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外外专业:推开语言之门,踏上历史之梯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0-09-30

深 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跨学科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优秀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需要什么?

需要精通一种外国语言,同时掌握该国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知识。

于是,在北京大学丰富多彩的跨学科课程中,就诞生了这样的方程式:

这个方程式的名字是“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简称“外外”专业。


写好方程式要避免“抢饭碗”思维

2011年,时任教务部副部长的卢晓东和时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的赵华敏、元培学院副院长苏彦杰共同讨论实现外语和历史融合交叉的可能,并拟定了德语和日语的教学计划。2012年,外外专业正式获得教育部审批。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研讨会


 实现学科整合困难重重。破除重重阻碍、进行专业整合过程中,学院教师的心态转变是促成“外外”专业教学计划成功的关键保障。现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的付志明强调,外国语专业教师的目光不应仅仅局限在招收进来的十几个、几十个人中,而是整个北大希望学习外语的同学。


无论对于何种学科,北京大学都是其最根源的积淀所在。当老师把服务对象放到整个北大,真正打开本专业而不是固守“抢饭碗”思维,招收具有丰富多元知识基础的学生,也是对自身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补。


“从最深处的老师的意识上来讲,接受“外外”的学生,培养“外外”的学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培养,这样一种观点是现在我们做的应该是非常好的一点。”


付志明认为,在北大,专业之间的壁垒应该被打破,每个人都可以在能力范围之内实现自由的专业选择。“外外”专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开放,为志愿学习外语和历史的学生提供了途径,蕴含的是2016年开始北京大学所实行大刀阔斧教学改革的内核:扯下所有专业课的铁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性。

      1+1>2而不是“两张皮”

对于“外外”专业,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历史双学位和外语辅修已经十分成熟,可以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需要,为什么还要专门设置“外外”专业?


这是因为,辅修与双学位都是基于本专业设置的,所有人都学习相同的公共性课程。但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每个同学,结果是造成本专业与他专业“两张皮”。而“外外”专业能产生“1+1>2”的化学反应,关键在于其因人而定的教学计划,考虑到学生需求的专门化培养模式。同时,辅修和双学位学科对本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的通常要求不同,而“外外”专业作为交叉学科,对学生的外语和历史学习都是以专业人才的标准来要求的,创造“双导师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外国语言和外国历史两个专业都有相关导师引领。


成熟的跨学科教学计划、复合的跨学科课程板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合专业学术资源,四项元素的结合促成了“外外”专业的成功结晶。

      招收会“沏茶”的学生

付志明在采访中反复提到,“佩服敢于来学外外的学生。”进入“外外”专业需要勇气,其重要原因就是外语学习,特别是零基础外语学习是个艰苦的过程,最怕半途而废。付志明将这个过程生动地比喻为“开水沏茶”,如果一个人学外语总是学两天放两天,就相当于开水烧开了没有沏茶,下次再沏只能重新熬一次开水。如果每次沏茶都要重新熬开水,就永远也喝不上茶。


因此,外外专业首先看重的就是对外语有兴趣、重点是有恒心和毅力学习外语的学生。付志明也在此提出愿景,希望更多的同学选择“外外”,能够有更多致力于学习外语和外国历史的同学。目前“外外”专业已经覆盖了十多个语种。要注意到,文化无优劣之分,语言更是没有大小和优劣之分的,每种文化都有其闪光点,需要我们去挖掘。学生们大可不必将精力都集中在大语种,可以将目光更多投注在冷门语种之上,成为拔尖、顶尖的人才。


截至2016年,“外外”专业已经招收5届共92名学生,其中43名学生毕业,有35名同学选择读研或继续深造。“外外”专业因其优异成果,获得了北京市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从“外外”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达到了相当专业和优秀的外语与历史水平。

 2012年第一届外外专业部分同学合影

      “国字号”与“外字号”相辅相成

在北京大学的“外外”交叉学科,更是有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对此,付志明分了三个要点进行阐述。


首先,对于人文学而言,一般分为“国字号”和“外字号”,前者包括文史哲等专业,后者包括对外国历史、文学的研究,其中外国语学院承担了较多责任。在学科发展上,“外字号”的基础是建立在“国字号”之上的,如果没有“国字号”研究的扎实基础,“外字号”也举步维艰。在北大,“国字号”与“外字号”的良好互动、相辅相成,对“外字号”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支持。这是北大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


其次,北大的“外字号”本身具有雄厚实力,语种质量高、人才众多。在1952年院系改革后,一些学校强大的外语专业合并到北大,形成了北大在所有综合性大学中外外语种最多的局面,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北大外语专业数量仅次于北外,引领了国内许多外语专业的设立。


再次,北京大学具有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不应仅停留在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是更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了解该国家的本质。而北大有着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最佳沃土。这种“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的融合模式,也只有在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综合性院校中才能实现完美运作。

      走向“外国语言+”的光明前景

“外外”专业的设置作为跨学科教学的试验田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激励了相关教研人员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受一带一路如火如荼建设的影响,加快培养区域与国别研究的人才势在必行,而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则是对这个国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基础。“外国语言与外国考古”交叉专业已经起航,在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外语+”跨专业涌现。

2017年人文学部外外专业研讨会合影





采访教师 | 付志明

撰稿 | 许天怡

制图 | 陈一芃

采访 | 赖钰、许天怡

录音稿整理 | 刘珑鑫、李维则

编辑 | 许天怡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