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建军三步走:聆听军史 唱响军歌 致敬军人

2017-08-01 欢迎关注 好书探


01


星期二

2017年8月

90年岁月峥嵘,

90年征程如歌。

一日一签


庆祝建军90周年

     7月30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的阅兵仪式,是我军首次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举行的专项阅兵活动,阅兵仪式的盛况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历史表明,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中国革命的事实证明,“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在这个火红的日子里,品读一份红色书单,应该是极好的。希望我们推出的这份建军节书单,能用阅读点亮华夏儿女心中的火焰,并向我国人民解放军致以崇高的敬意。



  军史:中华儿女奋进向前  

想要全面了解我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就需要知道人民军队建军以来的各场战斗和不同历史时期军队的变革与发展,这些材料是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重要成分。


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就全方位描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这套书的作者黄玉章、彭训厚、田昭林、王聚英,或是拥有中将军衔与少将军衔,军史了明于心;或是在军史研究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版


扫二维码立即购买~


一支无往不胜的人民军队如何提高战斗力,如何打胜仗,如何锻造不朽军魂与本色?《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以宏大的视野和真实的史料,将鲜为人知的解放军成长历程娓娓道来。

对于想要了解我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史的读者,这套书推荐给你们。


《心胜3》

金一南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7月版


扫二维码立即购买~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金一南将军在建军90周年之际,也推出了新书《心胜3》,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史。这是“心胜”系列的第3部,与前作一样继续深化“心胜”的概念,并对时下国防、军事、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本书里,收录了9篇充分呈现作者近年来对国家命运、军队建设、安全筹划等重大问题的战略性思考的文章。



军歌:嘹亮唱响华夏大地


还记得在阅兵仪式上,闪亮奏响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激昂有力。与此同时,不得不提的还有人民军队的精神象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向前,向前!” 歌词坚毅豪迈、曲调气势磅礴,一字一句唱响彻中华大地。


军歌的词作者公木,曾用歌声及诗歌的力量鼓舞激励人民和人民军队为革命英勇奋战。他的两位学生樊希安、石丽侠历时3年辛勤笔耕,写了一部《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樊希安、石丽侠 著

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版


扫二维码立即购买~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从歌声的力量、战士的足迹、坚定的信仰、诗人的风采、学者的风范、教育家情怀、人格的魅力、炽热的情感等8个方面,详尽介绍了公木波澜壮阔、曲折传奇的多彩人生。


在让人们了解军歌产生流传经过的同时,樊希安、石丽侠著的另一本新书《军歌的诞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曲作者公木、郑律成传》能让读者在成长道路中受到启迪。


《军歌的诞生》

樊希安、石丽侠 著

金城出版社

2017年8月版


扫二维码立即购买~


这本书讲述了军歌诞生的经过,揭示了军歌为什么诞生在延安的历史原因,叙述词作者公木、曲作者郑律成在中国共产党指引下的成长道路,以及军歌为什么由他们创作完成的诸多缘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作为一首全军全民喜闻乐唱的不朽之歌,鼓舞人民军队在强军路上不断取得新胜利,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



延伸阅读

为什么要“孤军深入”?

为什么一支部队过河要走那么远,一直走到几乎全军覆没,一直往西走?一方面为了取得援助,但苏联援助最早12 月份才能来。先计划到定远营,后来定远营不行了,退到安西。安西又不行了,退到哈密。在哈密,获知援助要等到1936 年二三月份才能到。但是我们过河部队为什么要孤军深入呢?


第一个原因,今天,几乎所有的纪念馆、纪念文章都将过河之举描述为“孤军深入”。是不是孤军深入?其实设身处地想,当时河西只有马家军,国民党力量相对薄弱;河东则重兵云集,集中了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毛炳文、王均、关麟征部。我们今天看到西路军后来的严重损失,觉得过河是“孤军深入”,其实当时,过河是找一个比较安全的、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地方。


第二个原因,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先期到达,已经与陕北红军共同组建了陕北根据地。陕北根据地面积并不大,客观上容纳三个方面军也确实有困难,养不了那么多部队。再加上当时两个方面军之间确实存在隔阂,所以就主观来说,开辟另一块根据地,已经成为不仅是张国焘,也是红四方面军多数领导的行动取向。一、四方面军分裂的阴影尚未过去。


1936 年10 月,三大主力会师,一方面军加上陕北红军2.2 万人,二方面军1.1 万人,四方面军3.8 万人。虽然四方面军南下在川西作战时遭受了重大损失,其人数仍然比一、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加起来还要多,作战能力也最强。


三军会师之前在甘南,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回忆说:我军在甘南占领的地区,人口80 万,而陕甘宁地区人口才40 万,相比之下我们的处境相对还好些。这是实际情况,不像我们今天一些人想象的:陕北是块福地,张国焘放着福地不去,偏要到甘南、河西。陕北红军、中央红军会合之后,陕北的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军政力量。毛泽东知道,张国焘也知道,四方面军先期占领甘南是不错的,人口80万,是陕甘宁地区的两倍,物产也丰富,问题是能不能站住。国民党中央军来了,甘南势必要丢掉。那么从什么地方再搞一块根据地,作为四方面军发展的基础,成了不仅是张国焘,也包括四方面军很多干部的共同心愿。


宁夏战役计划终止之后,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决定将提供援助的方向,由外蒙定远营改到安西,后来又改到新疆哈密。其主要原因是苏联政府担心苏日关系出现麻烦,如果从外蒙进来,就会和日本发生比较大的冲突。这样一再改变,形成了什么局面呢? 9 月11 日,共产国际警告,同意西征作战,白骨永筑青山红军部队占领宁夏区域和甘肃区域西部计划,同时坚决不允许红军再向新疆方向前进,以免其脱离中国主要区域,成为边缘化的力量。


但是两个月后,11月3日,共产国际电报,不得不把援助地点调到哈密,这就使得接收装备的红军必须大纵深西进。这个局面是最初各方面都没有想到的。援助地点越来越远,时间也越拖越久,从1936 年的12 月拖到1937年的二三月,最终成为过早渡河的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越走越远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个原因,出在我方的决策上。四方面军过早渡河,援助没有到,部队也不能回来,所以提出,在甘州、凉州、肃州这一带建立根据地,等待苏联的援助。这也就是后人看到的“孤军深入”局面形成的原因。


上文摘自《心胜3》



推荐阅读

独品 |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独品 | 我有一个羞于启齿的习惯,那就是扔书

鲜知 | 张皓宸:写这本书,让我重新活了一次

独品 | 分享最肉麻的情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独品 | 爱不是握着拳,而是松开手

独品 | 美国攀岩圈的传奇人物,频繁与死神接吻的汉子

独品 | 我站出来,只是希望隐私不被泄露

专题 | 香港,一座城的文化力量




好书探

发现好书 | 推荐好书

喜欢,别忘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