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工夫之养成,思想之锤炼——在北大学古典语文学

深 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跨学科 古典语文学


不知不觉,北大的古典语文学项目已走到了第十个年头

 

作为北大人文基础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以培养学术人才为导向的古典语文学可谓不忘初心:毕业生中继续攻读相关学科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了80%,而从事非学术工作的仅有近10%。十年中,纯粹学术的快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本科生进入该项目。也因此,古典班被同学们冠以“学霸项目”,“虐”、“学术”、“大佬云集”是其在外人眼中鲜明的标签。而对于身处古典班的同学而言,可能还要加上“开放”、“挑战”、“专注”、“多元”。在跨学科项目这块未经开垦的土地上,“古典语文学”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肩负着探索者的重任。顺着古典班摸索出的轨迹,近几年,“思想与社会”等一批跨学科项目在全校如雨后春笋般创立起来。

 

十年耕耘,森然气象已具。

“现在我们这些做跨学科的老师都是把兄弟”

跨学科的火种,从发起项目的老师们的学生时代便已经燃起了。人文学部副主任、古典语文学项目负责人李四龙教授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大文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们已经成为了跨学科的学术同行者:同学在看什么书,自己也看看;同学在上什么课,自己也去听听;其他专业比较好的课,也当成自己的专业课一样看待朋志趣相投,交流切磋,砥砺前行,走到今天,便有了“目前在搞这些项目的老师都是把兄弟”。如今,昔日同窗都已成长为北大人文学科的中坚力量。古典语文学等跨学科项目的创设,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这批长期相伴的学术同行们一起聊天聊出来的——跨学科学习的传统,或许可以以制度化的形式传承下去

 

经过反复的探讨,古典语文学于2010年应运而生,开始时分“中国古典学”“西方古典学”两个方向。项目名称之所以叫“古典语文学”而不是“古典学”,在于“古典语文学”不仅重视经典,更重视本科阶段对古典语言的训练。项目设计者们有这样的共识,人文学科的研究必须要从经典文献与语言文字入手,思想的创新需要新材料、新方法与新问题,始于对古代经典的解读与诠释

2010年11月,古典语文学项目启动仪式

李四龙认为,学习中西古典语文,是从“源头”上给优秀的本科生打通古代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乃至考古学的壁垒。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本科生而言,语言是“打牢基础,抓住根本”,迈好学术道路关键的第一步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西方古典学中。众所周知,研究异文化,尤其是西方古典哲学、艺术等,语言始终是最大难关。项目组的老师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尽可能在本科阶段克服语言问题。大量古希腊语、拉丁语的课程让西古方向的同学在国外深造时拥有不弱于西方学生的语言基础,足以与相关方向的外籍教授谈笑风生。已毕业的历史系09级本科生石晨叶结合在美国深造的感受后,认为“北大目前的希腊语拉丁语教学更类似于欧洲的体系,语法阅读进度慢而精,相比起美国填鸭式的教学,效果理想很多……自己的古典语言基础不比美国学生差。”

 

而在中国古典学方向中,同学们则要学习传统“小学”课程——文字、音韵、训诂学等,并着重学习先秦两汉时期的历史。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说,先秦时代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形态,决定了中国人看事物、想问题的基本模式。李四龙认为,作为中国人,尤其是人文学者,本科时候先整体上对先秦两汉奠基时期有比较清晰的印象,那么,本科四年就没有虚度。

李四龙老师与毕业同学合照

“跨学科就是找干爹干妈”

然而,即便是“把兄弟”之间,即便有最大的共识,古典语文学的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对于学生而言,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来自各个院系的同学有着不同的课程表和时间安排,凑出共同学习古典班专门课程的时间很难。对于这个问题,项目提供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充分利用星期五下午的时间;二是多开课,增加同类课程供应量。

 

而对于老师们而言,就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了。比如中国古典学曾经有一段时间缺少合适的古文字学老师,而古文字学对于研究古代哲学思想历史又特别重要,这成了李四龙老师那段时间在这个项目上“最大的痛”。

古典语文学教学研讨会

另一个比较显著的困难是跨学科教育与北大人文学科强大的专业教育传统之间的平衡,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学方面。西方古典学由于其古典学概念来自西方,已有大量现成教学模式和成熟研究,既有的研究脉络和可借用的学术方法、培养人才的标准是清晰的。当然,西方古典学也并非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有自身特色:把古典范围扩展至中世纪,以更独特的角度看待西方经典。

 

中国古典学的建设则缺乏可供借鉴的蓝图,需要平地起高楼。文史哲专业各自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学者更倾向于在各自领域进行学术研究,取得同行认同。曾经有6年时间,中文系与哲学系、历史系实行了不同的学分政策:古典语文学项目的20个学分对中文系同学而言是“叠加式”的而非“嵌入式”的,也就是说,中文系学生不像哲学系学生那样可以用这20学分代替本专业教学计划的相应学分,而是需要完整修完主修学分,这给同学增加了极大的学业压力。好在,经过多年磨合,嵌入式的学分设置方式现在终于成为了新的共识

 

当然,跨学科学习的最基本要求仍是立足于一个学科。李四龙形象地比喻:“跨学科是你的干爹干妈,你得有自己的亲爹亲妈。首先要有自己的一个学科作基础,然后才有可能去跨学科、开拓视野。”

“工夫之养成,思想之锤炼”

“工夫之养成,思想之锤炼”是古典语文学项目一以贯之的培养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项目采取整体置换的教学计划,分为两大培养环节:“语言学习”与“经典研究”。项目在初设的“中国古典学”和“西方古典学”之外,于今年增设了“亚非古典学”,并开始筹备“印度古典学”。在课程设置上,打通了人文学部的课程体系,组织了一套专业基础课程与跨学科联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以达到对“古典”进行综合研究的目的。在2018年版最新的教学计划里,项目设计了A、B、C三类课程共24学分供学生选修。

兴趣为先:虐并快乐着

大量的语言学习和经典阅读带给项目同学的课业压力不容小觑。能坚持下来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一定是对古典研究有着极高学术热情与学术兴趣的人——这也是古典班选拔学生的最重要标准。在古典班的选拔面试中,老师们会关注同学的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看你读经典会不会断句,读得是不是清楚,而能解释出妙义则是锦上添花了。但老师们更关注同学的学术兴趣,会用火眼金睛来看同学说的学术兴趣是不是靠谱。李四龙套用了常用的八个字来概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里的“德”,指的是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哪怕现在基础稍微薄弱,不怕,将来可以补。古典班并不希望同学漫无目地来打卡读一个项目,为自己的履历增添一笔,而是欢迎能真正沉潜于学术的人,优游涵泳,“虐并快乐着”。

 

对于进入项目的本科学生,最重要培养其什么素质?李四龙同样认为是培养学习兴趣,尤其是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如何培养?古典学项目找到了用成果带动学习动力的方法。比如,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每学期的书报费就不是直接发下来,而是要学生做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学会严肃的思考和搜集选题,问出“真正的问题”,收集真正真实的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然后完成有力的论证,得出有感染力的结论。

谈一场你情我愿的恋爱

当然,进入项目也不意味着就与学术“锁死”了。李四龙以“谈恋爱”作喻,生动说明了项目的退出机制——允许同学大四前退出:“我跟你谈恋爱的时候是真心谈恋爱。但是你不能保证说我谈了恋爱就必须得嫁给你。这个项目也是这样。你进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是希望你是真心进来,然后我们也是希望你真心学下去。但是中间出于种种原因,你觉得没兴趣,到四年级之前退出去,啥事也没有。

有温度、有人气

项目为老师和学生、不同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李四龙认为,这样的跨学科项目对于一个人是终身受益的不仅开阔人的视野、使之形成广阔的同学资源,在与同样优秀的人才互动中,更能培养一个人终身的学习兴趣。

 

一年一年,古典班的学生学术氛围日益活跃。同学们自办刊物《北大古典学》,每年两期,每期字数可达15万字;推出“北大古典语文学”微信平台,及时发布各类消息与论文成果;主导每周五与老师的午间对谈;组织学术研讨会、读书会等,不久前落下帷幕的“首届古典语文学青年论坛”就是由古典班同学一手筹办的。

 

李四龙感慨,研究古典原本是一件清苦的事情,“板凳要坐十年冷”,但古典班的十年却成了有温度、有人气的十年,不仅培养了拔尖学生,还收获了一个温馨的集体。

《北大古典学》

古典语文学项目同学录

建设有感染力、有说服力的中国文化

多年来,古典语文学项目的思考始终与时代内容息息相关。现实社会生活中浮现的问题总促使我们回到经典。古典学原初的动力,就是探索如何构建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而解释经典的过程,同样是再创作的过程。——这是古典学能在近代、西方兴起的重要原因。

 

古典语文学项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北大与国家造就一批既能精通东西方经典与古典语言、又能有时代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学术栋梁”。项目聚焦于全球的古典文明,除了中国和西方,新增设的“亚非古典学”方向和正在筹备的“印度古典学”方向,无论是对把握西方古代文明,还是探索印度文明起源、走出印度研究即为佛教研究的误区,都是在全球化的世界文明体系中建设古典学完整架构的重要步骤。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重要阶段,如果中国学者能在西方文明的源头上做出出色的研究,有自己的发言权,那么中国文化会在世界上的地位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们从西方文明源头上做深入研究、培养人才的原因所在。

 

李四龙谈到对同学们的期望时说,“我们学古典学,是为了建设未来的中国文化,立足于人文学科,回答‘钱学森之问’。能够在世界文明格局里面有重要地位不是通过钱,而是通过你的智慧你的情感去获得。我希望我们同学最终要做的是为我们国家提供有感染力,有说服力的中国文化。

懂世界、懂中国

2018年9月21日,130余位古典班师生举行古典语文学项目2018年开学典礼。从2010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开始,已有201位学生先后就读该项目,迄今已有六届共89位同学毕业。在前三届毕业生里,有八成学生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并且已有少数同学博士毕业,顺利入职国内重要学术机构。北大时任校长林建华在开学典礼表示“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国家,需要了解西方文明的根源,培养熟悉东西方古典文化的人才,这不仅对北大有意义,也为国家储备一批懂世界、懂中国的人才。”

 

桃李已飘香。


古典语文学项目2018年开学典礼合影


采访对象 |  哲学系教授、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

古典语文学项目学生周若菲、孟熙元


 

供图 | 人文学部

撰稿 | 许天怡

编辑 | 何婧涵

 


推 荐 阅 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