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 | 理论阐释简报

2017-12-08 科技社团 学会服务365

理论阐释摘编(第4期)

为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反映科技社团及相关领域动态,科技社团研究所特收集、采编有关社会组织政策解读、 理论阐述、观点说明等文章,编辑成《学习十九大精神理论阐释摘编》专辑,周期性推送,供学习参阅。


吴岳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点燃发展新引擎


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造性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科技创新的硬环境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科技创新的软环境还需要我们努力营造。软环境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改革科技评价制度,由传统单一的定量型评价方式向科学系统综合的评价方式转变。科技创新要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不能采用唯数量取胜的评价体系,片面追求“打分排名”“评比评优”,简单量化,忽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成果转化对社会的贡献。因此,要不断完善科技评价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科技评价中的综合作用,使科技评价活动更加科学、客观、公正。


第二,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的好与坏关系到科研力量的强弱、科研效率的高低以及科学研究秩序的治乱。当前,我国科研管理中存在重形式轻质量、重表象轻本质的问题,因此,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科研信任机制的建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者共同构成了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是以科研任务和科学问题为导向的临时性团队,团队成员间的彼此信任、相互配合可使项目能够更顺利开展。同时,管理部门和社会对科研团队的信任也是促使科研项目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创新氛围的营造。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席卷全国。这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意、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2017年11月03日


马建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建堂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加快构 46 32618 46 15263 0 0 1089 0 0:00:29 0:00:14 0:00:15 2681 46 32618 46 15263 0 0 1030 0 0:00:31 0:00:14 0:00:17 2993 46 32618 46 15263 0 0 965 0 0:00:33 0:00:15 0:00:18 2992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我国世界话语权,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共有历史基因、契合当代发展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创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超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历史和未来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和世界前途命运的战略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和世界相结合,为人类发展标出新的经纬度。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当代全球治理相结合,为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世界共同繁荣的大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向国际社会响亮回答了“中国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一重大问题,阐明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展示了中国同世界一起共享繁荣的博大胸怀。强调多样性和共同性的辩证统一,回答了不同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课题。  强调国别性和全球性的辩证统一,阐明了国家发展与世界治理的相互关系。强调自主性和依存性的辩证统一,指出了主权国家合作共赢的现实选择。


三、广泛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共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大事业,需要有广泛共识和集体行动。加强针对性研究,丰富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多层次推进,扩大示范效应。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旗帜,也是行动,需要身体力行的示范效应。多渠道传播,凝聚国际共识。传播促进相知相识、共鸣共通。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平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理论创新勇气和历史担当精神,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来源:《求是》 2017年11月16日


汪克强:引领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汪克强认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第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丰富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在核心理念上,鲜明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战略目标上,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总牵引,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步走”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呼应、高度契合;在创新体系上,既强调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又强调协同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创新,系统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第二,推动实现三个重大历史性转变。在科技创新水平方面,推动我国实现从跟踪为主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在创新战略导向方面,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从“面向、依靠、服务”到“融合、支撑、引领”的历史性转变。在全球创新竞争格局方面,推动我国实现从被动跟随到主动挺进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性转变。这些重大创新成就,体现我国快速崛起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不小差距,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任重道远。


第三,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坚持战略引领,着力原始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重点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和本土化。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支撑,我国必须把人才战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集群发展,打造创新高地。拥有世界级科技创新高地,是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坚持改革攻坚,提升创新效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开放创新,参与全球治理。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积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实施内外兼容的创新整合战略。



来源:《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7日 07 版)


版权保护声明: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我们联系。


我们致力于成为中国科协服务全国学会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全国学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全国学会提供高质量专业化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组织力量,成为推进学会学术工作的重要协同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