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 | 政治、法律与社会联合培养项目:读好书,听好课,交好友……还有众多大咖等你来!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0-09-30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政治、法律与社会






编者按

2018年5月底,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与政府管理学院牵头,联合法学院和社会学系设立了“政治、法律与社会”联合培养项目,旨在创造优良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交叉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打牢学术基础,致力于为相关跨学科领域培养学术人才和为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培养视野开阔、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力强,能够引领未来的领导型人才。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政治、法律与社会”这一项目。



同与不同

政治、法律与社会”(下称“政法社”)与北京大学其他的特色联合培养项目相同,项目设立的初衷是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

“政法社”项目负责人政府管理学院包万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政治学和法学是不分家的。学政治不学法就会很空洞,学法不学政治就少了广阔的视野,而政治和法律都立足于社会,打通三个学科是很有意义的,能够扩展同学们的格局。”这一项目也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政法社”在抽象的理论基础上,更强调应用性和现实关怀,是一种虚与实的结合、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同学们在这一项目中可以更好地兼顾理论与实践,既得到抽象思维的训练,又能够获得许多实践的机会。

法学院车浩老师认为,“政法社”项目是北京大学博雅教育和跨学科培养的一个实验班。学生和老师都来自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不同学科背景,这对师生双方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突破。“以‘法律思维与法学方法’这门课为例,由法学院多位老师从不同的部门法出发讲解法律思维,让非法学专业的同学能够在短期内对法学有一个宏观的印象。其他课程也是如此。在不同学科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冲击下,参加项目的同学获得的不是精细的专业知识,而是会得到不囿于本学科的开阔视野,以及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整全性思维。我想这可能是这个项目最大的意义。

政府管理学院俞可平院长对此评价道,北京大学的“政法社”项目横跨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学科,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项目接受真正的多学科、大视野训练主干课程强调专业性、交叉性和前沿性,有助于同学们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我主持的‘政治学’不重复一般的政治学基础知识,而是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着重讲授新兴的交叉学科,如算法政治学、政治传播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人类学、地缘政治学等,这对于培养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新型人才,是一个独特的尝试,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创新产生价值:培养人才

怎样实现学科交叉?这是一个问题。经过一年的项目论证,“政法社”给出了答案。

学科交叉的基石,是教学计划。项目课程设置分为基础必修课、特设核心课程和跨学科限选专业课程。基础必修课共有四门课程,分别讲授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及三者的综合理论。特设核心课程是由教学委员会专门为项目量身新设的课程。项目学生可以在“中国政治”的课堂上探讨立足中国的政治学,在“法律思维与法学方法”的学习中训练法律思维,跟随“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走近社会学,跟随“政治、法律与社会经典阅读”在经典著作的海洋遨游。

朱同学对“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这门课印象尤为深刻,“这门课综合了社会学系三门分支专业课的精华,其中有一些内容也是政治学、法学关注的话题,比如国家建构与政治学就密切相关。这让我体验到了学科交叉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基础必修课中俞可平教授的“政治学”及四门特设核心课程均仅面向本项目学生开放,并实行小班教学,保证最佳教学效果。第三部分跨学科限选专业课共有40门,综合三个学科进行设置。“选修课的跨学科设置主要是为了给同学们更多的机会和自由,大家既可以平衡地选修三个学科的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修某一专业的几门课。”包万超这样说。


政府管理学院俞可平教授导读《政治学》


在“政法社”项目的框架下,还另外新设了九门课程,是所有交叉学科项目中新设课程最多的。大量新课程的设立离不开三院系和政治学中心的师资力量,课程汇聚了四十多位的知名学者共同授课。

比如周飞舟教授主持的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就是由社会学系的周飞舟、田耕、王娟三位优秀老师共同讲授,分别从中国的家庭与家族、民族与国家、城乡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三个当前中国社会中重大的社会问题入手,真正将课堂与中国大地相联结,带领同学们触摸中国社会结构核心的一面。

此外,俞可平教授主持的政治学”的授课老师有七位老师,车浩教授的法律思维与法学方法”汇聚了十一位法学老师,法理学”由强世功、朱苏力和凌斌三位名师主讲,包万超教授主持的政治、法律与社会经典阅读”邀请了俞可平、王浦劬、燕继荣、贺卫方、葛云松、周飞舟、渠敬东等有十多位一流学者为同学们导读。

新设课程也非常强调“学科交叉”的理念。例如,俞可平教授的“政治学”中邀请的七位教授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在课程中为大家讲授自己的专业领域与政治学的交叉内容,从政治人类学、政治心理学到政治社会学等。“很多课程都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碰撞,让我们形成了跨领域跨专业的思维。”左同学说。 

学科交叉不仅仅停留于课堂教学,还延伸到科研、实践等多个方面。“政法社”拥有独特的双向选择的导师制度。“强调双向选择,是以学生为本。”参加该项目的同学,在科研、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时都可以跨院系选择导师。“项目的同学有很宽的选择面,能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的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也可以实现跨学科的学术、科研、实践。”包万超介绍说。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都可以成为你的学术导师或实践导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OMG!一个学期读十本名家原著?一个学期六篇读书报告?”

没错!这就是“政法社”这一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政治、法律与社会经典阅读”。在这门课上,以经典著作为脉络,跟随着老师的导读深入理解,与老师、同学开展热烈讨论,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学界的前沿理论。课程选择的经典著作也覆盖了三个学科,例如《政治学》、《论法的精神》和《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等。

左同学谈到,读书会是对已从书籍中摄取了的知识的一次重构,在读书会上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观点讨论问题是对自己原有理解的丰富与纠正,在这一过程的收获甚至大于阅读时的收获。白同学回想起那好多个充实的夜晚:“如果没有这么一门课,大概很难有阅读这么多经典原著的机会。每个周二晚上,老师和同学们围坐在办公桌前,老师背后是一面被黄色、绿色、橙色、蓝色的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填满的墙,就会有一种和人类历史上那样充满智慧的大脑对话的感觉。”

读书会的意义在于让同学们接触、了解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搭建起一个基本的交叉学科的体系,为同学们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

有时候,读书会的地点会转移到饭桌上,师生围坐一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谈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享受你我的思想碰撞。“感觉在原子化的大学生活里找到了温暖的共同体。”白同学说。


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带学生开展读书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强调虚与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该项目还对学生的实践调研十分重视。每年项目都会给同学们提供资金等便利条件,鼓励同学们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政治、法律与社会相关社会实践与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今年,15位同学前往云南,调查当地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能够给同学们带来更多收获。受访的左同学在2019年暑假分别跟随俞可平教授与包万超教授参加了佛山、上海两地的社会实践调研,他说:“与单纯的课堂学习不一样,在实地的实践和调研过程中我真正地接触到了我们国家的基层政府和企业,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工作。这是一个让我们所学的知识‘接地气’的过程,这是一个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国家与社会有更真实认识的过程。”

“政法社”同学赴云南调研茶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巩固成果,放眼未来

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展到第二届。于朱同学而言,“政法社”为同学们提供了接触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机会,也给予同学们充分的自由去寻找感兴趣的方向、感兴趣的老师,进一步探索。左同学也感慨,“政法社”让自己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和多学科视角的思维,对自己的学习思维和知识积累有着重要的影响


周飞舟与包万超共同参与读书会


包万超说:“社会原本就是一个整体,由于专业分工,我们犹如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其中一角。政法社项目就是要拓宽大家的视野,激发大家的思维力量。”

周飞舟认为:“政治、法律和社会是三门很不同的社会科学,从基本理论到研究方法都有所不同,这样的学科交叉起来学,效果到底怎么样,或者应该怎样交叉,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同学们还是三类课都学一点,怎么交叉达到好的效果还需要长期的探索。而作为三门主要的社会科学,如果能够对这三门社会科学有一些通盘的理解,一定会开阔视野,培养出一些具有大格局和大眼界的学生,我本人很盼望这个项目能产生出这样的学生。”

未来,“政法社”将巩固改革成果,完善并加强教学方案、导师制度等方面建设,促进项目进一步发展。



受访老师 | 俞可平、包万超、周飞舟、车浩

受访同学 | 朱同学、左同学、白同学

采访 | 许天怡、赖钰、张丰哲

文字 | 张丰哲、赖钰

编辑 | 赖钰


推 荐 阅 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