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从菜鸟到红人——看“呆呆老师”成长记
人 物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教学名师 “呆呆老师” 陈江
不论是在北大的课堂上,在各式各样的讲座中,还是在未名BBS的版面里,都能够看到“呆呆老师”活跃的身影。“呆呆”是他的绰号,“老师”是他的事业,以这一昵称风靡北大校园的他,就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陈江老师。潜心教学、风趣幽默、耐心倾听、亲近学生已经成为他标签性的特质,也是令他在学生中有口皆碑的法门。从燕园学子到走上三尺讲台,从菜鸟到荣获2019年北大教学卓越奖,让我们走进这位教育的耕耘者、科学的攀登者背后的成长记。
陈江老师
从师兄到老师
“呆呆老师”这个深受欢迎的昵称透露着可爱与亲切,而这一流传甚广的昵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它其实源自陈江做本科科研时,在实验室内部网络上自己设的账号“idiot”——对于一位年轻气盛又喜欢恶作剧的少年而言,倘若能让他人闻其名又见其人之后,感慨“你哪里蠢了?”、“那个叫idiot的压根不是笨蛋嘛”,难道不是一种反转的趣味?后来,陈江泡BBS时自然而然也沿用了这个账号,对应的昵称“呆呆”也就渐渐扬名。
泡BBS的学子们大多喜欢灌水,不过呆呆灌的水有一种特殊的精致感,即使换了马甲来发,别人也能一眼认得出来。问起呆呆老师,他说这事儿还有前因、还有后果——最初习惯的养成,是他自己做了个图形化的博客,每篇博客只能显示16行,每行最多55个字。“于是每次都是先把内容写足,然后疯狂地删减浓缩,逐字逐句地推敲保留哪些字词。还要考虑排版和表情符号的效率”。这一习惯延续到了BBS的灌水,甚至PPT的制作和论文的撰写——“精致的东西是自己逼出来的吧” 。
类似的事情无独有偶——2000年前后的几年里,他在攻读博士期间,每天在水木清华BBS的通信技术版上花两三个小时回答别人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把握和信心,每个帖子后面加了个小尾巴——“此贴可信度90%”或者“此贴可信度60%”。一开始只是好玩和戏谑,但也慢慢地习惯了自我审视,以及“自己不可能总是正确”的谦逊。“宁可自己麻烦一些,多自己反省两遍,也尽量少误人子弟一些”,呆呆老师认为,“这就是对现在教书最大的影响吧”。
呆呆老师的《电子游戏通论》课程自2018年开设以来好评如潮。问起他开课的渊源,他说“于公于私都有吧”——于公的一面,是因为电子游戏正在成为娱乐行业的领头羊,北大的学子在未来的事业中,有很多人会跟这个有争议的东西打交道;于私的一面,是因为他自己很小就喜欢玩游戏,甚至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一度有些放纵和沉迷。而当了班主任之后,也非常理解同学们对游戏的“爱恨情仇”。甚至,为了能熟悉同学们爱用的流行词,还会花一些时间去看各种电子游戏和电竞比赛的视频。
实验课上和同学们的合影
(陈江老师为右一)
自2002年留校任教,从师兄升格为老师,四舍五入已经耕耘教坛近二十年了。“收获的最大快乐是与学生同行”,呆呆老师说,“每天和二十岁的年轻人混在一起,而且坚持不去照镜子的话,真的不太会感觉到自己已经变老了。
从空白到有货
“脑袋里当真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正在说啥,也不知道下一句话要说啥。” 呆呆老师对自己初登讲台时的紧张和恐惧记忆犹新。2002年第一次讲课是在《电路分析》课堂上,陈江回忆说:“讲完后发现自己一身大汗,过了半晌才缓过神来,感觉完全靠PPT硬撑了下来。”
初出茅庐的陈江认为自己“讲得很渣”,直到期末看到课程评估里的学生留言:“老师讲课很热情、很有激情”。这无疑是极大的勉励,他也忽而满血复活,有了足够的勇气。可以说,这几句话激励着他继续走下来,直到柳暗花明。(不知道当初写下这些鼓励文字的师兄师姐是哪位,有没有谁来认领一下?)
“不管教学的胆量还是能力,都要慢慢熬,才能锻炼出来的,但这需要适合的温床”,呆呆对此表示庆幸,“北大的同学们对老师很包容——只要老师认真,学生也都会投入;哪怕一开始讲得不好,同学们也有足够的自学能力而不落下,这样老师才能积累起信心吧。说起来,燕园真是个培养老师的福地”。
过了一学期,呆呆老师开始带电路的实验课;第二年,呆呆领命合开了一门新的课程;第三年开始单独讲主干基础课;第四年课程评估开始名列前茅;第七年开始开设选修课…… 到后来,学院里按年度总结的教学任务统计表里,陈江这个名字的竟然出现了十次之多。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就这样在年复一年中,呆呆老师诚惶诚恐的锻炼着自己,唯恐让同学们失望;而同学们对他的赞许,也从教学的态度扩散到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水平、讲课的风格。问起呆呆老师最近几年讲课水平的进步,他认为,每年受邀做二十多场校内外的讲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每次准备同一个主题的讲座时,都会对演示的内容进行反复的推敲。有的内容几年下来已经讲了三、四十次之后,当真可以熟能生巧——在信心不断累积的同时,渐渐有些庖丁解牛的感觉,以至于有闲暇去捕捉听众的现场反应,并用有趣的方式来临场应对。
受邀讲座
谈及现在的讲课压力,呆呆老师笑称:“现在肚子里慢慢有货,讲课就舒服多了。”经年累月讲课的经验、学识、信心累积起来,在课堂上便化为外在的风度——“要怎样才能泰然自若地在教室踱着步,即兴找个话题就能讲得头头是道?无非需要一肚子的货”,呆呆甚至感觉有些课讲起来是种享受了,“毕竟,只有当一个老师确实相信自己能讲好课,才能获得学生们的信赖,而他讲课的语气才能让学生们全神专注”。
课堂里的精彩天地
近二十载教学生涯,呆呆不断地打磨课程,而课程也不断地打磨着他。
从忧患到师道
时代在演进,教育界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谈到对高等教育现状的担忧,老师认为用“内忧外患”来概括的话毫不为过。
所谓“外患”有两样,一方面是各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都比较大,并且在不远的未来,技术进步还将进一步挤压传统的职位。当学生非常担忧自己的前途时,就难以集中精力来学习,尤其是比较冷门一些的专业;另一方面是教师们的岗位也在受到挑战——当慕课、自媒体、视频公众号、O2O等教育形式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时,引入了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基因的教育方式会对传统的教育体系产生降维打击。目前校园里的教师还依仗着“考试题目和分数我做主”的盾牌暂时躲避一阵,但随着有公信力的统一考试的普及,危机并不遥远。
所谓“内忧”,是指在当前形势下,虽然主管部门一直宣传“重视教育”,甚至“狠抓基础教育”,但由于教学成效很难评估(选课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只能占一小部分),所以对教师的奖惩很难做到非常公平客观,相应的,教师的职称晋升也难以把教学工作作为主要衡量尺度。在奖惩难以非常客观有效地情况,教师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很难专心投入教学,而只能跟着政策的指挥棒转——政策要求“数数字”的话,就只能努力去“凑数字”;政策要求“看表面”的话,就只能努力去“糊面子”。
师生两方面都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维系未来国力的教育体系,凿实任重道远。
呆呆老师认为,宏观上,自然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整,开辟新的经济产业领域,使学生的能安心和专心读书;需要国家本着百年树人之心,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使教师能安心和专心教学。而微观上,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也都需要做好准备去迎接这样的挑战,毕竟这是一个会淘汰的过程,需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其中一手的准备,是努力做个顶级的好老师,在淘汰中作为优胜者而存活下来;另一手的准备,是尝试去做转型的教师,譬如私人教师、考试培训、专项辅导、再教育服务等,或者转向科研、创新发明等。
北大教师培训
而做个顶级的好老师,又谈何容易?呆呆老师笑着说:“至少,无论如何要保住一个底线,再努力去追求两个层次”。
所谓的底线,就是永远以乐于倾听和交流的开放姿态对待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存在隔阂与代沟,让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和自己交谈——这也是呆呆老师这些年来所贯彻的原则,他认为自己能做到,而且做得很不错。
至于教书的那两层追求,一是术,一是道。术的层面,是学识,是经验,是技巧——作为教师,要明理而善讲,要知心而服人,要能够面对百十个同学的时候,高效地传授学识;要面对面对单个的学生的时候,助其对未来有更好的把控;而道的层面,则是胸怀、是理想、是境界——作为教师,要能够高瞻远瞩地努力去构建育人的体系,要把传道授业解惑升华到树人和为国立本的地步。
从老师趋近大师,从先生趋近先知,显然并不是容易做的事。“我心向往之”,呆呆老师笑道,“我还有十几年可以用来教书吧?即使不能走到那个高度,但一点一点去努力,这方向总是不错的。”
“呆呆老师”——陈江
从1991年初入燕园的呆呆小弟,到2019年荣获教学卓越奖的呆呆老师,一拨又一拨的燕园学子见证着他可喜的成长。但不变的是,在呆呆这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积极的思考者、热心的分享者;不变的是,在“那就这么教下去吧”这句话的背后,是一颗简单纯粹、快乐随性的教育者初心。在这小小一方园子里,“呆呆”的印记,寻常又鲜活;陈江的坚持,朴素而动人。
陈江,男,1974年生,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自2002年在北大任教至今,获2018国家教学成果奖、2017年度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多媒体和微课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项。近三年承担课程十余门,参与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并积极进行教学技术的交流与探索。
采访老师 | 陈江
采访、撰稿 | 沈适 田艺萱
录音整理 | 田艺萱
编辑 | 沈适 田艺萱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