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进行中!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了你
教育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通识教育、暑期学校
由“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主办的
2023年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
(以下简称“通识暑期学校”)
选课火热进行中!
在前两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
今年将全面恢复线下教学
9门2学分课程
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
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
等多个领域
我们邀请了来自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中国音乐学院
通识教育名师开讲
项目纳入北大暑期学校统一管理
校内外师生均可报名
修完课程的北大学生可直接获得学分
非北大学生可凭北大暑期学校官方成绩单
向本人所在学校申请转学分
阅读经典、启迪思想
深度学习、思考批判……
在这个夏天,通识暑期学校将带您
充分领略通识教育的魅力!
Q
A
Question1
通识暑期学校的举办背景是什么?
通识近年来,高等教育界一直在探讨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深化通识教育改革。2015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开启了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合作与共同探索。
2021年,北京大学联手多所通识教育联盟高校,设立面向全国高校师生的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旨在打造一个全国性的通识教育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本次为项目开展的第三年,纳入北京大学暑期学校管理,邀请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中广受欢迎的通识课程教师线下授课,促进通识融通,涵育通识文化,培养通识之才。
Question2
今年通识暑期学校的时间和地点是?
今年通识暑期学校从7月3日开始,到8月6日结束,共5周。由于北大学生军训的缘故,7月3日(周一)的课程将统一调至7月8日(周六)上,因此参加军训的北大学子不用担心时间上有冲突。
今年将是通识暑期学校举办以来第一次线下授课,地点在北京大学燕园校区,选课成功的校外学生可入校上课。
Question3
哪些人士可以申请修读通识暑期学校课程呢?修读之后如何拿学分?
与北大暑期学校一样,通识暑期学校接受北京大学与其他国内外本科院校的在校生(本科生或研究生)、高校科研院所的老师、北京大学本/硕/博学位项目校友申请。不接受上述类型之外的其他人士申请。
修完课程的北大学生可直接获得学分,非北大学生可获得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官方成绩单,凭成绩单向本人所在学校申请转学分。
Question4
什么时间、以及怎样选课呢?
目前,选课系统已开放。北京大学本科生在北大选课系统中进行,选课截止日期为6月1日10:00,预选阶段将于5月17日10:00结束,关于选课各节点截止日期请详见《2023年暑期学校校内本科生选课通知》http://www.dean.pku.edu.cn/web/notice_details.php?id=524
北大研究生与其他校外人员请进入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官网(http://summer.pku.edu.cn/)按提示进行。请先注册,审核通过之后再进行选课。选课截止日期为6月23日10:00。由于注册审核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请提前注册以免错过选课时间。
Question5
通识暑期学校如何收费呢?
A:北京大学本科生在本科选课时段选课不收费,错过校内选课时段,无法选课。北大研究生收费标准为500元/学分,校外学生收费标准为:1500元/学分。支付方式与其他相关信息请见官网-报名信息http://summer.pku.edu.cn/enrollment.php
课程详情
各门课程详细课程大纲请见北大暑期学校官网
下载专栏
http://summer.pku.edu.cn/download.php
课程:伦勃朗与维米尔
授课教师:刘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学分:2
课程简介:本课程详细讲述17世纪荷兰两位最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探究他们的创作经历以及该时期的文化、宗教和政治背景,思考这段历史的复杂遗产及其对现代艺术世界的启示。伦勃朗和维米尔是同时代人,生活在17世纪荷兰极具特色的艺术世界中。他们创作了当时最伟大的画作,而他们的艺术目标、创作过程及方法却截然不同。作为对比和互补的人物,二者代表了那个时代多样的艺术与文化风貌。本课程探讨的主题包括:艺术家个人风格、绘画品类的发展(从历史画到肖像画、风景画和风俗画)、不同地域的艺术流派(阿姆斯特丹与代尔夫特)、伦勃朗和维米尔死后的声誉、艺术家与艺术史的关系等问题。
教师简介:刘晨,笔名秋鹭子。199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0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筑与城市学硕士;2005-2011年于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攻读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建筑及艺术史,获博士学位。2010-2011年度马克斯·普朗克艺术研究所(罗马)学者。2012-2013年度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佛罗伦萨)“安德鲁·梅隆学者”。与哈佛中心联合创办专为中国学者订制的文艺复兴研修计划,并担任“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与艺术之统一”研修营联席主任。2018-2019年度哈佛燕京学社邀访学者。2018-2020 连续三年获美国学院艺术联盟国际学者研究奖金。2019-2020年度美国盖蒂中心特邀研究员。
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17年起在新雅书院讲授“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通识课(2020年荣获“清华大学精品课”称号),深受欢迎。兼任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全英文讲授视觉艺术史,并在上海同济大学参与讲授“手工艺”国际研究生课程。连续数年为《三联生活周刊》《新知》《爱乐》及Esquire China,T Magazine等刊物撰写书评、访谈、艺术和音乐专栏。出版专著《凝视死亡——另一个文艺复兴》(三联书店2022.10)。
课程:《资治通鉴》导读
授课教师:姜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学分:2
课程简介:
本课程把《资治通鉴》放入时代背景,讨论它的诞生机缘、文本特征及其思想内涵,并进一步探讨历史书写的本质。
教师简介:姜鹏,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开设本科生基础必修课程“中国史学史”、通识教育课程“《资治通鉴》导读”等。著作有《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等。
课程:听觉文化与世界文明
授课教师:毕明辉(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学分:2
课程简介:本课程基于任课教师系列北大优秀通识课程(包括《音乐与数学》、《20世纪西方音乐》《西方音乐欣赏》、《中西音乐文化专题》)之长期积累,顺应学术前沿发展潮流,深耕音乐跨学科与跨文化所长。课程以现象、音乐、问题、文献、时空为基本切入点,力图在讲授中回应五大问题:什么是听觉文化?为什么听觉是人、历史、文化的证据?为什么听觉是思想、文化、艺术的价值体现和非物质遗产?为什么听觉的见识影响人的见解?听觉文化的演进是如何影响和构成世界文明的?围绕侧重四条线索明暗交叉,启迪学生:1.听觉现象作为问题的引导与深入;2.以阅读材料为依据的听觉思想观念史的变迁与批判;3.音乐作品为核心听觉样本的鉴赏与分析;4.跨文化理论与实践和课堂音乐会现场体验相结合的互动。课程力求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双重语境下,对学界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作出理性化且具批判性的反思,以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方式推进新文科理念下音乐实践与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基础上的独立思辨能力,以世界和中国的双重视角,以音乐历史观和文化观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出课程内容的通识关怀。
教师简介:毕明辉,教授,博导,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后,现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院长。多年任教北大艺术学院,任北大学工部副部长、柏林自由大学孔院院长等,第七届北京市青教赛文科A组第一名、全国青教赛二等奖、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全国在线教育优秀教师等奖项获得者。主讲之“20世纪西方音乐”“西方音乐欣赏”等教育部首批中英文优秀慕课,覆盖全球百余所高校,国内高校正式学分选修人数逾10万,开设“西文音乐文献研读”“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等研究生课程,北京大学中乐学社、民乐团、交响乐团指导教师。出版发表《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音乐鉴赏》《点唱机音乐剧及其生产模式》《中国音乐与国家形象》等,承担国社科重大课题《中国乐派研究》之子课题研究。
课程:欧洲文化:从古典希腊到文艺复兴
授课教师:朱孝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学分:2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在两门教育部国家精品课基础上修改而成,两门精品课分别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国家精品课程《西方文明史导论》和2018年教育部精品课《文艺复兴经典名著选读》。本课程分专题讲授从古典希腊到文艺复兴的欧洲文化的演变,重视在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和遗产。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大学生通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世界科学文化的高端平台上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学术能力,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欧洲文化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从希腊到文艺复兴的欧洲文化,着重分析各个时期欧洲文化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课程置放大量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学术动态、基本史料、发展脉络、注重学术性和前沿性。
教师简介:朱孝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曾出版《欧洲文艺复兴史政治卷》等著作3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历史研究》《世界历史》、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Chinese Historians、World History Stud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等中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30多篇,其中A类期刊或A&HCI论文多篇,为国际权威索引杂志Historical Abstracts 收录。
课程: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世界
授课教师:马莉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学分:2
课程简介: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并推动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使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有助于理解个体在给定资源的条件下如何估计成本和收益,并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出决策,以及了解教育政策和干预的背后机理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家如何思考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评价教育政策,掌握分析教育问题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并了解学科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涵盖的基本内容有: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教育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教育投资与教育成本,个体教育选择,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社会公平等。
教师在详细介绍理论体系和知识点的同时,将选取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广泛讨论,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精选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研究,拓展学生思考教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升经济学视角下开展教育研究的学术志趣、研究能力以及学术写作能力。
教师简介:马莉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马里兰大学联合培养),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教育政策评价、院校研究等,注重以经济学的视角开展教育政策评价。近年来关注的研究问题有:大学招生制度及其影响评估、大学生发展与院校影响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师发展与学术职业等。
教授多门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高级定量分析方法、院校研究、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教育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博士生专题研讨课——教育经济研究设计、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世界、教育研究前沿专题、教育定量研究方法等。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教育经济学》《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流动状况》《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评价的视角》等多本专著,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期刊发表上近百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多次转载。先后获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引作者、中国院校研究优秀青年学者、第三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高教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北京大学黄廷芳/信和优秀青年学者等多项荣誉奖励。
课程:中国古代文化
授课教师:廖可斌(北京大学中文系)
学分:2
课程简介:本课程拟分若干专题,比较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主要方面,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体框架、基本特征及当代意义有基本了解。本课程注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同时强调问题意识、比较视野、当代视角,即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现象中提炼出若干问题,注重中外文化特别是中欧文化的比较,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教师简介:廖可斌,1989年获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三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明代文学、古代戏曲小说、中国古代文化等。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出版著作10余种,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承担的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化》课程教学12年,每年选课人数200人左右。
课程:《周易本义》精读
授课教师:王鑫(北京大学哲学系)
学分:2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朱子易学为中心,在仔细研读《周易本义》基础上,揭示朱子易学解释的基本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教师简介:王鑫,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曾开设《中国哲学》《孟子哲学》《<周易>哲学研究》《<周易本义>精读》《<近思录>精读》等课程。专著《日本近世易学研究》,并发表论文多篇。
课程: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与文明
授课教师:贾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学分:2
课程简介:本课程在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基础上,通过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艺术与建筑的起源、发展、风格特点及历史流变的讲解和考察,引导学生理解作为“人类文明摇篮”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特有的视觉与物质文化。
教师简介:贾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聘副教授,艺术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博士,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高研院(UCL-IAS)邀访学者(2018)。
1998-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艺术学双学士学位;2002-200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埃及学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2004年开罗大学访问学者(考古学专业);2005-2015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主专业为古代近东艺术与建筑史,次专业为古代埃及艺术史),获艺术史学博士学位;2015年秋归国从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至今。
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与古代埃及艺术史,开设课程包括《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与文明》(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核心课程)、《古代西亚北非神话与艺术》、《亚述浮雕专题》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亚述帝国崛起与文化扩张研究”负责人,在《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课程:死亡的社会学思考
授课教师:陆杰华、周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学分:2
课程简介:目前,国内高校开设与死亡社会学相关的课程并不多见,死亡社会学的相关教材也相对较少。为此,本门课程重点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尤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宏观背景下与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相关的重点议题。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死亡社会学产生的现实背景、学科研究对象、相关理论基础、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重点从跨学科(尤其是社会学)和跨文化对死亡教育、死亡过程、死亡类型、临终关怀、死亡应对等议题进行学理性的诠释。
教师简介:陆杰华,教授,研究方向是人口学、老年学等领域,目前已经发表学术论著100多篇(部),包括《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转型时期死亡社会学的现状、问题与展望”等。已经在北大开设《死亡的社会学思考》课程六年,同时开设《中国社会转型与人口转变》《人口问题》《工商人口学》等本硕课程。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是第九届中华人口奖(科学技术类)获得者。
教师简介:周云,教授,研究方向是人口学、老年学。目前已经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部),并在北大开设《人类文化学》《老年学》等课程,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附】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简介
2015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2016年6月,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加入联盟,成为联盟常务理事单位;现联盟成员高校已扩展到70余所。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旨在推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增进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相互交流、协作与支持。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的常规活动包括举办通识联盟年会、举办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期讲习班、出版《通识教育评论》、运营“通识联播”公众号、举办大学与中学校长圆桌论坛、征集通识教育研究论文等。此次推出的通识教育联合暑期学校是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创设的品牌性项目。
欢迎关注“通识联播”公众号,了解更多通识教育相关信息
来源 | 通识联播
排版 | 许雅雯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