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 | 理论阐释简报

2017-12-20 学会服务365

理论阐释摘编(第5期)


为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反映科技社团及相关领域动态,科技社团研究所特收集、采编有关社会组织政策解读、 理论阐述、观点说明等文章,编辑成《学习十九大精神理论阐释摘编》专辑,周期性推送,供学习参阅。


曾华锋:坚持创新引领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防科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授曾华锋认为总书记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科技创新的思想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指引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纲领和行动指南。


第一,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重大原始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准确预判科技创新方向,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快赶超甚至引领步伐,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要着力增强原始创新,注重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健全基础研究的支撑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扎根中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瞄准原创理论和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转变。


第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要坚持把提升创新治理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等方面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第三,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人是创新的主体,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解决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必须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打通人才选拔、流动、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要增强创新意识,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抢占国内国际创新制高点。

 

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3日05版


穆荣平:强化创新第一动力 增添持续发展动能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穆荣平认为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从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任务,报告内涵丰富,指导性强,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第一,强化基础研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十八大以来的五年,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 但是,与世界最顶尖的创新强国相比, 我国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差距, 从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和保护权项数看,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需求的角度看, 特别是发展引领型产业的需求角度看, 中国的前沿技术、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第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要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在从重点推进向系统推进转变, 并且选择了八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 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创新人才流动和降低创新成本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 从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和培育引领型产业要求看, 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要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主线, 激励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构建全球化生产和创新体系, 提升国际竞争力;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科教融合、校企联合, 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倡导创新文化,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目前研发人员数量名列世界首位, 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数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 中国还缺乏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十八大以来, 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高速增长, 专利质量和结构不断优化, 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完善。但是, 中国知识产权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和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问题依然突出。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我们迫切需要从制度文化层面加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立法和执法工作, 依法保护创新者知识产权权益, 充分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 使中国成为成就全球创新者的创新梦工厂。


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11月15日


贾宝余: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贾宝余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新时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科研机构应切实提高思想引领力、战略领导力、网络连接力、人才凝聚力、后勤支撑力和组织保障力。


第一,强化战略领导力,解决好在哪些方面创新的问题。十九大对我国主要矛盾的论断,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症结,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也为科技工作提出了努力方向。要根据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需求,加强战略形势的研判,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配置,做好战略决策的加减乘除,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强化人才吸引力,解决好由谁来创新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形成了一系列“警钟观点”:美国科技人力资源既有供给不足的现象,也有需求不足的现象——美国学生没有为高级科学研究做好充分准备,美国对国外出生的科学家的依赖性在增强,同时美国本土的年轻科学家面临“期望危机”,他们陷入了一个职业机会不足的困境。这些观点对我们不无警示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千人计划”等招才引智措施,为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第三,强化网络连接力,解决好和谁共同创新的问题。科学研究的全球化已成基本趋势,科学的组织方式和合作网络已发生了重要变化,未来世界的科学格局将是一个“多中心”的网络格局。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而言,网络连接力不单指“连接网络”的能力,而是从全局思维和网络视角看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国家创新体系布局,进而在明确自身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加强与国际国内的大学、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政府等各种创新主体互动合作的能力。


第四,强化后勤支撑力,解决好科研人员有力量创新的问题。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心无旁骛的从事科研。现代科研机构和创新力量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创新生态之间的竞争,而后勤支撑保障能力是创新生态的基础。正是因为有坚强的后勤支撑保障能力,才使得当时的12年科学远景规划顺利推进,也使得“两弹一星”等重大科学目标逐一变成现实。这体现了后勤支撑保障能力对一个现代科研机构的重要性。这方面,要解决好“自办自享”与后勤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既要有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也要有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胸怀。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11月29日


来源:科技社团研究所供稿


版权保护声明: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我们联系。


我们致力于成为中国科协服务全国学会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全国学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全国学会提供高质量专业化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组织力量,成为推进学会学术工作的重要协同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