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专业必修课弹性的设计

北大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3-09-17

观 点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专业必修课 本科教育

按 语

专业人才培养既要考虑基础的稳定性、专业阶梯的明晰性,又要考虑因人而教的灵活性、因时而变的创新性。在学科内部知识多元、学生多方向发展、学生自主性获得充足承诺的今天,如何在“硬核”的专业必修课中加入弹性,促进创新人才自主自由成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北京大学一直在进行摸索、尝试,也不断从“他山之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本期“观点”,我们将继续介绍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呈现持续的探索。

No.1

研究背景和方法


1. 研究聚焦的对象

研究选择中美五所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作为研究对象:

-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图灵班)

-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专业”(姚班)

-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电)

-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MIT)

-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CMU)


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维度包括“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等,并基于分析结果编制访谈提纲,对20位学生进行了 28 次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希望从学生角度审视专业培养方案,与设计培养方案的教师的视角形成互补。


No.2

研究发现


1. 专业必修课弹性的比较

这里将专业必修课的弹性分为两种:

① 横向弹性:即在难度类似但内容各有聚焦的课程中选修② 纵向弹性:即在内容方向相同但难度不同的课程中选修图灵班具有弹性的专业必修课仅涉及学分,均是纵向弹性,占专业必修课的 11%;姚班具有弹性的课程约 18 学分,均为横向弹性,学分占比 16%;成电具有弹性的课程有 21.5 学分,提供了纵向和横向弹性,学分占比 22%;MIT 具有弹性的课程约 118 学分,既有横向弹性也有纵向弹性,学分占比 60%;CMU 具有弹性的课程约 59 学分,提供了纵向弹性和巨大的横向弹性,占比 38%。显然 MIT 和 CMU 的专业必修课弹性远高于图灵班和姚班,这两所高校学生在必修课方面可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个性。同时,MIT 和 CMU 学分设定原则与我国高校不同,每门课程要计入讲授、实验、自主学习(课外)三部分时间,同等学分对应学时约为国内大学的三分之一。但需注意,国内外大学学分体系不同,国内大学的公共必修课的比重普遍比国外大学大,因此专业核心学分整体比重偏小,做比较时不应忽略这一差异。

国内高校培养方案均有专业限选课设置,如图灵班的“专业限选课中的选修部分”和“本专业核心选修课”、姚班的“学生自主发展课程”、成电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修课”,但在其总学分中占比很低:图灵班仅6%,姚班仅6%,成电仅11%。访谈发现,许多国内学生因为弹性不足,被迫学习与自己科研志趣不符的课程,也因为学分限制放弃了感兴趣的课程,或迫于学分压力疲于奔命,没有机会和时间探索自己喜欢的科研领域。增加课程弹性成为改善课程结构的重要方向。


2. 必修课弹性的两种方式

对于增加必修课弹性的顾虑主要有两种。第一,有些学生会借此回避高深艰难、有挑战性的课程;第二,必修课的弹性会使学生建构的知识结构松散。MIT 和 CMU 是如何在专业必修课中增加弹性的同时克服以上困难的呢?从两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可以发现两种方式。

1

先修链式

MIT培养方案的专业必修课虽然不多,但其通过对先修课的要求潜在规定了专业必修课,对学生需建构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要求。MIT 要求每位学生在 33 门高级本科生课程中选修至少两门。这 33 门课程中每一门都有不少先修要求,平均每门直接或间接的先修和共修要求约涉及 7 门课程,排除专业必修课后,仍涉及约 3 门课程。因此,MIT 看似仅要求选修两门课,其实要求两组课程。先修链结构不会造成学生逃避挑战性课程的情况。每个先修链设置了初级课程和高深课程,尤其是先修链顶端的高级课程更对学生提出了挑战。

2

平行选择式

CMU的培养方案对计算机科学某个领域知识的要求并没有确定在一门课程上,而是确定在一组课程上,学生只要在这一组课程中选修一门即可达到对该领域的知识要求。例如,人工智能模块提供7门课程,给学生提供七选一的弹性。这些课程的内容越来越窄,但即使是最狭窄的领域,如“计算机视觉”,经过数十年发展,也已然是一个拥有独特研究方法、学术共同体、期刊会议的完整领域。任何一个本科生都不可能全面了解全部知识。这7门平行课程挑战程度相当,学生因而无法回避高深艰难的课程。平行选择设计不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杂乱无章,因为在每一组课程内,专业特有知识结构已通过课程组的设计搭建完成。


No.3

研究结论

过于僵硬的课程结构和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限制会制约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在学科范式、路径多元的背景下,处理好必修课程的弹性而非不断增加必修课,成为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必修课的弹性需要精心设计,同时需要对学生选课有更完备的指导,这是教学运行与弹性空间相配合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研究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对课程弹性的设计进行了探讨,相关结论对其他专业具有参考价值。北京大学 2016 版化学专业、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以平行选择式在培养方案中加入一定弹性,表明进步已经发生。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实施少不了一线教师参与,期待未来的研究和实践能进一步从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发,发现和解决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转载于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简报,文字有删改






资料来源 | 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简报2021年第八期

文责 | 卢晓东 雍政祺 翁雨音 俞越 朱澤南 李永康 王伊姗

撰稿 | 张正涛

编辑 | 齐洹呈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