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在京举行,获奖作家、评委、编辑代表都说了什么?

好书探 2024-01-29

11月19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并讲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主持会议。中宣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中国作协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及获奖作家代表、评委代表、获奖作品编辑代表参加会议。

以下是当天参会作家、评委、编辑代表的发言。


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家代表 艾伟



中篇小说这一文体在中国特别活跃,也是中国特有的关于小说的概念。中国的文学期刊是全世界最多的,每一省都有两到三家刊物,中篇小说天然地适合在期刊上发表,这可能是中国作家如此热爱写中篇小说的原因之一。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口袋书有一句话:“中篇小说以合适的尺幅,照见人间本相。”


中篇小说确实是一种了不起的文体,我们去看看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就能了解到这一文体的力量所在。另外从字数上来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加缪的《局外人》虽然是以书籍的形式问世的,但从文本的字数来说也就五六万字的篇幅,也是中篇小说。这两部小说同样成了这两位作家的代表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强调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延绵不绝,中华文化的特征是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同化能力,总是能吸纳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中华文化既是古老的,同时也是发展的,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我刚才提到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正是这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产物,也是中华文明富有创造和创新精神的有力证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借鉴了西方文学的方法以及对世界的观察方式和观念的同时,书写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小说,我们今天的写作无疑是行走在以鲁迅为代表的这一代先驱者所开拓的现代文学的道路上。今天中国作家的写作面对两个传统:一个是五四以来以白话文写作的现代小说的传统;另一个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其实这两个传统一开始就是交汇融合的。我们写作的人都知道,语言就是一切。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感受以及思考都需要语言。


汉语是我们中国作家一个最为核心的基础,是我们的一个共同体。汉语是如此的古老和美好,是所有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语言。在它的哺育下,这个民族创造了无数不朽的诗作和小说,经过历朝历代的作家和诗人的抚摸,汉语的词语带着深厚的历史,带着因这种语言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独特目光和观念。这一语言被《诗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所擦亮,我们今天都受惠于它的光芒的照耀。只有生活在母语之中,我们才能体察到这一语言所隐含的微妙的暗示、隐喻以及言外之音,我们靠它来表达我们这个时代丰富而复杂的感受。这一语言天然地成为我们每一个写作者的DNA,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把这一语言擦得更亮,使她变得更为动人。


我的中篇《过往》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部关于家庭伦理的小说,其中的情感完全是中国式的。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血缘亲情是人世间最为深刻的关系。《过往》写到了母亲与三个孩子之间的亲情羁绊,还写到兄弟姐妹之间复杂甚至是粗暴的关系,他们内心深藏的爱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喜欢中国人这种缘于血缘的曲折的表达方式。在中国,血缘亲情是谁也逃不掉的,某种程度上是具有永恒性的一个命题。中国人的血缘亲情,沉默如海,很像我们小说创作中的“冰山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轻易表达情感,内心深藏着认同感、归宿感以及饱满的温情,在《过往》里我书写了这种被压抑的情感瞬间爆发的时刻,我认为那是我们生活中最动人的时刻。


我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化解了亲情、爱情、友情带来的巨大伤痕和痛苦,在我的理解里,他们最终的和解是建立在中国人的人伦观之上的,我希望在小说里表达东方气质,展现东方审美,讲一个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有暖意的中国故事。


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我们有益的滋养,但面对这个时代丰富、斑驳、生动的经验世界,我们还需要更为强大的“创新创造活力”。小说被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也是关于人类经验的容器。每一代作家都有责任去关注、去发现、去表现这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只有亲历的生活经验才是真正有分量的,带着质感与个人生命感觉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生活永远是创作之母,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宝藏,作家要做的就是全然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敞开,诚实地写出这个时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他们的精神脉动。


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家代表 张者



首先我要感谢鲁迅文学奖评委会,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颁发给我。写作当然不是为了获奖,但获奖可以鼓励作家继续写作。


文学创作是个人化的,是孤独的长路,大部分时间都是踽踽独行。获奖可以让一个作家自信起来,充满激情地去完成更加优秀的作品。对我来说,获奖是人生上半场的一个美丽的句号,同时也是下半场的发令枪声。


作家的文学之路就是人生之路,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是文学创作的缘起。生活是作家的记忆之根,文化之根,也是文学创作之根本。现实生活当然不都是完美的,但是,“从不完美中发现完美,便是爱这世界的方式。”这也是一个作家的责任。


长期以来,文学仿佛一直是文学圈里的事,这当然不正常。现在大家都在思考文学如何出圈,如何把文学推向社会,推动文学的跨界传播,扩大文学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是作家、编辑、文学期刊、出版社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次的文学盛典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而作品能跨界传播需要一个作家踏踏实实地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跨出文学界,还要跨出国界,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这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支撑着作家的自信。有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增强传播力,才能让中国的文化在全世界绽放出美丽的光芒。


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如何用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讴歌时代的进步,跨出国界去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去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这是摆在我们作家面前的重大课题。“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每一个作家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作家就要聚精会神地,心无旁骛地去写作。


塞林格曾经在晚年时提出“临终三问”:一问“你写时确实全神贯注了吗?”二问“你是写到呕心沥血了吗?”三问“你写下的是你作为一个读者最想读的东西吗?”中国作家要学习这种写作精神,锲而不舍地去探索,去挖掘。同时,文学作品的写作需要耐心,特别是小说创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帕慕克曾经说:“小说家则是借耐力来打拼,基本上是靠着耐心,慢慢地,像蚂蚁一般地前行。小说家令人印象深刻,凭的不是那种疯魔而浪漫的眼光,而是他的耐心。”


中华文化重视自然,也重视自然中的人。注重“天地人”和谐共生,这是中华文化从古至今的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这些美好愿景正在实现。我们的文学创作应当与之相匹配。


特别是短篇小说创作,是以小见大的,能“借一斑略知全豹”。茅盾先生曾经说过,“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


面对绿水青山,我们可以从一片叶子开始,一叶显树,一树见林,一林能见山之黛色,就能让万山红遍,尽显金山银山。海明威认为,“少年时恰当的困难是写作最好的老师。”我是兵团人的后代,兵团人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屯垦戍边的。


《山前该有一棵树》讲述的是在花草踪迹难觅、杂石荒凉遍地的深山矿区中,将一棵茂密而孤独的胡杨树移植到学校的故事。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想象一棵树、寻找一棵树,挖树、移树、栽树,去滋养这棵树,因‘树’而发生的一切就是小说的基本内容。《山前该有一棵树》这个“该”,从环境生发,又带着明亮的期冀,成为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信仰”,那种信仰就是胡杨精神。胡杨树是一棵寄寓美好生活之望,文化生命之喻,人生成长之轮的“树”。


2022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考察新疆,看望了兵团人的棉花地。他强调,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发扬胡杨精神。当我动笔写这一棵树时,我才发现,我写的不仅仅是树,原来也是人,是兵团人。人和树在荒漠中最终扎下了根,成为屯垦戍边,维稳护边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一个作家的孤独旅行将继续开始。让我们来到梦开始的地方,面向大漠胡杨,面对雪山草地,轻轻一跃,便是蓝天白云,万水千山。


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奖作家代表 杨庆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衡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增强文化自信、建构文化大国强国方面,文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拥有了一流的文学,一流的作家队伍,才能够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并能够在全球文明体系里拥有中国应该拥有的位置。


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在我看来,在奋进新征程,创造新时代文学高峰的过程中,以下几点是需要特别重视的。第一是要坚持文学创作的人民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民性就一直是进步作家所追求的审美品质,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经典作家的创作,都是为人民立言、抒人民心声的。在社会主义文学时期,赵树理、柳青、路遥等作家更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书写了不同历史时期崭新的人民形象。新时代以来,书写人民的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佳作力作,如梁晓声的《人世间》、陈彦的《装台》等等。更年轻世代的写作者们也不停地突破自我的局限,与更广大的人民同理共情,获得了持续的写作资源和写作动力。第二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既有普遍性,又有个体性。只有真正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才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够真正打动人、感动人。因此,文学创作要坚持“百花齐放”,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每个写作者都应该探索更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和审美风格,守正创新, 不断推进文学创作的繁荣。


文学批评则要坚持“百家争鸣”,敢说真话,敢挑刺,摆事实,讲道理,真正能够成为文学创作的良师益友,在一种复调的对话中获得其合法性。第三是要坚持汲取古今中西的精神资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学写作是一种高心智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有深厚的积累和耐心的锤炼。新时代是一个知识密度大、知识迭代更新迅速、新技术新语言层出不穷的时代,历史上每一次文学的变革都与科技、思想、媒介的变革密切相关,写作者在这种语境中不仅仅要活在当下,同时也要活在历史和未来,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同时也要胸怀世界,汲取其他一切文明体的优秀精神成果,这样才能够目光深远,下笔有神,在融合贯通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总之,新征程上的新时代文学既是立足于中国大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民族文学,同时又是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世界文学。写作者们只有敞开心灵,磨砺意志,勇于书写,在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以现实为根底,以生活为源泉,以人民为本位,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时代、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典佳作。


诗歌奖获奖作家代表刘笑伟



首先,感谢评委们优中选优,评选出此次鲁迅文学奖。俗话说,“文无第一”文学并不容易形成共识,但这次评选工作得到广泛认可,本身就证明了评选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卓有成效。我作为诗歌奖的获得者之一,向中国作协表示由衷的敬意。还要衷心感谢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与有关方面携手,全力打造以国家最高文学奖颁奖典礼为核心的“中国文学盛典”充分表达了对文学的敬意、对作家的褒奖、对读者的尊重,让每一位作家都感受到新时代文学的活力与尊严,这必将有力推动作家的创作热情,推动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这方面,新时代文学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诗歌创作是文学创作的风向标,历来是文学创作中最活跃、最领时代风气之先的一部分。新时代诗歌应该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的诗歌,是为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的诗歌,是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诗歌,是着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与世界接轨的诗歌,是饱含创新创造、呈现恢弘气度的诗歌。新时代诗歌要以新时代的眼光、新时代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以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细致入微地倾情抒写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诗歌创作,要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为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在题材上,要深入挖掘新时代独有的、以前从未有过的主题。比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倡议、高科技发展等。在内容上,要精心发掘新时代的诗歌意象。比如,飞驰的高铁、雄伟的港珠澳大桥、C919大飞机、天宫、新工业材料等等。最关键的一条是,新时代诗歌还要在人民大众中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形象。要让诗歌真正进入时代、深入人民,以人民为主题,为人民而抒写,由人民去检验。


能够写入诗歌史的作品,无一不是艺术地见证时代的作品。不是艺术的,就只是口号,不可能流传;不是见证时代的,就只是一己悲欢,也不可能广泛流传。新时代诗歌需要确立新的诗歌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既要有传统的内容,又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要传递出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深深崇敬和对新时代的深厚情感。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气概,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历史成就,我们要怀有深深的敬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对于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要充满感情,只有充满了感情,才能够有情感认同,有了情感认同,才会创作出真挚的作品。


新时代诗歌要传递出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化自信。应该以饱满情感、崭新形象,让人们看到新时代的价值取向。新时代的诗歌应该扎根于大地,倾听人民的呼唤,发出时代的强音。新时代诗歌必须形成自己的美学风范。应当具有汉唐诗歌的正大气象。我说的这个气象,并不排斥风格多样化,而是指主流的风格。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是充满激情的时代。新时代诗歌应该充满瑰丽的色彩,梦想的旋律,应当既宏大又精微,既古老又现代,既雄壮又柔情,让人阅读后充满新鲜的体验,产生前行的力量。同时,新时代又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新时代诗歌应该更具有现代意识,具有无限包容性与可能性。这就要求诗人们大胆探索新诗现代化道路,大胆借鉴世界各国现代诗歌的优秀成果,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新时代文学形成“高峰”贡献自己的力量。


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家代表李舫



今年的鲁迅文学奖意义非同寻常。


已经过去的2021年,中国共产党隆重纪念百年华诞。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意气风发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这是新时代的胜利与荣光。


感谢中国作协、感谢各位评委、感谢广大读者,在党和国家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给予我这个无上的荣耀。我深知这份荣誉的分量,这是一种托付与信任,更是一份使命与担当。


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一句饶有趣味的话:“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今天,我们站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如何思考、如何抒写我们所面对的波澜壮阔、气象恢宏的大时代,这对每一个文学写作者来说,都意味着考验,意味着机遇与挑战。文学是文明的初心和先锋,是文化艺术的武库。广大文学工作者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重任,中国文学应该如何抒写古老中国的伟大和荣光,这是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问题。


首先要写出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考验, 使得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值此之际,中国文学应该忠实记录中国应对全球挑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小康的朴素梦想。而今,穿越数千年风雨沧桑,这梦想在中国大地变为现实——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方志敏在生命最后的时日里写下《可爱的中国》中的遗愿已经变成现实,这是时代之幸、人民之幸,也是中国文学之幸,值得中国文学倾情抒写。


其次要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古人云,知所从来, 方明所往。拥有历史自信的国家,方能从历史发展轨迹中深刻理解命脉赓续的历史逻辑;懂得历史自信的民族,必然具有洞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强烈使命担当和不畏万难的精神气质。中国历史是一部大书,要想读懂今天,就一定要返回历史的现场,读懂昨天。文学的功用,就是试图将那些早已枯萎数百数千年的花朵重新放回历史的清水里,还原其时间、人物、场景、 环境、思想,使其再度绽放。


说到历史,中国有一个诗意盎然的词——春秋。春秋,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大时代。春秋者,时也,史也,质也,文也。古代先人春、秋两季的祭祀,让这个词具有了农耕文明的鲜明气质,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春韭秋菘、春露秋霜、春花秋月典籍里的美好词汇,负载着先人的美好期待,也收获着先人的美好祈福。春去秋来,四季轮回,成就了中华五千年的浩浩汤汤。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将影响了人类文明走向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定义为“轴心时代”。同在此时段,同在此区间,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千山万水,重重阻隔, 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雅斯贝尔斯称这几个古代文明之间的相通为“终极关怀的觉醒”。在雅斯贝尔斯提到的古代文明中,有两个中国文化巨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一部《论语》,11705字,一部《道德经》,5284字,两部经典,统共16989字,按今天的报纸排版,不过两个版面容量。然而,两者所代表的相互交锋又相互融合的价值取向,激荡着中国文化的延绵不绝和世界文明的繁茂丰盈,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也是我们的历史自信。


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文学,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方位,每一位文学写作者都应该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道虽远,行则将至。


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家代表 钟法权



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是一篇迈上新征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提升信心、指明前进方向的政治宣言。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的论述,为我们如何创作、怎样创作、为谁创作指明了奋斗方向。


习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文学创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个坚持”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航标的确立,为我们文学创作的实践探索,不仅指明了出发点,而且点出了落脚点。为人民而创作,既是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赋予的首要任务。一个优秀的作家,唯有心中装着人民,才会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写出与时代同行、与伟大时代相辉映的鸿篇巨作。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中华民族日益繁荣昌盛的伟大时代,一个作家如何写出与时代相一致、与人民要求相吻合的伟大作品,是摆在每一个作家面前的时代课题。


大家都知道,《史记》是一部传承中国文脉、记录中国历史的伟大史传作品,司马迁为写好《史记》,实地考察了孔子、老子等人游历之地,实地探访了楚汉相争的重要战场和古战场,为创作《史记》打下了详实、可靠、充沛的素材基础。在创作手法、方式上,他打破汉朝讲求工整、语言华丽的赋体模式的束缚与禁锢,以散文的手法为时代立传,《史记》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与伟大时代相辉映的作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胜枚举,唐朝是一个开放繁荣的朝代,诞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诗人,读他们的诗,我们能感受到自由奔放、心胸阔大的强烈气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同样也产生了讴歌时代、讴歌英雄、讴歌人民的优秀作家,像柳青、周立波等等,从他们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是要胸怀人民,二是要礼赞时代,三是要深入生活。


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最重要的是切切实实学深学透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一是要树牢文化自信,以勇立潮头的决心和气势,投身于伟大的时代。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任何时候我们的创作方向都不会偏移,就会自觉地站在历史的高度统揽我们的创作,在讴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成就我们的创作理想和目标。三是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主动融入社会、融入人民、 融入伟大变革的新时代,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脚踏实地,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强大韧劲,写出上接文脉、下接地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磅礴之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文学翻译奖获奖作家代表薛庆国



很荣幸有机会代表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的获奖者,跟大家分享一下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份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报告本身也是中国式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能以这么言简意赅、高屋建瓴的方式,将一个执政党的政治纲领、一个国家的发展蓝图,阐释得如此深刻而全面;其中体现的文明底蕴、前瞻意识和国际视野,以及鲜明的历史自觉和能动意识,足以让一切关注中国和人类命运的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涉及方方面面,来自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中国人几乎都能从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任务、使命和目标;这其实并不为奇,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14亿中国人携手戮力,共同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在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我们外国文学翻译者也责无旁贷,担负着重要使命。


首先,文学翻译工作意义重大。将古往今来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译介到中国,为广大中国读者提供具有异域特色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让中国民众、中国作家从世界各国文学家创作的文学宝库中汲取滋养和启迪,是文学翻译的应有之义。近代以来,包括鲁迅先生本人在内的一代代杰出的中国翻译家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精湛译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他们的精神力量,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甚至还为汉语本身增添了活力和张力,使汉语这门古老语言的现代化成为可能。令我们这些文学翻译者备受鼓舞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一位外国文学的爱好者,他在国内外多个场合都谈及对外国文学的喜爱,他在谈吐中对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的文学大师、文学名作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当年上山下乡时,他为了看《浮士德》专门走了30里路去借书;在福建工作期间出访古巴时,他找到海明威当年写作的酒店,专门在那里吃了一顿饭……习总书记介绍的这些跟外国文学相关的个人经历,对于亲历过那个特殊年代的求知若渴的知识青年而言,既亲切又感同身受,足以说明外国文学翻译对当代中国人的重要精神影响。


第二,文学翻译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开放特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新时代的中国人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令我们充满自信的中国文化,既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它开放包容,历久弥新。但自信不等于自闭,人类的进步、文明的繁盛离不开开放交流、互学互鉴。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表明,开放是民族和国家进步的必由之路,而封闭则总会导致落后乃至灾难。无疑,文学翻译在我们海纳百川、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明天,“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 就要开幕,我们这些外国文学翻译的从业者,十分荣幸地将和中国优秀的作家、诗人、理论家一起,在文学的殿堂共享文学的荣光,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标志:文学翻译在中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学翻译传达了中国和中国文化向世界敞开胸怀的重要信息。


第三,文学翻译促进了中外人民的相知相亲。通过阅读翻译文学作品,中国和世界各国爱好文学和阅读的人们,虽然素未谋面,却成了灵魂的知己。文学翻译让我们认识到,世界各国的国情、文化、历史固然千差万别,但这世界上没有难以理喻的化外之民,这个星球上的大多数人都受到痛苦与忧患的折磨,也为欢乐与希望而奋斗。从某种意义而言,阅读外国文学,就是阅读人类,阅读我们自己,就是让天涯变为咫尺。文学翻译,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有源之水、常青之木, 获得超越时代和国界的生命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文学翻译还让许多作家和译者结缘,甚至成为莫逆之交。令我特别感动的是,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在2019年出版的中国题材长诗《桂花》的扉页上,执意要出版社印上“献给薛庆国”的献辞。在我看来,阿多尼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既对我这位中国译者表达友好和厚爱,更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表达着爱恋和敬意。据我所知,本次荣获文学翻译奖的陈方老师和她翻译的俄罗斯作家古泽尔·雅辛娜、许小凡老师和她翻译的英国作家林德尔·戈登,也都因为文学翻译而结下深厚情谊。至于许钧、董强等等著名翻译家跟外国作家之间的友谊,更是为学界所周知。而许多一流的中国作家和诗人,也都拥有大批外国的作家朋友和“粉丝”。在心心相印的作家和译者之间,在惺惺相惜的中外作家之间,哪有别有用心的政客们成天鼓噪的隔阂和冲突?


第四,外国文学的译者还应该自觉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此,我们这些外国文学的译者更是义不容辞。一个优秀的翻译家,必定既精通外国语言和文化,也精通祖国的语言和文化;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能力,是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最大优势。此外我们还具备另外一个优势,即我们从事的是文学翻译,这意味着我们成天跟擅长讲故事、善于用华美或质朴的文辞直抵人心的文学家们打交道。很难想象,一个翻译家没有从小说家那里学会一点讲故事之道,或从诗人那里习得一些辞章之法。以本人而言,在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实践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和讲故事的本领。本领在身, 我也尝试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中一试身手。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在阿拉伯国家的主流媒体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为在阿拉伯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作了一些努力,也得到了阿拉伯各界朋友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好评。回想起来,我的这一小小技能并非得益于高深的传播理论,而主要是从中外文学家那里“偷师”得来的。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文学翻译家也大有可为。


总之,我们这些文学翻译的从业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建设的参与者。对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倍感光荣,也一定不辱使命。


评委代表潘凯雄



本人有幸作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评委会的一员得以有机会集中阅读了各方申报的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对近四年来短篇小说的创作概貌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由于最近几年我主要关注长篇小说的创作,对短篇小说阅读不多,因此,在这次的阅读过程中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集中出现了一批我几乎完全陌生的新锐,以这次获得短篇小说奖的五位作家为例,其中两位我就完全不认识。这倒也使得本人在这次选择中的视线很单一—— 就是依据作品的品质投下自己的一票。


任何一项评奖其实都会有自己的标准,理应理直气壮地张扬自己的主张。作为国家级最高文学奖项之一的鲁迅文学奖,以国家意志、家国情怀、艺术精湛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就是国家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完全符合厚重内容与艺术个性完美融合的艺术规律。近300篇参评作品尽管只是我国短篇小说年生产量中很少的一部分,但既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作家不尽相同的艺术风采,又呈现出我国短篇小说创作枝繁叶茂、主干突出的整体状况。最终获奖的五篇作品既是一个有讲究的立体组合,又各有千秋。刘建东的《无法完成的画像》是个革命历史题材的短篇,但是处理得十分文学化和艺术化,把崇高的革命理想不动声色地植入到民间日常生活之中;张者的《山前该有一棵树》,那边塞的场景、胡杨的寓意,透出的是一种特定而鲜明的时代气息;钟求是的《地上的天空》以对一个爱书人离世后藏书的处理为故事,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精神状态,构思巧妙、意韵丰满、表现细腻;蔡东的《月光下》有诗意、有意境,虽然描写的是两代人生活的种种不易,但处理得却温馨而巧妙;董夏青青的《在阿吾斯奇》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日常生活,质朴、真实、接地气。由于任何评奖都有名额的限制,获奖的五部作品虽各有其特点和某种代表性,但未能获奖的更多作品中其实也是一片藏龙卧虎之地。因此,我们在祝贺五位获奖作家的同时,也要向更多坚持短篇小说创作并致力于这一文体探索与创新的作家表示深深的敬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数十次提到文化,足以见出党中央对文化——这自然也包括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待。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可以切实体会到其中相关文化与文艺的论述和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精神的一脉相承,有融合有递进。包括但不限于增强文化自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等一系列重要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从“高原”向“高峰” 跋涉旅途中所应该谨记并始终遵循的基本准则,更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入体悟并切实落实到自己创作的全过程之中;这些既是 一个深入持久地学习与思考的过程,更是一段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漫漫长旅。


获奖作品责编代表季亚娅



作为获奖作品责任编辑的代表,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看到自己编辑的作品获奖,我的心情和其他责编一样,大概可比拟成父母看到儿女出息的那份喜悦,好作品就应该广流传。有了鲁迅文学奖这项国家最高文学奖项的肯定,这些作品的传播将如堂前春燕,飞进千家万户。


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正如火如荼展开。习总书记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学事业指明了方向。这期间,从杂志作品获奖消息传来到盛典仪式VCR的准备到作品研讨,编辑这个身份又一次次被提醒。这也使我开始思考,编辑这份职业对自身、对文学意味着什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又意味着什么。


我从业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编辑职业标准面临挑战和转型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在文学生产的全行业链条里,编辑承担了从内容生产到作品传播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可以量化为三审三校之类的数字,是文学这个和星空有关的行业里脚踏实地的部分。我想这是人们愿意赞美、不吝赞美的原因。感谢鲁奖对编辑工作的尊重,我们要对得起这份尊重,这仅仅是起点;而这份职业的上限要求,除了可以量化的琐碎,它还是知识性活动、智慧性活动和思想性活动,换言之,它必须完成从地面到天空的腾飞。这其中是要付出大量创造性劳动的。它是文学创造力的复数部分。当优秀作品如期而至,我常感受到深深的幸福,这是我们仍然选择这份职业的原因。还不止于此,此刻的编辑,还要求你同时具备文学策展、媒体传播、专业阅读、经纪人和秘书的素质,它对从业者能力要求之高,让我时时感受到“本领恐慌”。此刻我代表责编坐在这里,诚惶诚恐,有太多的地方要向优秀的同行们学习。唯有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才能有担当起文化传播与创造的勇气和本领,与同行共勉。


我是一名期刊编辑。鲁迅文学奖和文学期刊的关系,比其他奖项关联更深。鲁迅所代表的中国新文学传统,也是由期刊构建的传统,它和《新青年》《语丝》《莽原》《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等许许多多刊物有关。那一代很多伟大作家,鲁迅、茅盾、郁达夫、巴金、丁玲,同时也是了不起的编辑家、刊物人,这个名单还可以列举很长。期刊编辑和图书编辑有别,它在最前端,是文学现场最敏锐、直接的探测器,期刊是代有新人永不闭幕的舞台,也是文学标准和尺度的确立者。我也曾是一名当代文学史的准研究者,那时我心中的伟大杂志,他们的共同特点,借用谢冕老师评价《十月》的话,“一份刊物与一个时代”文学期刊是时代文学、思想、文化的引领者,他们规划、设计时代文学的样式,开风气之先,又将新风散播在时代思想文化气质里。一本文学杂志应该是一个肺,一个时代的呼吸器,一次读者与作者的同声相和、心口相传。惟其如此,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最后,我常对自己说,编辑首先是一名读者。作为读者,我想放下所有定见和职业习惯,去享受这份长名单上所有作品带给我的精神盛宴,去期待即将开启的中国文学盛典。这也许是评奖所持有的最朴素的初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定包括每一位读者,对时代最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渴望。


中国梦植根于文化之中,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离不开文学出版和编辑事业。自鲁迅而下的中国新文学有自己的传统,我们所期待、所呼唤的始终是与时代相匹配、经得起历史与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每一位编辑应该有责任、有担当、有本领,回应时代交付给我们的使命,做当代文学忠实的守护人。


来源:中国作家协会

初审:孟祥辉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 ◆ 往 期 精 选 ◆ ◆

这两部作品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来看编辑、作者说了什么?

当自己编辑的书获鲁迅文学奖,这些编辑有话要说......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京举行!

排版|孟祥辉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在京举行,获奖作家、评委、编辑代表都说了什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