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平台、促拔尖——中文系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3-09-17

专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中文系 教育教学改革 


编者按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门。1910年分科大学正式开办,中国文门于是成立。1919年改称中国文学系,并实行选科制。1937年因抗战全面爆发,随学校南迁,并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北归,恢复了北大国文系的建制。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加强了语言学专业(后改称汉语语言学专业,并于2002年又增设应用语言学专业);1959年设立了古典文献学专业。至此,中文系语言、文学、古文献三足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中文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注重打好学术根基,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文系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建制完备,科研实力强大,为培养拔尖创新学生提供了坚实保障。经过多年实践和积累,中文系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拔尖创新学生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以2010年中文系首批学生参加北京大学“古典语文学”项目为先导、以2013年中文系全面启动本科生“一对一”导师制为标志,到2017年形成比较系统成熟的拔尖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即:“科研平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学生培养模式。

· 科研平台支撑新文科建设 ·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响应新文科建设号召,中文系将现有的学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以促进各专业间的融通,结合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中文系将11个教研室整合为三个交叉学科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

中文系三个交叉学科平台示意图

       “中国古典学研究平台”整合了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3个教研室,实现二级学科内部交叉。本学科平台编辑出版《中国古典学》、JCLC、《国际汉学研究通讯》《国学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中心集刊》等期刊和辑刊,关注中国古典学术体系的反思及其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整合了文艺理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民间文学、比较文学5个教研室,与邻近一级学科交叉。这一平台编辑以“现代思想与文学”为总主题的相关研究丛书,关注20世纪文学传统与“中国话语”体系的生成与建构这一核心问题;“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研究平台”了整合语言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实验室4个教研室,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跨学科门类交叉。重点建设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试点实验室——语言学实验室、教育部计算语言学实验室;编辑出版《语言学论丛》、《中国语言学》等期刊和辑刊;关注的重大课题是:基于中国语言综合知识库的人类复杂系统与国家语言战略研究。

      以上新成立的三个平台设立平台长负责制,凝聚学科优势力量,与临近学科及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以重大前沿问题研究为导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新文科建设贡献北大中文学科改革与实践模式。

· 积极打造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中文系贯彻高校立德树人宗旨,以本为本,高度重视本科教学。一方面,认真备课,以科研促教学,同时吸收运用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依托交叉学科平台,积极探索专业建设,不断优化通识课与专业课配置,完善专业必修课程体系,丰富多模块化的专业选修课,明晰课程顺序与课程地图,着力打造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相适应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中文系课程体系示意图

      截至目前,中文系三大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文系以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现代汉语”、“伟大的《红楼梦》”、“民俗学”)为驱动,带动中文系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完善课程建设标准,全面提升本科课程质量。与此同时,中文系于2020年更新了本科生培养方案,为每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绘制明晰的课程地图,并对部分课程的选修限制及先修课要求做出说明,便于学生清晰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修课难度和先后顺序。

      2018 年起,中文系依托爱课程平台进行了汉语言文学类的MOOC开发、建设与推广工作,重点建设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学原理、西方文学作品导读、静园学术讲座、语言学概论、先秦文学史、古代汉语、神话与神话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孟子精读等10余门课程。

· 小班教学促进拔尖人才培养 ·

      中文系本科生生源质量好,天赋高,但北大跨学科项目难以满足部分拔尖学生的需求,导致其学习动力与后劲不足。为此,“未名学者”基地设立经典精读班、现代思想与文学研讨班、语言与人工智能研究班三个拔尖小班,安排自主选课、参观考察、田野调查、实习实践、自主科研支持等特色项目,通过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实习实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水到渠成地培养。

      中文系充分利用现有的三个学科交叉平台整合的学术资源,建设好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学、古典文献学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以两者为依托,向“未名学者”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配备顶尖的教学团队,倾斜学术资源,助力三类拔尖人才的培养。三个小班研读重点各有侧重,“经典精读班”重点研读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历代经典名著及国内外理论经典著作,正本固源,打好基础;兼及历史、哲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经典,中外融通,开阔视野。“现代思想与文学研讨班”开设“现代思想与文学经典导读”、“当代文学经典研读”、“西方文学经典导读”等系列课程,为本科生从总体上领悟东西方现代经典提供基本视野。“语言与人工智能研究班”学习重点是语言与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拟重点突破语言人工智能问题,力争在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方面有所推进。北大的语言学有很强的优势,特别适合展开语言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

北京大学未名学者中文系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开班仪式

      拔尖小班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制三化”,教研结合,更新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多举措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导师制,中文系既有传统的“一对一”导师制,面向所有本科新生;也有双导师制,面向跨学科方向的拔尖小班本科生;还有校外导师参与指导。第二,小班化,其中,经典精读班9人、语言与人工智能研究班10人、现代思想与文学研讨班12人,对每一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成长轨迹。第三,个性化,为拔尖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每个拔尖小班都有20学分的特色课程;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自主科研和集体科研、博雅读书会(35个)、博雅青年论坛和专业实习。第四,国际化,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其中,北大-港中大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遴选双方本科生交换学习两年,获得由两校分别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同时,积极聘请外籍学者,开设双语课程;并与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


       一百多年来,中文系薪火相传,名师辈出,铸就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学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学者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不断开拓,续写了北大中文的辉煌历史。在服务国家战略远景规划,着力建设新文科的历程中,北大中文系不断凝聚优势力量,以重大前沿问题研究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贡献北大中文的实践模式。

来源 | 中文系 教务部评估办公室

编辑 | 刘慧玲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