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丨教学名师·付志明——卅余载光阴的坚守与锐进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0-09-30

深 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教学名师 付志明 阿拉伯语专业


 编者按 | “教学名师”系列 

第十四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暨第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于2018年底结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付志明教授、医学部段丽萍教授当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哲学系吴飞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归泳涛副教授、医学部许雅君教授当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

       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共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省市级教学名师83人,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这些教师主动承担本科基础课教学任务,积极活跃在本科教学一线,深刻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引领教学团队成长,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期教学名师将带我们走近外国语学院付志明教授的师者生涯。

三十六年前,他考入北京大学,是阿拉伯语专业的一名学生。

三十六年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是阿语系本科生们第一堂专业课的老师。

联结时空的两处端点,一段专注学术与教育的师者生涯在此绵延——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付志明教授。

共回首——不改初心,踏遍长路

回望过去,来路笔直而开阔,也曾与风云并肩。

1983年,付志明进入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学习1991年学成之后,他选择了继续留校任教。如今,身任北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的付志明,仍积极活跃在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学岗位上。这一以贯之的轨迹意味着,他将自己的人生融进了北大阿语专业的历史脉络中,也将它的往昔风雨刻在了自己的记忆里。

据付志明教授回忆,在北大各语种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需求是紧密结合的,“当初成立‘东方片’,便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早在1946年,季羡林先生受聘于北京大学时便设立了东语系,这其中就有阿拉伯语专业——在我们如今所见的外国语学院中,阿拉伯语专业是相对完善且历史悠久的学科之一。建国后,为了加强与“东方片”国家的合作,培养了一批擅长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等全方位、全能型东方语言人才。“西方片”则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文学专业,完成了大量文学翻译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尤其在“一带一路”政策巨幕拉开后,需要大量具备国外政经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素养且擅长外语的人才,外国语学院的培养目标因此逐渐向区域与国别方向转型。

他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现实的参与者。付志明教授在注目于学科教育与社会发展风向的同时,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的浪潮,引领开创“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特色专业项目,培养了一批批学识宽阔、基础扎实、适应力强的优秀人才。

付志明教授参加在开罗美国大学的研讨会

“外院人”——亦师亦友、一专多能

2018年底,付志明教授当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这则消息在付老师的学生们中激起一阵“实至名归”的慨叹。

“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定位身为人师的付志明,他的学生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专业、博学、亲和、决断

Keyword:专业而博学

近三年来,付志明教授承担了基础阿拉伯语、阿拉伯语语法、阿拉伯语阅读、阿拉伯语翻译教程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如何学好一门外语?这位和阿拉伯语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老朋友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

“没有任何一门外语学习是不需要时间的。”在付志明看来,肯花时间,这是每一个外院人的基本功。或许上过付教授专业课的学生们大多听说过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学生时期的付志明,年少时期的他为了练习阿拉伯语,连大雪纷飞的时节,仍站在西门的路灯下朗读文本。勤能补拙——这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真理,而这个道理在付志明身上尤其令人信服。曾经有学生们偶遇付志明教授通电话的场景,与阿拉伯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不仅表达流利,而且语速极快,阿语系研一学生张若枫对此印象颇深,“他的发音甚至比当地人还要标准”

专业水平过硬的老师或许并不罕见。然而,既有精深广博的专业基础,又能将课讲得深入浅出——这正是付志明教授深得学生景仰的一大原因。2008年,付志明教授编著《阿拉伯语基础视听教程》(第一册)等教材著作,具有鲜明特色的《阿拉伯语语法》即将编纂完成。得益于自身对专业教材的准确把握,他在课堂中铺陈开来的清晰思路与全面体系让学生们获益匪浅。

另一方面,付志明教授以他丰富的个人经验与博学的专业优势,带给学生极为先进的学习体验。他不仅有多年研究阿拉伯语言的专业经验,同时具备与阿拉伯人打交道、甚至在阿拉伯地区生活的丰富阅历,这些生命的经历绝不止于个人体会,而是物尽其用,将其反哺教学。他在课堂中从不囿于书本知识,而是生动形象地带同学们了解阿拉伯语在实际使用中的状况,以便同学们更早地适应语言环境。正因如此,付志明的课堂常常内容颇丰,然而在面对由于内容过多而无法吸收的顾虑时,付志明教授则切实地用他的人格魅力和精巧的教学设计深深吸引着同学们。阿语系研三学生程智超不无感慨地说:“付老师总是能让学生听懂,尽管阿语语法非常复杂,他却能提炼出一套清晰的规则。” 总是精力充沛、声如洪钟的付志明,有一种让人专注于课堂的奇妙魅力,阿语系漫长的专业授课时间,似乎在他的操纵下,总能在悄然间飞速流逝。

Keyword:亲和而决断

卅余载光阴在付志明的教师生涯中游走,沉淀为人情练达、学识渊博,却从未成为一道横亘在他与学生间的障碍。

一位懂学生、尊重学生、愿意亲近学生的老师,自然能够获得学生尊敬。正如付志明所言,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便是肯花时间,不仅鼓励学生苦下功夫,付志明本人也身体力行地陪伴学生。在阿拉伯语系,学生们始终坚持着一个心照不宣的传统——研究生学长学姐们每周都会固定时间帮本科生“纠音”(在听他们朗读的过程中帮忙纠正发音)。事实上,身兼阿拉伯语专业老师与北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双重身份的付志明,面临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与行政事务。但他只要有空余的时间——即便是在周末,他也会抽出时间在办公室帮学生纠音。阿语系16级的一位学生曾经因为发音不好,每隔两三天便跑来付老师办公室朗读一下午,如今他已经进入阿拉伯语演讲比赛全国十二强。

在专业上,他是可靠的领路人;在生活中,他是真挚的聆听者。阿语系的学生们或多或少都有与付志明老师交流的经历,对于他们而言,这些平等而温暖的对话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体验——付老师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与安抚人心的声音出场,听你倾吐内心的苦恼与迷茫,帮助你找寻自我的选择。

付志明教授不仅因其温柔敦厚的形象广受好评,更以他精准犀利的眼光与雷厉风行的行事深得人心。付志明是国内最早教授《开罗方言》的老师,他一直在积极追踪国际上最现代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将信息及时地转达给同学们。同时,付志明教授一直极力推崇加强语言横向联合,建议阿语系同学增加其他中东语言的学习,尽管增加了学习压力,但由于语言之间的联系以及中东研究的整体性,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带一路”政策巨幕拉开后,他是大力推崇发展区域国别研究的老师之一。在本科生教学改革雏形未成之时,他也是最早提出放开所有院系专业课、发展跨学科项目的老师之一。

付志明率领北大学生代表团出访时访问中国驻沙特使馆

在路上——教学改革的拓荒者

“2016年北大教学改革,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放开所有院系专业课。”

事实上,为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北京大学已经推行了双学士学位制和辅修制度,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学生也可以申请选修双学位或辅修专业课程。然而,随着北京大学辅双政策的不断发展,付志明渐觉“不够”。由于辅修与双学位都是基于本专业设置的,学生们都在学习相同的公共性课程,但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每个同学,结果造成了本专业与第二专业“两张皮”。

早在多年前的一次教代会上,付志明教授就提出“应该进一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而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正是他所构想的一大跨学科试验田。2011年,时任教务部副部长的卢晓东和时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的赵华敏、元培学院副院长苏彦杰共同讨论实现外语和历史融合交叉的可能,并拟定了德语和日语的教学计划。2012年,外外专业正式获得教育部审批。

事实上,实现学科整合困难重重——在破除重重阻碍、进行专业整合过程中,学院教师的心态转变正是促成“外外”专业教学计划成功的关键保障。付志明在过去的工作中与外院同仁们反复强调,外国语专业教师的目光不应仅仅局限在招收进来的十几个、几十个人中,而是整个北大希望学习外语的同学。在外外专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固有的外语教学模式深受外院系学生思维的冲击,这一冲击迸发出了新的学科火花,有益的双向交互为未来推动外外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动力。

“从最深处的老师的意识上来讲,接受‘外外’的学生,培养‘外外’的学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培养,这是现在我们做得非常好的一点。”

一方面,专业之间的壁垒应该被打破;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在能力范围之内实现自由的专业选择。由付志明教授推动建立的“外外”专业,其背后蕴含的是2016年开始北京大学所实行大刀阔斧教学改革的内核——扯下所有专业课的铁幕,为北大学生提供更多可能性。


受访老师 | 付志明

受访学生 | 程智超、张若枫、苏冠宇

采访 | 赖钰、李维则

撰稿 | 赖钰

编辑 | 赖钰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