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芝加哥大学校长专访:卓越教育源于开放包容
观 点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芝加哥大学 本科教育
观点栏目是北京大学教务部公众号最新推出的板块,关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动态,分享各国学者、教育家的思想观点,推广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宝贵经验。
本期内容是芝加哥大学校长司马博关于芝加哥大学教育建设的访谈,文章来源自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9年第16期,感谢世界教育信息微信公众号允许转载,公众号转载时对原文进行了删减。
益智厚生
益智厚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与教育环境
首先,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芝加哥大学的校训是“益智厚生”(“Crescat scientia,vita excolatur”),请您向我们介绍芝加哥大学把校训融入到教学与科研之中的途径。
司马博
校训讲的是促进知识进步和充实人类生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芝加哥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发展最富有成效的科研环境,以促进知识进步,并以此造福人类;二是推动发展最赋能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学生对贡献社会的理解和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营造一种环境,在其中我们不断对知识提出质疑和挑战,进行不受约束的、开放的探究,对各种想法进行严谨的测试,对各种假设进行辨识和评估,鼓励和支持能够改变范式的想法(paradigm-shifting thought)。我们相信最强大的科研和教学环境需要质疑而非顺从,需要分析而非空论,需要学术开放而非排斥,需要拥抱复杂而非简单带来的舒适。我们教学生去思考、去挑战,只有当论证经过审查的考验,才去接受。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种类型的环境会产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性研究,并且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在人类不懈努力的领域中成为创新者和原创者。
高等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潜能、扩展自身机会,改变家庭轨迹的途径,并为经济上具有创新性和活力的社会提供基础。通过为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考夯实强大基础,我们给他们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工具。
赋能学生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
由约翰·博耶博士撰写的《反思与超越:芝加哥大学发展史》于2015年出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校友杨振宁将其视为“一本关于以本科教育为中心的芝加哥大学历史的书”。通过这本书,我们发现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经过多次重组和发展,您可以和我们分享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重要意义和目标吗?
司马博
芝加哥大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像芝加哥大学本身一样,需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我们一直秉持的价值观和原则,另一方面是保持一种想象力,去探究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价值观。芝加哥大学的本科教育一直致力于培养令学生终身受益的强大的学术能力和思维习惯。学校一直以来承诺发展本科通识教育,这意味着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理解学科的力量和局限,以及怎样运用不同形式的探究解决基本问题。理解多种形式的探究方法需要通过理解多种文化、历史和社会来实现,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理解自己的假设和自己所处的社会。
这种教育方法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生活和个人理解,并赋予他们技能、方法和理性态度,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在各种各样的职业中取得成功。最近,我们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职业规划、实习、其他类型的指导和参与性体验,将这种非常广泛、具有挑战性和严格的教育与他们未来的生活联系起来。
本科学院并不是芝加哥大学的唯一部分,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教育和研究的历史和方法,但始终以严格的探究以及开放和持续的学术挑战为指导。
作为一所世界闻名的研究型大学,芝加哥大学使用何种策略或绩效方式鼓励本科教育发展?
司马博
我们的大多数教师都非常喜欢教本科生,他们非常聪明和投入。我们“学部”(divisions)的教师有义务将本科生的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学部”构成了许多其他大学的文理学院(我们的组织架构中没有文理学院)。并不是“学院”(Schools,有时也被称为“专业学院”)所有教师都有义务教授本科生,但许多教师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学院参与本科生的教学项目。
与大多数院校相比,我们整体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期望值(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相对低一些,因为我们希望教师们通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此外,参与研究活动对我们的学生(包括本科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鼓励教师们开展教学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文化。当教学反映了知识投入、挑战以及传授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时,其对教师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仅仅是“传递知识”。因此,芝加哥大学的整体教育方法都在鼓励教师教授本科生。
我还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个例子,是一位哲学教师几天前告诉我的。在这位教师的课程结束时,他告诉所有学生,如果有人这门课的成绩是A,他就可以选择再写一篇论文,当然是不计分数的,教授会提前和他们讨论,然后查阅论文并提供修改意见。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额外的工作,双方完全是自愿的,任何学生都不会因此而获得学分。但有数位学生接受了他的邀请。我所指的就是这种文化。
突破学科局限
助力跨学科科研与教学发展
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芝加哥大学在保持其世界一流大学地位方面所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司马博
在任何领域保持学术卓越的关键是吸引最优秀的学者,并赋予他们学术自由,让他们在这一领域做最具原创性、想象力和影响力的工作,为他们提供所需资源和基础设施,以推进他们的研究。此外,他们还需要绝对的学术诚信、高质量的学生,以及充满知识挑战和高标准的环境。芝加哥大学以学术严谨和支持开创性研究而吸引着各领域的顶尖学者,同时顶尖学者之间跨学科的合作机会对学者来说也颇具吸引力。我们与芝加哥大学长期代管的两个美国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费米实验室(Fermilab),及海洋生物学实验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的联系,也为我们的学者提供了许多在其他机构无法获得的专业知识和资源。
芝加哥大学早就认识到现有学科的优势与局限。因此,除了增强各学科的实力,学校多年前便设立了多学科中心和研究所。这些中心可以提供更强大的研究主题,同时提升各学科领域的工作,因为这些中心可以吸引一群想要理解自己的学科如何与其他学科互动以解决重要问题的教师。
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
当我们谈到芝加哥大学,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芝加哥学派”和诸多诺贝尔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的伟大在于这里汇集着许多思想家,不断萌生新的思考。芝加哥大学是如何吸引和聘请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学和科研人才的?芝加哥大学为教师们准备了怎样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
司马博
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不断地挑战现有的知识。没人能拿到通行证。诺贝尔奖得主的想法也受到挑战,和研究生一样。这创造了一种环境,人们可以完全自由地探索各种想法,但也确保这些想法被严格地检验。这种文化是要重新理解潜在的假设,并对其进行评估,从而启用定义新范式的工作。我们欢迎所有的想法,但随后它们将受到挑战、考验和讨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而每个人的想法都会在这个环境中变得更好、更坚定、更广阔、更严谨。在某种意义上,评估是持续的,但它是基于对想法及其优点的评估。
聚焦创新创业与能力建设
服务本地与全球发展
服务社会是大学重要任务之一。您能和我们分享芝加哥大学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实践吗?
司马博
自芝加哥大学成立以来,公民参与一直是大学精神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过去十年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芝加哥大学位于芝加哥市的中心地带,我们投身于建设一个拥有积极创新环境的芝加哥,从而刺激经济,吸引人才,创建企业,同时积极参与到政府机构、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之中,解决我们城市中最弱势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后一项工作为其他城市以及联邦和州政府处理这些基本社会问题提供了参考。此外,我们还有几个由社区成员、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发起的加强组织能力建设的新项目——通过广泛的培训使组织的能力建设更具成效。
类似的方法也扩展到芝加哥大学国际化进程所及的地区。例如,香港赛马会的创新计划是由布斯商学院Rustandy社会部门创新中心运作的,他们正在建立一个社会创新创业平台去支持香港本土企业、大学和社会服务部门的跨界合作。另一个例子是芝加哥大学的Tata发展中心,立足印度,针对其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研究,这些挑战包括污染、城市发展和行业监管。他们同政府合作,根据研究成果提出的建议,制定了大规模的实施计划。
芝加哥大学波尔斯基创新创业中心
校长简介
司马博(Robert J. Zimmer)于2006年7月1日成为芝加哥大学第13任校长。他同时担任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Fermi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以及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实验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的董事会主席。在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校长之前,司马博曾担任芝加哥大学的教学与行政职务二十余载。司马博拥有清华大学及科尔比(Colby College)学院的名誉学位。2017年,因他在博雅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被美国校董与校友委员会授予其菲利普·美林(Philip Merrill)奖。
文章来源 | 世界教育信息微信公众号
编辑 | 殷金琦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