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生态文学大师之作为什么选择这家出版社?
编者按
“俄罗斯当代生态文学作品集”系列丛书近期由西苑出版社出版。
没有一个人会拒绝大自然。
没有一个时代会拒绝热爱大自然的人。
“所有的故事开始于第一缕春光、第一股春水,开始于大自然中万物苏醒的那一刻。”
这是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被称为俄罗斯最伟大的歌唱大自然的诗人和哲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在《丹顶鹤的故乡》一书中所说的话。我们这一套“俄罗斯当代生态文学作品集”,虽不发端于春天,却酝酿在很多个春暖花开般的日子里。
俄罗斯文学一直是西苑出版社的发力点,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俄罗斯文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俄罗斯生态文学历史发展悠久,尤其是20世纪以来,涌现出很多以生态保护为创作主题的作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他们进行深入哲学思考的主题,也是他们对大自然与国家和人民命运、人类未来发展关系的深刻认识的总结。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俄罗斯生态文学流派,在世界生态文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我们致力于为这一选题寻找“枝叶花果”时,王金玲老师也带着“俄罗斯当代生态文学”作品、携手专业的翻译团队再次找到了我们。
理所当然地,这套“俄罗斯当代生态文学作品集”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恰恰好”。每一本图书、每一套图书的诞生亦是如此。俄罗斯生态文学作品在我国的译介方兴未艾,我们衷心感谢王金玲老师及整个团队的信任、支持,以及在合作过程中处处体现的专业能力和工匠精神。我们也愿意相信,王金玲老师及整个团队对于这套“俄罗斯当代生态文学作品集”扎根于“西苑”这片土壤,同样是感到幸运和满意的。
在生态问题愈发凸显、生态议题逐渐火热、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经由这个选题走到了一起,以期增强我国读者对俄罗斯自然生态资源的了解,管窥俄罗斯作家笔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和思维特点,乃至对我国生态文学的创作给予启发和借鉴。
就像两个热爱大自然的人,在森林中相逢。
回到这套书。
“俄罗斯当代生态文学作品集”本是教育部中俄人文交流与合作项目成果,共收录了8部作品,来自3位各具魅力的俄罗斯生态文学作家。所有作品均聚焦于大自然,却又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大自然。这是一种“综合的”“泛化的”生态文学,既描述了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俄罗斯春夏秋冬交替过程中异彩纷呈的植物和动物世界,也关注到生活在原始森林深处的人和游走在大自然边缘的人;既深情歌颂了俄罗斯大自然的壮美,也关怀到大自然的命运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既引导读者们进一步认识大自然,也展现了被人意识到的大自然本身;既讨论了现代化发展与大自然之间不可避免的摩擦,也更多地寄希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亲密发展的美好未来。
被誉为“伟大的牧神”“俄罗斯语言百草”的普里什文,他笔下的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充满诗意与情感,每一种生灵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这些特点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勿忘草》中。《勿忘草》仅有个别片段在国内被少量选译过,它的每一章节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但这些主题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关乎到自然万物、人类精神的方方面面,而人类与自然又是共生共存的,充分展现出普里什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和呼唤。正如人们常说的,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赞美大自然,那就去看普里什文吧!
《“灰猫头鹰”和海狸的故事》似乎对应着阿尔谢尼耶夫“三部曲”中的《德尔苏·乌扎拉》,它们都是描述或突出了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由这个人物的经历或体验带出宏大的森林图景,从而展现出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思考和努力。略有不同的是,《德尔苏·乌扎拉》中的向导德尔苏·乌扎拉主要还是置于整个探险队的发展路线而言,而《“灰猫头鹰”和海狸的故事》的聚焦性更强,叙述本身也更近似于一部小说。无论如何,两部作品都通过立体的人物塑造展现出了这个系列独一无二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贝林杰耶夫密林》乃我国国内首次翻译出版,它在形式上贴近于《勿忘草》和《丹顶鹤的故乡》,可称为随笔集或札记,而不同于《“灰猫头鹰”和海狸的故事》呈现的强烈的故事叙述感;在内容上近似于《丹顶鹤的故乡》,均以某一区域为对象进行全面观察和整体思考,另一本《勿忘草》则从日常万物出发,更多地渗透出作家的哲思。《贝林杰耶夫密林》和普里什文的其他作品一样,蕴含着动人的美感,他的笔触真实又细腻,温柔又不失力量,将粗犷、陌生却又神圣伟大的原始森林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们的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树木的砍伐与生长,机械化(现代化)与原始森林的碰撞,都在这里得到生动体现,而在《丹顶鹤的故乡》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与物种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更是直接摆在作家的面前。是应该支持政府的排水工作,还是应该写文章来呼吁保护珍稀物种?最终,作家选择了后者。一切理所当然又水到渠成,却更加强调了作家的观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就是善良和美的最高境界。
区别于普里什文清新的文人形象,几乎同时期的阿尔谢尼耶夫充满了典型的俄罗斯“硬汉”气质。阿尔谢尼耶夫既是地理学家、作家,也是一名军官。《德尔苏·乌扎拉》《乌苏里边疆区游记》和《穿越原始森林》这“三部曲”均是阿尔谢尼耶夫对自己考察经历的记录。其中,《德尔苏·乌扎拉》和《乌苏里边疆区游记》描述了1902年、1906年和1907年的两次考察,《穿越原始森林》记录了1927年的整个考察过程。《德尔苏·乌扎拉》和《乌苏里边疆区游记》均非国内首次面世,但它以往更多地被纳入阿尔谢尼耶夫的《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由这两本书整理融合而成)一书中呈现,而非以单本形式出版。“三部曲”均围绕锡霍特 - 阿林山脉展开,也都涉及德尔苏·乌扎拉等人物,可以说是串成一线,各有偏重、各具特色而又彼此呼应、相互补充。
《乌苏里边疆区游记》通过阿尔谢尼耶夫的实地考察记录,精心呈现了一百多年前乌苏里边疆区的独特风貌,列举了很多远东地区特有的资源:壮美苍茫的原始丛林,险峻挺拔的山峰,纵横密布的河流,丰饶的动植物,暴雨和暴风雪,生活其间的各民族的习俗、故事,以及考察队在旅途中的各种遭遇……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作品还率先提出了如何保护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德尔苏·乌扎拉》则通过考察队的关键人物——向导德尔苏·乌扎拉,展现原始森林的样貌和“性格”,以及在原始森林里生存的原则和规律。以《德尔苏·乌扎拉》为书名而非《乌苏里边疆区考察记》(尽管有撞名之嫌),就已经渗透出这本书的人文关怀,以及阿尔谢尼耶夫对朋友德尔苏·乌扎拉的深切纪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家朴实而真挚的表达,让大自然展现出浓重的“人性”一面,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性,难怪普里什文曾这样评价阿尔谢尼耶夫:“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反映纯洁心灵与真实物质世界完美融合的诗歌。”
《穿越原始森林》是阿尔谢尼耶夫“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篇幅最短的一部。它讲述了阿尔谢尼耶夫最后一次考察锡霍特-阿林山脉时发生的故事,记录了这个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特征鲜明的当地居民的生活,展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幅员辽阔的精彩画卷。与前两部作品不同的是,相比于动植物,这部作品更多地关注了这里不可逾越的河流和未曾踏足的原始森林。有趣的是,这本书是这套作品集中唯一一本由男性译者翻译的作品,呈现出来的译文风格更能让人感受出男性译者的简练和果断,而这正好也恰合《穿越原始森林》自身体现的特点(区别于《乌苏里边疆区游记》的浪漫和《德尔苏·乌扎拉》的人情),这倒值得读者们体味感受一下。
需要格外说明一下的是,《德尔苏·乌扎拉》原作为30章,翻译后的作品为20章,译者是按照突出表现德尔苏·乌扎拉这一人物形象为主的原则进行删减的,并在不影响作品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对原作中偏离主人公形象描写的章节进行了删减,如关于负面情感、引起读者们负面情绪的故事情节,以及涉及丑化本地少数民族包括中国人的细节描写,等等。《乌苏里边疆区游记》原作全书含后记共40章,阿尔谢尼耶夫的考察路线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乌苏里江铁路沿线出发,直到圣奥莉加湾,完成从内陆到海边的考察;第二部分是在圣奥莉加湾周边做了短线考察后,从圣奥莉加湾出发沿海岸线考察;第三部分是从海岸线返回到内陆伊曼河,结束考察。第三部分经历的地形和叙述方式与第一部分类似,第二部分主要是海岸线周边的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基于整体体量考虑,这本书以考察线路的相对完整为删减原则,只选取了考察线路的第一部分(前18章)进行翻译出版。
“俄罗斯当代生态文学作品集”中的单本《虎啸风生》,来自俄罗斯当代最会讲老虎故事的人——奥列格·尼古拉耶维奇·沃罗诺伊。沃罗诺伊用一个个小故事为读者们铺开了一幅森林画卷,各种各样的老虎形象及故事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这不是一本科普书,其目的并非普及老虎尤其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原始森林里的东北虎,而是在描述东北虎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以文学形式展示了原始森林地区人们对东北虎的态度,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并借由人和老虎的关系,延伸到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讨论。
看到最后,你不觉得老虎是老虎,这位最漂亮、最强壮也最凶猛的泰加林之王,是不需要靠“语言”这种东西来沟通就能彼此理解的所谓“动物”(原文有多处相关表述),是人类的敌人、威胁,亦是人类的邻居、伙伴。老虎的身上不仅拥有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引以为傲的所具有的人性(大可不必),更具备大自然赋予的最原始的灵性,而后者在森林遭受滥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反而更显难得和珍贵,光从这一点来说,都是我们务必将这本书列入生态文学系列的理由。
故事的叙述,思想的传递,都离不开作家妙笔生花。普里什文一如既往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表达、赋予每种生灵以鲜明个性的创作艺术风格在这些作品里都得到了最自然的发挥;阿尔谢尼耶夫善于把情感与理性妥善地结合起来,笔触真实而美好,作品虽名义上为考察记录,却人文色彩浓郁,兼顾了文学的可读性;沃罗诺伊笔下大量的第一人称叙事或对话让人仿佛置身森林中猎人的小木屋里,窗外是从西伯利亚刮来的寒风,屋内壁炉的炭火不时烧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而我们围坐炉边,听一个个关于老虎的故事,不时感叹。
无论如何,在这些作家的笔下,大自然才是所有故事的绝对主角。
不同于中国人惯用的循序渐进、委婉迂回的表述,区别于东方或西方典型风格的俄式抒情/感叹/幽默可能会让一些读者一时不能适应,甚至感到哭笑不得。然而,随着阅读的适应和融入,你会慢慢甄别出其中的独特味道,好似一碗鲜红色的俄式红汤,初时不适应,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里不仅有牛肉、土豆、胡萝卜、甜菜根这些多样又丰富的内容,还有月桂、香芹这些佐料的多重风味,让人了解到独具魅力的俄罗斯文化。
当然,俄式风情的畅快表达也离不开译者的得力翻译。王金玲老师及整个团队对这套书译文的质量做了整体保障,译者们尽最大可能将原作的语言风格尤其是中心精神还原出来。无论是阿尔谢尼耶夫和德尔苏·乌扎拉从暴风雪中死里逃生,还是“灰猫头鹰”竭尽全力寻找两只小海狸,无论是虎口逃生,还是密林风光,都让人轻易“失足”跌入作品营造的故事和氛围中,同喜同悲,同乐同苦。
不可否认,书里所提及的山川河流以及原始森林地区难免存有争议,关于中国人的描写,也并非总是积极乐观的。在客观、理性、正面看待历史问题的今天,我们对此有所处理,却也适当保留,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宝贵地记录下了那段时期那个地区那些人的几乎已经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历史。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始终是大自然的亲密朋友。
作为出版者,我们诚挚地邀请您赶赴这一场森林之约。“俄罗斯当代生态文学作品集”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开始。我们祈望它是春天的一记信号,亦是一场春雷,当春光乍泄、春水涌动之时,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大自然之美,而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自然。
愿你我在森林中相逢。
(本文作者: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汪昊宇 社长助理)
“俄罗斯当代生态文学作品集”系列丛书
西苑出版社2022年2月/
ISBN:9787515107875等/49.8元
来源: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初审:刘思怡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推荐阅读
排版|黄油泥泥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