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侃侃:打开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新视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Author 研究生院

教 学 观 点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青年教师谈教学  研究生教学  

编者按

青年教师是大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青年教师在北京大学的教学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团队中涌现出了一批教学成绩斐然、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谈教学”栏目由教务部、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发起,旨在为北大青年教师搭建教学交流平台,鼓励青年教师探索教学方法、分享教学心得,并从中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简介

谢侃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先后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南亚研究硕士及博士学位。研究涉及东南亚历史、民族主义运动比较、荷兰殖民史等领域。曾在东南亚、西欧、北美展进行长期档案研究和实地调查,具备熟练运用英语、印尼语、马来语、荷兰语进行高水准文本研究的能力。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Southeast Asia、Journal of Indonesia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Chapters on Asia、《东南亚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侨联和北京大学人才启动项目各一项,参与美国哈佛肯尼迪学院“透明为发展”项目,承担其中与印尼相关的研究工作。



教学方法谈


《海岛东南亚近现代史》为面向全校相关院系硕博研究生的英文讨论课。阅读材料以英文历史文献为主,并辅以中文及东南亚语言文本作为补充阅读。课程旨在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夯实硕博研究生的史学及区域研究基础,为学生构建必要的区域知识体系,培养其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   


授课教师经常对教学大纲进行更新,在保留一定经典书目的同时引入东南亚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除了在课前完成阅读任务外还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批判性思考,结合各自的学科背景和学术积累撰写读书报告并为课堂讨论准备若干问题。


每周讨论课由一名学生带领。该生须在课前发布一篇读书笔记,供其他学生进行课前思考。讨论课上,该生首先基于阅读材料进行20分钟左右的报告,回顾阅读材料的要点,进行原创性分析,并提出若干个讨论议题。另一名学生则负责在报告结束后对报告人进行回应,内容包括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尝试回答报告人提出的问题及提出新的讨论议题。随后,学生将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对课程内容进行开放式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授课教师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着重阐释要点、难点,较为系统地介绍研究方法、理论,以及写作技巧,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将阅读材料置于更为广阔的知识体系中进行探讨。除历史学训练外,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研究需要向学生介绍文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跨学科方法,向其推荐相关一手资料及外文文献,并为其进行学术写作方面的指导。学生将根据各自的学术兴趣和背景规划并实施自己的研究计划,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分步骤完成选题、开题、写作及后期修改等任务。


横向滑动翻看谢侃侃老师所主持学术交流活动的海报


考虑到选课学生背景各异,英文及学术能力参差不齐等情况,授课教师计划对文本构成、阅读量及写作要求进行调整,以确保课程内容难度适中,符合北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开课期间,授课教师充分发掘院系及学校资源,邀请知名学者为学生授课,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得到与领域内的优秀学者进行互动的机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并为其课题研究和学业发展提供指导。2019年秋季学期,授课教师邀请了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前主席Barbara Andaya,荷兰莱顿大学教授Henk Schulte Nordholt,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副所长Maitrii Aung-Thwin三位顶尖的东南亚研究学者到北大讲座,除选课学生外,每场均有50-60名校内外师生参加。通过商议,三位学者对讲座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内容紧贴《海岛东南亚近现代史》的课程内容。授课教师计划今后延续这种做法,把课堂教学与名家讲座相结合,在帮助学生夯实学业基础的同时尽早接触世界学术前沿,创造与世界顶尖学者进行深入交流的有利条件。



课程介绍


《海岛东南亚近现代史》是北大外院东南亚系开设第一门全英文授课的研究生课程,向相关领域的硕博研究生介绍海岛东南亚地区近现代史重要文献、经典理论、研究方法、学界论争和国际前沿动态。课程以比较的方法探讨18世纪后海岛东南亚地区(涵盖当今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东帝汶)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主题。课程旨在夯实硕博研究生的史学研究基础,为学生构建必要的区域知识体系,培养其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加深学生对国外东南亚研究学界经典文献和最新成果的了解。


本课程以区域而非国别视角切入,以比较的方法探讨18世纪后海岛东南亚地区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东南亚及东南亚学的形成,殖民主义与去殖民化,民族主义及反殖民运动,华人华侨问题,后殖民社会的国家构建,冷战及威权政府,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本课程紧贴国际学术前沿,对学生的多语阅读、批判性思考、跨学科方法、学术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程充分借鉴了欧美一流大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北大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调整。本课程于2019年秋季学期第一次在北大开设,广受欢迎。选课学生来自外院、历史、国关、燕京学堂等院系,其中半数以上为留学生,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津巴布韦等地。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中外学生能够基于阅读材料进行热烈且深入的讨论,课堂气氛融洽,取得了较为积极的反响。


《海岛东南亚近现代史》对北大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北大目前向留学生开放的英文课程主要以中国研究为核心,用英文授课的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还比较有限;另一方面,各院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注大多体现在中文课程中,受众是中国学生和极少数中文流利的留学生,阅读材料以中文文献为主。这种设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还不利于学生们开拓视野,导致他们对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方向缺乏了解,讨论浮于表面,造成许多人与国际学术话语脱节,在研究中闭门造车。《海岛东南亚近现代史》课程的开设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选课学生的多元背景,旨在促进中外学生间的深入交流,使他们能够相互学习;此外,该课程有针对性地向选课学生介绍世界东南亚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及有代表性最新成果,使学生们能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有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与创新能力。


课程得到了选课学生的积极反馈,认为这门讨论课进一步深化了他们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学术兴趣,对开展自己的研究很有帮助。在选修完这门课之后,三名来自外院东南亚系的学生选修了负责人后续开设的写作课程,进一步夯实了学位论文的基础;三名燕京学堂留学生受此门课程影响,决定研究中国东南亚关系史,并将授课教师选为论文导师;另有一名历史系学生在课后加入了由授课教师主持的国社科研究项目,课内所学内容成为了其个人研究所关切的重点。



望更加深入了解谢侃侃老师更多精彩的教学内容,欢迎阅览谢老师的教学档案袋,详见“阅读原文”




资料提供 | 谢侃侃 

编辑 | 张正涛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项目单位 |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务部、研究生院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