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暑期野外实践——地空学院赴三峡地区野外实习记实
新 闻 资 讯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 野外实习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编者按
这一期,教务君继续说说野外实习的事。
我们的主题,可远不是欣赏诗和远方,而是与山川河流、城市乡村进行亲密而专业地“对话”。是的,我们的关键词叫做“野外实习”。用更广义的专业术语讲,叫做“校外专业实习教学”。它与实验实习教学、科研实践、校外社会实践一起,共同构成北京大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知行合一,不躬行无以知。由于学科特点,北京大学医学、物理、化学、生科、地空、环境、考古等院系专业,本科的实验实践课程学时约占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0% 左右。这是北京大学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专题,我们请到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球与空间科学、城市与环境这三个学院,请他们的师生来说说,他们是怎么开展野外实习的。
第三期: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坐标:三峡地区
实习概况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于2017年7月6日——7月16日在三峡地区开展了综合地质实习活动,来自地空学院14级地质学专业的18名同学参加了此次实习。实习由孙元林教授、关平教授、刘建波教授担任指导教师。
实习地况
长江三峡包括巫峡、瞿塘峡和西陵峡,风景优美壮丽,地质现象丰富,各时期的地层序列发育齐全,是开展野外质教学的良好场所。实习区主要位于三峡地区的宜昌、秭归、兴山等地。峡区保存有扬子地台最古老的基地变质岩,较完整地保存了自晚元古代至中生代的沉积记录,珍藏着数千种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一直以来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兴趣。
图为师生在河边休息
实习内容
为期10天的地质考察每天都有不同的路线,涉及了前寒武纪地层、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等多个地质时代的诸多地层组段。老师们在野外实践中教授大家如家识别碎屑岩的结构、粒度变化,理解野外常见的沉积构造,如层理、波痕、遗迹化石、生物扰动、叠层石等,综合分析典型的沉积相类型,如碳酸盐台地相、河流相、冰川相等。
野外实习现场
其中,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同学们观察了神农架群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南沱组冰碛岩、白云岩的差异风华及现代植被垂直分带现象。在当地生物馆及地质博物馆,带队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神农架群的演化特征。在兴山古洞口寒武系—奥陶系实习路线,同学们分组进行专题研究。带队老师给出了碳酸盐岩旋回特征、叠层石类型、白云岩特征等主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对应的主题,实地进行专题调研研究。
图为关平老师与实习学生讨论
每天实习路线考察结束后,回到基地,同学们经过迅速准备后,开始当天的专题汇报。主题主要是当天实习的内容,除了简述基本概况后,同学们会对某一地质现象或知识点开展深入的讨论,老师会给予适当引导。在讨论结束后,老师们轮流进行专题讲座,与同学们深入探讨对应的知识点。
图为刘建波老师点评学生报告
实习收获
经过10天的野外实践,同学们表示收获了更多在室内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此次实习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们野外实践技能,也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吃苦耐劳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为以后深入开展地学研究打了基础。
图为全体师生合影
编辑 | 武征宇
图文 | 熊文涛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