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暑期野外实践——环科学院坝上纪行
新 闻 资 讯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野外实习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者按
国庆假期快到了。这一期,教务君也把目光转向校外,来说说出去的事。
不过,我们的主题,可远不是欣赏诗和远方,而是与山川河流、城市乡村进行亲密而专业地“对话”。是的,我们的关键词叫做“野外实习”。用更广义的专业术语讲,叫做“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它与实验实习教学、科研实践、校外社会实践一起,共同构成北京大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知行合一,不躬行无以知。由于学科特点,北京大学医学、物理、化学、生科、地空、环境、考古等院系专业,本科的实验实践课程学时约占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0% 左右。这是北京大学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专题,我们请到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球与空间科学、城市与环境这三个学院,请他们的师生来说说,他们是怎么开展野外实习的。
第一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坐标:珠海、坝上。
河北塞罕坝之旅
2017年7月9日至15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4位本科生在刘兆荣,梁宝生,许伟光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河北塞罕坝开始了环境综合实习的活动。
在这一个星期的 “环境综合实习”暑期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有关大气化学与气候监测和水土生环境交互监测两个方面的实践内容,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环境等环境参数的变迁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以塞罕坝环境与生态实习基地为中心,对周边的湖泊、林地、草原等开展一系列的环境研究、监测、采样活动,留下了许多难忘而珍贵的记忆。
图:同学在四通道采样器前换膜
塞罕坝位于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交界处,300多年前曾是我国清王朝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气候,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植被类型,因而同时具备有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多种生态景观类型,是开展生态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等教学和研究的理想场所。
北京大学塞罕坝生态站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大规模模拟与控制实验,开展了生态系统营分循环、全球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响应、地下生态学、植被恢复与重建、荒漠化治理及首都生态安全等人们普遍关注的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长期的研究。生态站已建成多处高质量的野外观测场和野外研究平台,也有不少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依托其诞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塞罕坝站已成为我校及其他多所高校野外生态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学、生态遥感等野外教学实习的基地。
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我们第一次走出校内,亲身参与到一次监测过程中。在领略塞罕坝醉人风景的同时,我们更体会了团结合作,领会到“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整个团队被分为5个大组,各负责一个实习课题的总体设计,各组相互轮换,因而每组均完成了5个课题的实习内容,充实了为期一周的实践生活。A组的颗粒物的采样分析;B组负责利用直读式在线监测仪在实习基地对颗粒物、CO2和VOCs等常规气相污染物进行每天8:00-20:00的连续监测;C、D两组负责水的检测,分别是湖中离子组分分析和富营养化评价。底泥的监测由E组负责。
图:同学在进行常规气体监测
在塞罕坝,我们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孩子,踩点,采样,分析和报告。我们用事实检验曾经学过的知识,也同样,用知识支撑着理论的应用。如何选择大气、水以及泥底的样本,如何选择采样地点,何时何地进行简单的预处理,又如何进行后续的分析和报告。讨论、探究,在讨论在探究,我们尽可能还原着真实的环境监测,不仅在最终的报告上,同时也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充满意义的映像。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考验。或许是由于没有经验、很多问题考虑不足,或许是由于仪器、设备本身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各类突发状况。在不断的思考和交流之中,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打开了局限于理论的思维,突破了仅凭想象的认知。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严肃的学术作风,更重要的是挑战自己的勇气。
学生感受
不同于实验室内的枯燥,这一次坝上之行有更多的乐趣。在各处进行采样的同时,也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本是避暑胜地,我们欣赏着属于这里的美景,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们曾到达风景秀丽的月亮山,沉浸于映入眼帘的满山的青翠和迷人的风光。在海拔1400米的山顶,看那绿草如茵,山花烂漫,树木青翠,感受着塞罕坝森林公园“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独有风韵。生态站的郑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几种有趣的野菜、小花,以及这里的植被落叶松,白桦林,占子松和云杉,让我们认识到在这里的植被,特殊的地理位置背后,同样蕴含着悠久的历史。
图:同学在湖水中取样
为期一周的采样,同样充满乐趣。水、底泥采样的湖区,也是这里著名的风景区。湖区以湿地为依托,资源十分丰富,各种各样的植物群落和完整的水生生态序列,以及广泛分布的各种有趣的观赏植物——假鼠妇草、萍蓬草、睡莲、金莲花、狼毒花等。可以说,这里真算得上是个风景秀美的实习场所。在完成任务的之余,享受着这里独有的静谧美好,在等待的间隙,唱唱歌,聊聊天,与生态站的小黑狗嬉戏,去镇上感受这里的风情。或者经历了一天的实习后,到旁边的蒙古大营,听上一首属于大草原的歌,在热情的草原人民的呼唤下,在篝火晚会上尽情释放自己。有事也会借来乒乓球拍,在站里打起球来。在最后一天的时候,师生汇聚一堂,一同分享着草原的特色——烤全羊,梁宝生老师还即兴高歌一首,引来阵阵掌声。短短一周的实习,却已成为一生的难忘的回忆。
图:同学将采泥管插入水中拔出后将水从圆口倒出
实习自然不止有娱乐,回归到课程本身,得益于老师们的精巧安排,实习课程的形式内容丰富而不繁琐。轮换项目,每天讨论,互相交流,总结反思在促进小组更顺利和规范地完成各项监测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小组内和所有同学之间的凝聚力,体会到团队合作带来的乐趣。各小组更轮流负责实习进展跟踪报道的推送消息的制作,同学们各显身手,生动活泼地展示了各组的课题设计和坝上实习的进行情况、亮点。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如果说大一暑假的珠海实习,我们参观访问了各环境领域企业和环境监测站等环保部门单位,像是浏览了一幅庞大而全面的地图;那么本次的坝上实习,就好比是学习和尝试绘制一份也许不甚精致华美、但却也色彩丰富并细节完善的图画。在实习中,我们是运用自己在本科阶段前两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环境监测领域的知识和实验方面的能力技巧,在坝上进行了真实的环境监测工作。这种参与感和在实践中充分运用专业知识的体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图:环院师生在塞罕坝合影
更重要的,这门环境综合实习二的课程包含的内容并不止坝上,更有回到学校后在环境大楼完成的实验室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大组报告等内容,这种野外与实验室一动一静的结合,让这次实习显得完整专业。我们尽量“像模像样”地完成整个过程,挖泥扛仪器各个都十分卖力,在环境大楼和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做底泥样品前处理直到星辉灿烂的深夜时分,对离子色谱仪器不断摸索调试直到终于完成了进样分析,又或是总磷总氮分析的实验做到最后一步总发现现象不对也不气馁、平心静气地一起讨论和重复……尽管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大二的我们可能仍只能算是“初试身手”的小菜鸟,但每位同学都认真参与和完成了全部内容;并且我们认为,这种整个小组这么多人群策群力去完成一个分析项目的过程,大概会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种人生经历。
编辑 | 李佳红
图文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