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理性与无尽前沿:俞可平《政治学前沿》诞生记
专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政治学前沿 俞可平 本科教改优秀项目
“
引 言
为促进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大学于2015年底制定《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2021年,教务部组织专家对北京大学2019-2020这两年的教改结题项目进行评审,由政府管理学院俞可平老师完成的“政治学前沿”课教材研究荣获本科教改优秀项目。
近几年来,政府管理学院不断深入推进政治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俞可平老师主持的《政治学前沿》教材编写是其重要改革项目。本期推送,我们就将聚焦这一教学改革实践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展现政治学科本科生教学的最新动态。
一 、前 沿 :永 不 消 失 的 地 平 线
纵观各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俞可平老师认为,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离不开追溯历史与展望前沿。在他心目中,“政治学前沿”课程的出现,既标志了这门学科的成熟,也代表了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水平。回北大重新从事政治学教学研究工作的他,不仅在北大最先开设了“政治学前沿”课,还主持了该课程教材的编写。
然而,“前沿”和“教材”两个词,似乎本身也蕴含了某种张力。这是因为,一方面,只要是教材,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涵盖这一领域的公认知识。但另一方面,前沿却像是车窗外的风景,只要一个学科在发展,就会不断地变换着它的风景。
俞可平深知这一点,他的理想是编写这样一本政治学教材,它既能吸纳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变迁,又能以平易近人的面貌出现在一般本科生的面前,不求传达高深学问,但却能让年轻人对那些最新的重要政治学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而找到自己长久的兴趣。事实上,“政治学前沿”作为一门课程并不新,与其说编写教材的动力来自于“创新”的欲望,不如说它来自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严格要求。
“政治学前沿”课程的原教材是2010年俞可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的《政治学教程》。该教材在全国相关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普遍好评。但老师和同学们也反映,过去10年里,国内和国际的现实政治和政治学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政治学的前沿问题和前沿理论需要及时更新。此外,原教材中没有对国外政治学前沿理论和前沿问题进展的介绍,大家希望增补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关于政治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与教学情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内政治学学科的建设。然而传统的教材相对局限于本土视角,并且与时代热点结合不紧密,编者们希望新教材能尽快赶上课堂上的实际教学,容纳研究中的实际经验。
基于以上的种种诉求,俞可平老师牵头,带领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厚积薄发,以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和政治学研究为关怀开始了系统性的编写工作。为推动联合教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13所高校的骨干政治学教师,对中国、美国、俄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政治学前沿问题的教学科研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及时将主要成果充实到“政治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及《政治学前沿》教材的修订和编写中。
二 、以 衡 平 建 立 理 性
编教材是一套系统工程,在包罗万象、博采众长之外还要深切考虑到学生们学习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过程性特点。俞可平老师对过去的教学有着不少的反思,他提出了政治学前沿教学中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
首先,在政治学的教学中,该怎样处理有争议性的政治问题?俞可平认为,因为是“前沿”就免不了有“争议”,政治学的原则应该是不回避争议,因为学科要有力量,就必须直面这些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以“universal value”一词的翻译为例。在中国特定的政治语境中,这一概念有时被译为“普世价值”,有时则被译为“普遍价值”。前者常常具有贬义,指代以特定的西方价值代替全人类的一般价值;后者则常常是褒义的,指代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这种语意变化,其实恰恰掩盖了背后深刻的政治学问题。作为政治学学者,应该引导学生去探求这种不一致的原因,而不应该让学生滑入未经深思熟虑的政治“意见”。俞可平相信:“只有理性才能让人有真正的政治信仰”。
其次,如何分析现实中的政治现象。政治学与现实政治有极其紧密的联系,无法回避现实政治的“热点问题”。俞可平提出,新教材应遵循这两点宗旨——“客观介绍,理性分析”。为做到这一点,新教材容纳了更多对当今世界现实热点政治问题的介绍,同时,围绕这些重要政治现象也补充了更多的思考题。
俞可平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要讲公理”。在他看来,过去的教材和教学对政治学中最基本的公理还提炼得不够,这也影响了政治学科的“科学化”程度。所谓“公理”,就是每个学科的基础法则,违反这些法则,人们就必定会在现实生活中付出相应的代价。因而,“政治学公理”成为政治学前沿的重点章节。在俞可平看来,只有将它们有力地传达给读者,才能彰显出政治学的魅力,并让年轻人意识到政治学的统一性。
最后,是“案例与理论的结合”。这是教师们在长期教学中总结出的教学经验。《政治学前沿》的每一讲都包含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鲜活案例。以案例带理论,既能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理论本身,也能把握现实世界的发展“前沿”。这也是俞可平教学实践的“必做项”。在为同学们讲述“政府创新”的概念时,俞可平引入了《联合国幸福指数报告》和《人类发展报告》的相关内容,以说明个体的幸福背后也有政治治理的结构性因素,这也突出了“政府创新”的现实意义。
除了把握住以上的经验,在实际编写中,教师还要时刻拿捏好教与研的分寸。俞可平认为,编教材完全不同于撰写专著和论文,它需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刚刚入门的学生”,其读者并非学界中人,这对浸润在科研环境中的学者们也是一个挑战。他希望,《政治学前沿》能实现两个结合:专业深度与知识普及相结合、编者自己的研究发现和同行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事实上,正是依靠编写者之间频繁的交流、一次次地教研会议,《政治学前沿》的教材才最终成形,它是一项衡平的集体成果。
三 、 “ 前 沿 ” :变 与 不 变
当然,无论是学院内的理论进展,还是学院外广大世界中的政治变化,都决定了政治学没有固定的疆界,也没有不变的“前沿”。俞可平从不认为,一本教材可以一蹴而就地解决教学中的一切基本问题,在决定“政治学前沿”的内容安排上,学者们对当今政治学发展的判断还是一切的核心。
什么是“前沿”?俞可平将它该概括为四个方面。
首先,“前沿”包含着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信息网络时代,算法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作用日益凸显,它已经成为政治权力的重要来源。因此,“政治学前沿”课及时增加了“算法政治”的内容,拓宽了同学们对“算法”和“权力”的理解。
第二,前沿包含学科研究方法的更新。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数据成为政治分析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政治学前沿”教材及时增加了“计算政治学”的分析方法。
第三,政治学前沿还包含人们有关政治的新理论表述或新的价值追求。比如,如今的中国在吃饱穿暖以后开始更加关注“如何有尊严地活着”这一问题,“尊严”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政治价值追求。
第四,政治学前沿涉及对老问题的新解释。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政治学的古老问题,在当下的中国与世界又赋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老师们及时向同学们做出新的阐释。
俞可平老师认为,兼顾稳定与变化,永远是编写一本优秀教材首要的要求。无论是政治现实还是政治学,都不是静止的,研究者和教学者都要看到“变”,并在变中寻求不变。教改不会有停止的一刻。
同学评论
对新时代的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俞可平老师也提出了他的期望:他希望年轻人时刻保持宽容、理性和平等,对于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要保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而不是武断地按照立场为别人“贴标签”。政治学不变的要义就是:政治学是一门基础社会科学,在政治观点上要用理性思考代替情绪化的表达。因此,在这个政治世界遭遇关键变化的时代,也许,“政治学前沿”的意义更加重大:只有当学生能够在掌握前沿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现实问题,他才能对当下的各种现象作出理性的判断;而也只有理性思考,才能让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守住根本的价值。
俞 可 平 简 介
...
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因倡导“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协商民主”而广受关注,其《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曾引起极大反响。2008年,被中国改革研究会评选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2011年,被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评选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家”;2015年,被《中国新闻周刊》评选为“年度学者”;2016年,成为首位悉尼大学“学者面对面”年度特邀华人政治学家。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杂志载文称其为2006-2016年间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政治学者。
采访 | 张正涛 孙咏洁 陈一芃
撰稿 | 张正涛 孙咏洁 侯宇璐
编辑 | 曹雨姗
摄影 | 苏方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