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通选课“当代科技史”回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Author 科技医史系

通 知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当代科技史

回溯学科发展中突破性成果的产生,

感受科学家们勇攀高峰的拓荒精神,

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饱满的求知精神,

体会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福祉。

在北大,

在这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当代科技史通选课重磅回归!

本季课程将有哪些内容?

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介绍

       

       科学技术不仅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了我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认知。可以说,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就是在解码当代社会。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特别开设《当代科技史》,围绕当代科技史的经典论题展开特邀各个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专家,从不同学科视角为你诠释20世纪以来人类波澜壮阔的科技探索历程。



课程信息


课程号:08430001

课程名称:当代科技史

课程体系:全校通选课(本科生)

学分:2

学年度:21-22秋季

授课时间:每周四10-11节18:40-20:30

授课地点:二教405

考核方式:考勤(随堂作业)+小论文




课程安排


第一讲:当代科技史导论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中国科协-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文化研究院创始院长。


第二讲: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

乔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


第三讲:北京大学与中国数学

田刚: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国际数学联盟执委,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


第四讲:生命科学革命

汤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定量生物学中心主任。


第五讲:纳米科技的前世今生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第六讲:两弹一星研制与科学精神

孙昌璞: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


第七讲:当代天文学发展历程

郑永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第八讲:在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历程

昌增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IUBMB)执委、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及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上届主席,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监事长。


第九讲:当代的公共卫生

李立明: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荣誉院士、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第十讲:中国现代医学的演进

张大庆: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


第十一讲:诺贝尔奖与20世纪科学:基于美国的考察

周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协-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


第十二讲:中国科技事业从民国到共和国的转变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中心主任。


第十三讲:共和国科技发展的基本路径与特征

张藜: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中国科协-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


第十四讲:20世纪50-60年的技术转移与创新

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




往期精彩


“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科技史上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科技史学科承担着沟通文理、贯通中西、兼纳古今的作用,具有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促进学科交叉的重要教育功能。可以启发对科学精神、科学本身的价值及其人文价值的深入思考。我们开设这门课程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搭桥”,为文理各学科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另一个则是“铺路”,向社会传播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文化。”


“纵观人类历史,从农耕文明时代开始,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科技进步大致都是相对匀速发生的。但是20世纪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重要科技成果产出的密度越来越高。由于当代科技发展,人类的文明进程呈现出了跟以往完全不同的特征,而这一趋势在21世纪还会持续。”




学生反馈


“在我看来,《当代科技史》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说是一个系列讲座。每节课都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当代科技史这个宏大的主题,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为我们讲述20世纪以来人类波澜壮阔的科技探索历程。这一课程设置与众不同,授课内容不仅有趣、更加有意义,适合文、理各科同学学习,我也先后多次跟不少同学强烈推荐,大家也都很感兴趣。”

——物理学院黄鹤


“韩启德院士在导论课中说:选择这门课程,不仅要“保持好奇心”,要做到“广泛的阅读”。我想选择这门课程的同学,大都和我一样是带着好奇心来上课的,课上各位老师娓娓道来,带领我们一起追溯科技发展的历史,充实而有趣。”

——化学学院吴志远


“一学期下来,我感觉收获颇多,对于多个不同领域都有了大致了解,例如我对辅助生殖技术的了解加深了许多,对于北斗导航系统的了解也深入了,听了田刚老师对数学史的讲解之后,我惊叹于数学的美妙,另外听了科技带来的风险、危机之后感触颇深。”

——信科李清扬


“《当代科技史》是一门兼具有趣与有用的课程,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不同教授用全新的视角,带领我们从头探寻每一项科学技术的起源、了解其发展轨迹,不仅让我们系统性地了解了某一科学领域,更潜移默化地让我们形成追求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或许科技史不会具体指导一项技术操作,但在研究科技史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寻找到技术发展规律和未来可能走向,并从中得到启示。”

——医学部王思涛




当代科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又是如何改变我们的时代?

问题落在心头,

而通往答案的入场券就在手中。


欢迎来到“当代科技史”系列课程

让我们追随老师的娓娓道来,

去聆听当代科技的脚步,

去捕捉当代科技的身影,

带着求知的热切,探索的严谨,

共同领略人类文明黄金时代的风采。






转载自 |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编辑 | 黄昕昕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