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经典文本,深化师生交流——北大哲学人的教学探索
深 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 教学成果奖 哲学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
引言
通识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如何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够更加专精?在借鉴欧美高校的教学模式的时候,如何能够较好地适应国内高校的具体情况?
北京大学哲学系近年来开展的本科教学改革,就是希望在充分理解通识教育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使它能够更实质地进入到哲学学科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尽可能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与老师的直接互动,深入阅读经典文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切实地有所收获,而且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2012年春季,吴飞老师的《西方思想经典》和杨立华老师的《四书精读》成为教务部与哲学系重点支持的课程,首先尝试大班授课小班讨论。
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改革全面铺开,六门主干基础课,都改为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呢?
就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啊~
大班授课
每周由任课老师讲授两个小时的内容,提出核心问题
小班讨论
由担任助教的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带领小班讨论一个小时
这种模式背后离不开老师、助教、学生三方面的努力。
老师负责上大课。
助教老师一般是研究生博士生的师兄师姐,他们负责主持讨论班,与同学沟通讨论报告内容,启发同学思考和讨论, 收改作业。
分数大权掌控在助教老师手中,分到那个讨论班岂不决定了最后的学习成效?
授课老师会同助教一起开会总结每次讨论课的相关情况,包括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在阅读文本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和体会,以及每个学生的讨论参与状况。
总结交流之后,老师和助教会根据相关状况确定本周讨论课的相关主题与要点。《助教手册》帮助助教们能够有章可循,不会造成差异过大的局面。
与小班讨论课改革相配套,哲学系一方面把教学计划的150学分下降到132分,另一方面,把进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哲学系核心基础课由2学分提高到3学分。
先上一波必读书目(endless~
都是要看的哦~
以《宗教学导论》为例,助教们一般首先会根据本周课程内容出小测题目以督促大家认真上课并阅读文本。
小测结束后,助教一般会安排同学依次做报告,划分文本结构和意旨。同学报告后,助教会组织同学们参与到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关键论证的讨论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哲学思维能力。
要问同学们是如何carry下来的?
嘿嘿......硬抗
沉迷学习,无法自拔……浪什么的,不存在的
顺便感受一把生命被论文支配的快感
虽然有一种秃如其来的担忧……
然而,我痛我快乐,我思故我在的心,你不懂
问题在一次次激烈论争中得到澄清
生活的边界在每一次思维突破中打开
呈现出一个鸢飞鱼跃的活泼世界
尾声
到2016年底,哲学系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本科教学体系已经成熟,学生已经接受并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有最初上过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课的同学现在自己也已经做了助教,可以相当熟练地带领同学们讨论学习。
哲学系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教学体系。以经典文本细读和中西哲学、宗教思想对观为经纬,哲学系一二年级的本科生每个学期都会有两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必修课,任课老师之间也有不定期的深入交流,阅读的文本之间既尽可能避免重复,又有相互的配合。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学生们对于相关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得到了锤炼,更重要的培养了有深度的哲学思维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得到了本科同学的普遍好评。
这样的改革还想再来一打!
供稿 | 北京大学哲学系 宗教学系
文编 | 王诗瑜
美编 | 温雪琦 付策皓
排版 | 王诗瑜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