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召开本科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交流会
教 育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本科劳动教育 课程建设
5月22日上午,北京大学教务部、教务长办公室联合举办的“本科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交流会”在哲学楼101举行。本次会议是学校“劳动月”活动的重要部分,旨在研讨和交流本科劳动教育课程前期建设的经验及成果,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出席并致辞,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作题为“高校劳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专家报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培永教授介绍了“新时代劳动理论”课程及教材建设,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副主任张勇介绍了即将推出的“新时代劳动者十讲”课程,物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学院、护理学院分别介绍了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经验,教务长办副主任宋鑫、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进行会议总结并部署下一步工作。各院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任、劳动教育课建设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刘建波主持。
王博指出,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不能孤立进行,要注重和“德智体美”的协同性。北京大学一直以来都有推崇劳动教育的光荣传统,近年来,为加强劳动教育,学校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台了相应文件,明确了本科劳动教育学时要求,他希望大家充分研讨劳动教育现阶段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推进劳动教育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王博致辞
檀传宝阐述了“如何让劳动变为一种教育”的核心问题,“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他认为,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和劳动过程与德智体美诸要素的培养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首先要有意识地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强化价值观的培育。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注重与学段实际相结合,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和专业实践相结合,还要开展劳动哲学的教育。课程建设应注重价值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和建构性原则。
檀传宝作报告
陈培永重点介绍了“新时代劳动理论”课程及其配套教材建设的过程、思路、成效等。课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劳动自由、劳动意义、劳动正义、劳动精神、劳动幸福、智能劳动、劳动保障、劳动教育、劳动创业等众多话题,回应关于新时代劳动的相关问题,已形成具有北大特色的劳动理论课体系。
陈培永介绍“新时代劳动理论”课程
张勇介绍了“新时代劳动者十讲”课程的独特定位。该课程结合后勤系统十位劳动者的奋斗故事,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内心共鸣,精心设计问题“切入口”,引导学生在劳动者的故事讲述中有所触动、在躬身自省中有所成长。
张勇介绍“新时代劳动者十讲”课程
在各院系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环节,物理学院曹庆宏讲解了“物理应用与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安排。课程每年遴选与生活相关的物理题目,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实验项目,学生自行选题,独立设计和制备简易实验装置,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和创造性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命科学学院苏都莫日根介绍了向全校开放的“大学生种植实践”课程,这门课程强调知识性、趣味性与劳动性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作物种植的基本生物学和农学常识,让同学们躬耕于北大,通过农作劳动历练和愉悦身心。经济学院锁凌燕介绍了“经济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该课程设计了不同组别,首轮开课以“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为主题,通过理论课及实践课相结合,帮助学生体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并积极思考乡村振兴道路、“三农”问题如何解决等经济学相关问题。未来,课程还将设置老龄经济综合实践等模块,考虑经济学和劳动能碰撞出的更多火花。护理学院侯淑肖系统讲解了护理学院五门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建设成果,课程设计遵循“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方针,以真实的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身心参与、体脑结合。首轮开课课程运行情况良好,现已产出一批劳动成果并应用到临床患者、实验教学和师生生活中。
院系课程建设经验交流
宋鑫提出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包括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相结合、创设北大劳动教育品牌、做好体制机制保障等。刘建波总结了现阶段本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和存在问题,希望各学院规划并建设新的高质量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完善提升已有专业劳动教育课程质量并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期待广大教师能认真学习领悟劳动教育理论和意义,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更紧密结合。
编辑 | 刘慧玲
来源 | 北京大学新闻网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