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侧记 | 青年编辑:我们的征程

小福团 学会服务365
2024-08-24

曾经,被无数人质疑的90后

如今,星辰大海,他们的征程

正式启航了!


他们中或优秀、或从容、或睿智

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新生代力量 


当然,期刊界也不缺少这样的青年力量

团团与本次青年编辑大赛的

两位一等奖、三位二等奖

获奖选手聊了聊


关于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和机遇

青年编辑怎么看?

他们与期刊又有些什么故事呢?

跟团团一起围观感受期刊界的新生代力量吧




01. 第四届编辑大赛一等奖

李 锡


“ 立己达人,兼善天下。”

快速认识TA:《全球能源互联网》编辑、第四届青年编辑大赛一等奖、电气博士、学霸、认真、专注


写在前面:


“我是一个不爱立人设的人,因为人设很容易就会崩塌……如果非要描述一下自己的话,我觉得我是一个对待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认真的人。”第一次见到李锡是17号,也就是距离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论坛开幕整一周前......李锡忙碌于工作和决赛筹备中,问及比赛准备的如何时,他颇为谦逊的笑着说:“还行,毕竟有很多前辈在,紧张还是会有的。”虽是这么说,我依旧能在他身上看到些许从容和淡定。


李锡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编辑之一,编龄两年,在编辑行业算是一名新人。谈及期刊编辑要具备的素质和磨砺,入行虽不算久的李锡却有很深刻的见解:“首先编辑专业水平要过关,比如对各种标准规范的理解与执行;其次是对科技前沿的把握能力,将决定期刊选题策划的水平。”


对话青年编辑:

Q1:讲一讲贵刊曾经或当前面临的难点,是如何破局的?

A1:现在办刊不易,对于像《全球能源互联网》这样的新中文刊,就更加有挑战。创刊初期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来自选题策划。中国在世界能源电力领域的科研能力处于前列,也发展出了许多优秀的老牌期刊。《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新刊,在初期需要用策划、约稿等方式树立期刊品牌。而全球能源互联网又是一个有着交叉学科特点的综合领域,需要涉猎不同方向,经过2年多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出版了多个专题,包括低碳城市、低碳电力系统、海上风电、清洁能源集成、大规模储能等交叉研究方向,树立了期刊综合性、国际化的品牌形象。


Q2:从业至今,通过工作和观察,您认为中国科技期刊的短板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突破?

A2:中国科技期刊以中文出版的占九成以上,并且我主要负责中文期刊,对于中文期刊我的体会是:由于评价导向的原因,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发表成果时更多会优先选择英文期刊,特别是优秀成果,导致中文期刊的优质稿源不足。若要需求突破我认为一是要改进评价机制,提升中文期刊的评价权重;更重要的我认为还是要我们期刊人努力去吸引优质稿源、增强策划约稿,发挥中文期刊的科技引领作用,提升期刊质量。


Q3:相比从前,我国科技期刊有哪些进步?

A3:我国期刊现在的专业化人才是越来越多了!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特别优秀的年轻老师在从事期刊出版工作,他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也让我学到很多。另外,如今我国期刊数字化做得越来越好,很多期刊的平台、网站、新媒体都做得有声有色。


Q4:中国科技期刊目前能看到哪些机遇?如何把握?

A4:首先国家对于科技期刊越来越重视,除了这两年大家热议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在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总书记还专门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其次我国各领域的科研水平也在迅速提升,有些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中国科技期刊还是要紧抓内容质量的提升,在策划、组稿、审稿、编校等全流程提升期刊水平。另外还要抓住当前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给出版带来的变革,通过数字出版提升期刊的传播效果。


Q5:您比较关注本届论坛的哪项议题?对本届期刊论坛有哪些期待?

A5:本届论坛的4个专题论坛,主题都非常吸引人,反映了当前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作为一名中文科技期刊编辑,我当然最关心的还是第一项“中文科技期刊服务国家科技创新的意义”,希望通过论坛为今后的工作带来启发。


福团说:

从容不迫,才兼文雅!愿气质儒雅的你在科技期刊事业上乘风破浪,逐梦一流!



02. 第四届编辑大赛一等奖

刘 洋


“ 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就努力坚持去做吧!” 

快速认识TA:《协和医学杂志》新媒体编辑、第四届青年编辑大赛一等奖、感性、从容、稳重、白衣天使


写在前面:


“第四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一位淡定从容、字字铿锵的姑娘几乎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优秀的临场表现力连评委席都以为这个姑娘是“久经沙场”的战将了,事实上这也是刘洋第一次参加期刊编辑大赛……


“广义上来讲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做编辑有时让我觉得是一种灵魂所得,在我们的努力下,有很多精品力作产生,能够与更多读者心灵交流,很有意义。其实做新媒体编辑也有不易,但看到一篇篇学术成果以多元立体式的呈现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出去,并且给别人带来帮助,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曾经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她,进入期刊编辑这一行也不过第三个年头,说这段话的时候眼中是闪烁着泪光的,我想这就是“事业”的魅力吧。


对话青年编辑:

Q1:从临床一线到编辑,经历过哪些过渡?

A1:从事编辑之后,发现其实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从事的依旧与医学相关,但也算挑战了一个新的行业。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首先根基一定要打好,基础知识一定要牢固,包括应用到平时的工作中也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


Q2:讲一讲贵刊曾经或当前面临的难点,是如何破局的?

A2:《协和医学杂志》于2017年开始不断转型创新,充分发挥编委职能,实行副主编责任制,每期均针对国际前沿和临床热点问题策划重点选题。另外还开通了新媒体平台,包括微信、搜狐、知乎、头条等七个平台,积极发展新媒体融合。新媒体平台开通容易运营难,但在这过程中广大编委、青委及编辑部同仁也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每周固定时间发文,做用户画像,不断完善运营模式。除此之外,还内外联动,加强与外部媒体合作。


Q3:从业至今,通过工作和观察,您认为中国科技期刊待破局的点是?

A3:一是稿源冲击,二是“小弱散”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如果依托平台或组织群策群力一定是能够作出一些成绩的,但有些刊想要独自去突破这个瓶颈难度很大。


Q4:相比从前,我国科技期刊有哪些进步?中国科技期刊目前能看到哪些机遇?如何把握?

A4:确实进步挺大的,无论是集群化还是宣传的角度确实比从前进步很多,比如宣传形式的各种新尝试,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还有就是政策导向方面,大环境越来越好了。


福团说:

从容不迫、人美心善的白衣天使!台上台下的她,都如同她眼中闪烁的泪光一般明亮、耀眼,感谢她带给我们的感动!她值得所有的赞誉和荣耀……



03. 第四届编辑大赛二等奖

欧梨成


“ 越努力,越幸运。” 

快速认识TA:中科院自动化所《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英文版)》编辑、第四届青年编辑大赛二等奖、不断撕标签的斜杠青年、拒绝固化、喜革新


写在前面:


“我感觉自己一直处在不断撕标签的状态,不太喜欢固化自己。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现阶段的我,那应该是‘斜杠青年’。”欧梨成,一个出生在梨子成熟季节的小姑娘,她拒绝标签、固化,喜革新。


欧梨成也是本次访谈中唯一一位中国科技期刊英文版编辑。从入职第一年的“每天神经紧绷,每天下班后都有一种‘灵魂出窍’的虚脱感”,到后来的“游刃有余、懂得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和创新点”。


“坐得住板凳、守得住初心、走得出编辑部”,三年的编辑工作,让这个姑娘对编辑要具备的素质和磨砺有非常精准独到的见解。


对话青年编辑:

Q1:讲一讲贵刊曾经或当前面临的难点,是如何破局的?

A1:我们期刊当前面临的难点就是高质量稿件匮乏,相信这也是很多期刊所面临的难题。在主编和编辑部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比如:走出编辑部约稿、开展各种活动加强与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发挥主编的作用,调动编委力量;加强国际宣传,扩大期刊影响力等等,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论坛学习到更多好的经验。


Q2:从业至今,通过工作和观察,您认为中国科技期刊的短板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突破?

A2:一是缺少国际影响力。我国缺少有影响力的名刊、大刊,而且出现了影响因子高、发文量低的现象,呈现出一种剪刀差。二是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刘兴平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科技期刊“小、散、弱”,现在中国绝大部分期刊还是依靠项目和经费支撑,没有盈利能力。相比之下,国外的一流期刊,都是需要自负盈亏,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们发展的一大动力。三是缺少自主数字平台。我们还处于“借船出海”的阶段,依赖国外出版平台,内容掌握在别人手里。当今世界风云变化,把核心技术、核心内容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也应该有可以支撑科技成果发表和存储的自主数字平台,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


破局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能仅凭一己之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二是汇聚人才资源、加强人才培养。三是发展刊群,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Q3:相比从前,我国科技期刊有哪些进步?

A3:首先,整体发展的氛围很好,大家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就是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并且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各种研讨会、培训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百家争鸣、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进步的机会。其次,出现了一些顶级期刊,像cell research、园艺研究等,给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带来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第三,国际化步伐加快,英文期刊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现在,出现了很多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创办的期刊,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Q4:中国科技期刊目前能看到哪些机遇?如何把握?

A4: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提供了基础支撑。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期刊发展。我国成为论文产出大国,科研成果多,论文综述和高被引论文的规模和速度都在大幅度提升,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支撑。国家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加大。更多的科技期刊有了发展经费,也随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研发队伍持续壮大,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关于如何把握用16个字概括:抓住机遇、抓住人才、扩充稿源、积极创新。


Q5:“借船出海”英文期刊采取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的形式,那在“造船出海”方面,您认为目前做得如何,哪方面还有欠缺?

A5:我觉得“造船出海”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卓越计划”支持了5家单位开展集群化试点,是好的开端。可以看出国内“借船出海”的期刊发展得都很好,这也能为“造船出海”带来不少好的经验。但是“造船出海”的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因为首先是要“造出船”、其次还要“能出海”。在我看来这是两项极具挑战且异常艰难的任务,“从0到1”往往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才能实现。


Q6:比较关注本届论坛的哪项议题?或对本届期刊论坛有哪些期待?

A6:我主要负责期刊的宣传推广工作,因此比较关注“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的传播”这两项议题。期待学到更多经验、打开思路和视野、认识更多优秀同行。


福团说:

小小年纪彰显睿智。思变则通!不断尝试不同的东西,想尽办法让自己保持对工作和生活的新鲜感,这才是年轻人身上该有的那股劲儿!



04. 第四届编辑大赛二等奖

张逸群


“ 一心朝着目标前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快速认识TA:《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编辑、第四届青年编辑大赛二等奖、编辑部的“记事本”、简单直爽、有主见、不易被他人左右


写在前面:


“我们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就去找前辈们问一下,然后就觉得醍醐灌顶。” 张逸群是《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最年轻的青年编辑之一。不懂就问,不会就记!简单直爽的她同时也拥有着年轻人中难能可贵的一份坚持,从读书到工作,她俨然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件事儿发挥得淋漓尽致。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记下来,如今她可以说是编辑部的“记事本”,人人都离不开她。


对话青年编辑:

Q1:讲一讲贵刊曾经或当前面临的难点,是如何破局的?

A1:高校学报是中国比较独特的一种刊物的类型。《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的前身就是高校综合性期刊,稿源基本源自学校老师和学生,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来校领导下决心要做专业性期刊,2010年校长评上了食品专业院士,借着这个机会才转型成为《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新的问题又来了,“新人入行”一切都很艰难,但大家没有放弃,领导带头带着编辑部的同事们跑遍各种会议,毛遂自荐,向专家提出快速发表等优惠条件。日子久了,《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就在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渐渐把名声打出去了。


Q2:从业至今,通过工作和观察,您认为中国科技期刊的短板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突破?

A2:很多高校科技期刊都面临着零散、小而弱等问题。我觉得集群化发展是一个突破口,各个学科联合起来形成庞大的期刊群体,集体发声会更有力量。


Q3:相比从前,我国科技期刊有哪些进步?

A3:稿源质量更好了,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根据政策在不断地改进,许多专家和学生也目睹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相比从前投稿意愿强了很多。


Q4:中国科技期刊目前能看到哪些机遇?如何把握?

A4:无论是国家政策、学校、新闻出版局都会有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科技期刊从业者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疫情导致经济还在复苏中,但是国家依旧在支持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对办刊人也是个机遇,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多在国际上发声。


Q5:比较关注本届论坛的哪项议题?对本届期刊论坛有哪些期待?

A5:比较关注专题论坛三“科技期刊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策略及社会责任”。我们期刊也很重视这方面,最近也是发过几篇关于新冠疫情的文章,希望通过论坛多多学习,提高刊物的社会效益。另外就是希望能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宣传一下我们期刊。


福团说:

在这般“光速流动”的快节奏时代,她拥有一份难能可贵的坚持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她始终坚守初心,做编辑部里的一只勤劳的“小蜜蜂”。



05. 第四届编辑大赛二等奖

尤 笛


“ 越努力越幸运,脚踏实地机遇一定会不请自来。” 

快速认识TA:《遥感学报》编辑、第四届青年编辑大赛二等奖、科班出身、90后小编、话题终结者、表面高冷、慢热


写在前面:


“有人说我是话题终结者!”尤笛说到这儿时我们两个都笑弯了腰。编辑大赛前,已经和尤笛见过面了,她说:“编辑是个细活儿,从约稿到出版、宣传整个链条很长,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认真细致的态度要贯穿整个职业生涯。”怎么也没想到,面前这个笑起来甜甜的,说起话来温婉的姑娘是个东北女孩。


对话青年编辑:

Q1:讲一讲贵刊曾经或当前面临的难点,是如何破局的?

A1:遥感卫星数据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平台,很难获取。疫情期间,遥感学报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如卫星数据集共享等,为大家提供便利。


Q2:从业至今,通过工作和观察,您认为中国科技期刊的短板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突破?

A2:第一个就是稿源,许多作者还是会觉得发在国外期刊上影响力更大。其次就是平台,国内科技期刊各自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资源不能共享,小散弱的情况一直都存在。我觉得如果国内可以打通平台,组建统一投稿系统,将各学科的稿件整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资源共享,还可以将国内外发表的论文都收集在我们自己的数据库里,强大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


Q3:相比从前,我国科技期刊有哪些进步?

A3:国家、科协和单位,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由此能感受到大家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期刊人的努力下,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国内科技期刊,期刊人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升服务,多关注和关心作者,合力把期刊做的越来越好。


Q4:对本届期刊论坛有哪些期待?

A4:希望能听到更多专家前辈的声音,了解国际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对国内科技期刊有哪些新的政策和指引方向,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办刊方向。希望与领域内的前辈、大咖们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期待通过交流对目前的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收获。


福团说:

温柔可人,热情洋溢!这个甜甜的东北女孩可以把温婉的气质和每次谈到工作的那份热情洋溢,融合的堪称完美。我想这就是“个人魅力”吧!


看到这儿不难发现

他们虽为青年,却亦各有千秋

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独特的存在

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

中国科技期刊在这耀眼的

青年力量的推动下

未来,星辰大海,值得期许!

加油!


END


 往期热文回顾:

● 中国科技期刊国内外影响力逐步提升

● 袁亚湘院士:科研立足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必须有的放矢

●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本文由丨学会服务365 xhfw_365丨精编发布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转载、投稿、咨询

邮箱:xhfwzx_wx@163.com

小福团微信:xft20200115


———— 猜你喜欢————

(点击蓝字跳转)

学会百问研究视窗法律小讲堂举个好栗子


版权保护声明:

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会服务365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