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乌克兰东正教的“脱俄之路”

何任远 看世界杂志 2019-08-03



此前,东正教名义领袖——巴尔多禄茂一世在君士坦丁教区会议中宣布,乌克兰教会将从俄罗斯正教会中独立出来,成立自主教会。而此次乌克兰五年一次的总统大选,无疑标志着300多年来乌克兰东正教会隶属于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历史正式结束。


2019年3月31日,乌克兰五年一度的总统选举登场。作为现任总统波罗申科“与俄罗斯划清界限”的举措之一,3个月前他宣布统一而独立的乌克兰东正教会正式成立。此事标志着300多年来乌克兰东正教会隶属于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历史正式结束。


“东正教会”亦称“正教会”,是广义基督教会的三大流派之一。乌克兰境内的三个正教会联合起来,与莫斯科分道扬镳,这令乌克兰政界一片欢呼,而俄罗斯当局则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据闻,普京得知消息后,紧急召开安全会议商讨对策。


△乌克兰现任总统彼得·波罗申科


乌克兰正教会“独立”之所以被政客看重,是因为经历了剧烈政治动荡后,世俗权力在民间的公信力远不如宗教势力。谁能与宗教势力结成联盟,谁就赢得民众的信赖。十多年前黑山从南联盟分裂出去之前,也是黑山正教会率先脱离塞尔维亚正教会而独立。


01

乌克兰民族的宗教认同


今天乌克兰国土所在的那片没有任何阻隔的平原,自古以来一直是各路民族借道之地。在这里,来自波罗的海的维京商船沿着第聂伯河来到黑海,与当时的东罗马帝国通商,之后就在这片沃土上与斯拉夫部落结合,在今天的基辅一带形成了被称作“基辅罗斯”的政权。


这个原本信仰异教的原始斯拉夫政权,为了融入其他欧洲政权的网络,其首领弗拉基米尔终于在公元988年受洗信仰东正教,进入了东罗马帝国的文明轨道。基辅成为了东斯拉夫人早期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心。



然而在这片坦荡的平原上,怀着其他信仰的民族不断进出,对这里居住的东斯拉夫人发起了严峻的挑战。1240年,蒙古往西进发的大军扫平了基辅,东斯拉夫人最早期的东正教信仰中心毁于一旦。


那些臣服于蒙古铁蹄的斯拉夫部落首领,脖子上的蒙古统治绳索被勒得紧紧的。他们在蒙古金帐汗国附近建立新的政权,逐渐形成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新的东斯拉夫权力体系。


然而,基辅罗斯虽灭,这一带却更易受到欧洲人文主义的影响,也更早摆脱蒙古势力的统治。比起北部的莫斯科随时受到蒙古铁蹄的倾轧,基辅一带开始接受邻近的波兰人、立陶宛人和日耳曼人的文化熏陶,视野渐渐往西看。



此时,基辅一带的西部边界也逐渐尘埃泛起。立陶宛人这股天主教势力,最终成为了现在乌克兰西部以利沃夫为核心之地区的主宰者。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缔结成为“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利沃夫等地正式并入天主教势力范围。


波兰人在这片土地上传播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思想;来自欧洲的手工艺、图书出版技术,通过波兰人传播到了乌克兰地区。波兰贵族修建的巴洛克式建筑拔地而起,在今天的利沃夫依然可见。“欧洲文明穿着波兰造的外套,来到了乌克兰。”


然而,波兰人在这片土地上推行的天主教教化政策,制造了东斯拉夫人与西斯拉夫人在这片土地上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信仰东正教的东斯拉夫知识分子和信仰天主教的西斯拉夫知识分子,在利沃夫展开了一场文化论战。



在这场论战中,双方为了说服对方,都学习了对方的语言。东正教知识分子不再死守希腊语和古斯拉夫语,而是积极学习拉丁语,以便更好地跟天主教徒辩论,甚至说服对方。


在当时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里,宗教信仰相对自由,多元化的氛围能够容忍东正教知识分子发起辩论。而在抵抗波兰人天主教政策的过程中,居住在今属西乌克兰这片土地上的东斯拉夫人,开始了自己的民族觉醒。


02

哥萨克人反抗天主教政策


基辅罗斯的衰落和东罗马帝国的覆灭,让整个东正教世界陷入最低潮。以蒙古血腥统治为蓝本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也就是日后亲手打死自己儿子的“伊凡雷帝”),把莫斯科视作继承东正教精神世界的“第三罗马”。


△伊凡大公“杀子”图


伊凡大公身上没有基辅罗斯知识分子那种多元文化的世界主义精神,而是一个蒙古刀口下长大的嗜血君主。在爱森斯坦的著名电影《伊凡雷帝》中,这位让人害怕的君主的眼角始终闪出寒光,任何背叛他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伊凡不断削弱其他东斯拉夫贵族,最终把大权集中到自己身上。


在东斯拉夫人力量不断凝聚在伊凡身上的同时,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的文化氛围却急转直下。1598年,波兰通过宗教法律,规定国内必须以天主教为基准。东正教知识分子开始被边缘化,利沃夫的多元文化氛围衰减。大批东斯拉夫贵族被迫改信天主教,贵族徽章改用波兰白鹰,东正教知识分子被迫寻找新的力量同盟。


△电影《伊凡雷帝》剧照


伊凡在信仰东正教的东斯拉夫人当中,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和宗教话语权。与此同时,在今天的克里米亚一带,也崛起了数个哥萨克武装组织。这些哥萨克武装组织由各个文化背景的男性组成,他们存活在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的东部边界,过着草寇般的生活。也正是在这片当时算是欧洲文明最边缘的荒野之地,“乌克兰”(边界)这个词渐渐形成了。


在黑海北岸,哥萨克武装力量夹在了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莫斯科公国、奥斯曼帝国和鞑靼蒙古势力之间,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力量。波兰-立陶宛王国在几乎每一次战争中都雇用哥萨克士兵,后者的参与让这个西斯拉夫人建立的天主教政权成为中世纪一霸。



然而,西斯拉夫人与哥萨克组织并非没有矛盾。对于波兰人来说,最大的隐患在于,东正教知识分子与哥萨克武装分子结成了新的东正教联盟。在波兰-立陶宛王国境内,他们是坚守东正教信仰的最坚实堡垒,是反抗波兰天主教教化的一股武装力量。


终于,在1648年,哥萨克东正教力量在赫米尔尼茨基的带领下爆发起义。赫米尔尼茨基正是东正教知识分子教育出来的一名哥萨克悍将。在鞑靼人的帮助下,这股边疆势力竟然大败驰骋草原的波兰王室骑兵,让整个东欧大为惊愕。这次起义过程中,哥萨克部队不但杀死了大量的波兰天主教贵族,也摧毁了300多个犹太人村庄,酿成了乌克兰土地上第一次有规模的屠杀犹太人事件。


03

“第三罗马”及其东正教异议者


1654年,急于寻找同盟的赫米尔尼茨基往北走,找上了东斯拉夫人最强有力的核心—莫斯科大公国。在沙俄时代,这一年被认为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组成东斯拉夫统一帝国的重要年份。


哥萨克首领赫米尔尼茨基


哥萨克武装力量的倒戈,打破了东欧的地缘政治平衡。波兰-立陶宛王国从此由盛转衰,最终面临被瓜分的悲剧。乌克兰这片土地,从当初的西斯拉夫文明进入东斯拉夫地盘的走廊,变成了东斯拉夫文明进入西斯拉夫地盘的过道。


然而,这段历史的最大疑点在于,赫米尔尼茨基这位哥萨克首领认为,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与莫斯科缔结联盟的,而莫斯科方面则解读为,哥萨克人归顺于莫斯科。双方签署的原始文件早已没有了踪影,赫米尔尼茨基在日后甚至还跟瑞典和勃兰登堡大公国这些新教国家缔结过联盟。然而从莫斯科的立场上看,信仰东正教的赫米尔尼茨基摆出的姿态,无疑是对莫斯科这个“第三罗马”的俯首称臣。



乌克兰的文化和宗教地位,在这个历史时期也蒙上了一种充满争议的密云。莫斯科教会和基辅教会原本是两个独立组织,而到了1684年,却变成了基辅教会从属于莫斯科教会。有人说,这是莫斯科方面贿赂基辅教会的结果。


在东正教世界,曾经统领整个沙俄帝国的莫斯科牧首,从来都不是所有东正教教徒的最高领袖。在东罗马帝国覆灭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把当时的东正教信仰中心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可是原地的东正教牧首却依然被包容下来。


这个创立于公元330年的牧首教区,在东正教世界里是“众多平等成员中的第一位”,也被誉为“普世牧首”。


东正教的信仰中心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伊斯坦布尔


也就是说,尽管伊凡雷帝向外界宣扬莫斯科是“第三罗马”,但是“第二罗马”的威力在东正教世界里还依然存在。这个被穆斯林地带包围的普世牧首,就是这次乌克兰正教会从俄罗斯正教会脱离的最大推动者。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世俗政府一直推动乌克兰正教会从俄罗斯正教会脱离。然而,乌克兰正教会内部的亲俄力量一直让这个计划屡次搁浅。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反而得罪了当地亲俄的东正教势力:在一次民调中,大部分乌克兰东正教教徒,反对俄罗斯的所作所为。


在波罗申科的推波助澜下,乌克兰东正教群体开始与俄罗斯切割,播下了分裂的种子。



对于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来说,这也是难得的机会—毕竟“第二罗马”还没真的彻底覆灭,却活在“第三罗马”阴影下这么多个世纪,现在终于可以让人见识到“第二罗马”依然有话语权了。


有观察家认为,俄罗斯正教会起码会维持该有的外交风度,毕竟大家依然还是东正教的兄弟教会。而且,按照年份来说,保加利亚正教会和塞尔维亚正教会的辈分,比起俄罗斯正教会更长,所以俄罗斯正教会是时候减少一点平时霸道的气焰了。而对于波罗申科来说,通过“乌克兰正教会独立”获得了政治资源之后,他也不愿意宗教力量比自己的世俗力量更加强势。能否驾驭和利用这个独立的乌克兰正教会,成为了他会否连任的一个衡量标准。






作者 | 何任远

编辑 | 谢奕秋 xyq@nfcmag.com

排版 | 龙明佳,Keith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点击订阅2019年全新《看世界》杂志

觉得文章好,点赞一个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