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当然,以上内容仅是部分观点的阐述。还有一个不应忽略的重点,便是记者的安全问题,国际记者联会曾经做过一项统计显示:单在2007年调查的172名死亡的传媒工作者档案中,就有37人是因意外死亡的。因此他们就此发布了关于减少记者采访危险的守则,鉴于篇幅有限,本次就不一一展开说明了,有兴趣的媒体朋友,可以在公众号内回复关键字“安全”,进行查看。


注: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刺猬公社,新闻一家人等,特此说明。


#End#

想要联系媒体研究院的小伙伴可添加微信号:mangzhongtexunying,欢迎勾搭~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药神》封神:面对现实、表达人性永不过时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