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教学 |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李晓明老师应对疫情期间教学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0-09-30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线上教学 李晓明 高校教学管理

编者按

2020年的开头与往常不同,为抗击疫情,北京大学决定延迟学生返校时间,从2月17日起在线开展春季学期的教学工作。

没有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悠扬的上课铃声,但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让思想的传递跨越空间与距离。教务部公众号特推出“云教学”系列专题,将在线上教学期间持续分享北大的实践和案例,望能提供有用经验。




【本期教师简介】

李晓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李晓明教授中国最早进行互联网实践的学者之一,早在2013年,他就将北大带入了“网络开放教学”的时代。作为北大慕课工作组的组长,他有丰富的网上教学经验。然而,在这个各式各样的网络教学被赶上风口浪尖的时期,李晓明却并没有使用任何高端的“黑科技”来开展教学,相反,选择了一种更为“保守”的教学手段——使用微信群聊和电子邮箱来开展教学。

李晓明老师


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而非技术

李晓明当然不是不知道直播、录播等网络教学的做法,更不是不知道新兴互联网媒介的强大功能,看似回归“保守”,背后自有原因。原来,这学期他要开给学生的课“社会与市场中的计算问题选讲”在北大属于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可以混选的课程,在网上还没有合适的慕课资源。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考虑到仓促录制视频可能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打乱正常教学节奏。作为多年投身网络教学的“老法师”,他深知“临时工程”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扰:花好久才能登上的页面、不能按时上传的视频、由于教学平台种类过多造成的“认知负担”……与其如此,不如另寻妙招。


别看是最原始的微信群,李老师照样“玩”出了花样,不忽视对于教学细节的把关,且看:


   妙招一:问卷点名

李晓明每到原定线下教学时间准时在线,虽然听不到铃声,但也相当于“开课了”。若有同学旷课怎么办?李晓明自有办法,他提前设计了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卷,该问卷在“开课”一段时间后关闭。例如第一周的问卷,还包含一个关于“你认识的同学”的问题,回收以后,李晓明就得到了一个初始的“班级社会网络图”,这样一箭双雕,还摸清了选课同学的情况,对后续的师生互动大有裨益。


李老师制作的“班级社会网络图”


 妙招二:严格把关课程设计

李晓明认为:好的教学,不在于通过什么样的媒介,而在于能保持教与学在一个稳定的框架内,使学生能持之以恒,进而真正学有所得。李晓明为课程准备了一套文字材料,包括一个教学总体安排、一本教材的电子版、12个以周为单位的学习指南和作业题、12份教学PPT、一个课程项目设计和一套开卷性质的期末考题。同时,他通过微信与电子邮件随时准备给学生答疑。他还鼓励学生在群里就关键性的问题开展讨论。一次,一位学生提问,几位学生跟帖,都是近200字的帖子,这种氛围使李晓明大为惊喜。真正的学习,其实也很朴素。


李老师在微信上传达他的教学理念


学习自主性是更重要的东西

在李晓明看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是教学中比一其他切都重要的事情。在疫情期间,他给学生两条建议

                           

1

要学会学习,譬如时间管理,这样在新形势下才可能学得更加有效;

2

要培养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使自己能够较快适应各种要求。海量信息的汇入不可避免,学习的自主性、自我调剂能力也要跟进。

一周的实践下来,结果让人欣喜,同学们按指定的要求提交了作业。“这表明我们北大学生的不仅自觉性高,而且自学能力强。采用这种师生异步互动的方式也能学得很好。”


作业提交情况


疫情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方式新思考

疫情是暂时的,高校教学却是长期的。新局面下,李晓明的看法是:“教师们要拥抱技术,但不要迷信技术。”技术当然需要发展,但每个老师都要有适应期。技术也不能不结合特殊情况拿上来就用,关键还是看是不是有利于当前教学,因地制宜。他说,从短期看,应以激发人们在非常时期的天然积极性为主,宽容各种实践,在支持教师采用自己最熟悉、最舒服的技术手段的同时,鼓励采用统一平台,并提供到位的相应指导;从长期看,建设更好的高校在线课程管理系统,使其与常规教学更好融合,则应在日程之中。



 


资料来源 | 李晓明

撰稿、编辑 | 张正涛

封面图 | 杨琦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