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刘向南手记:张扣扣一案报道言尽于此,这些应是最后的文字

2018-04-06 记者站

本文授权转载自:记者刘向南;微信号:liuxiangnannews


我几乎没怎么写过自己采访背后的故事。


在每一起新闻事件中,记者的职责是尽可能努力地去采集、报道更多事实,尽可能真实、全面地还原事实真相。记者不能喧宾夺主,也变成新闻事件主角。这些都是基本常识。但在张扣扣事件采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让我一直都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张扣扣杀人事件非常引人关注。我的个人判断,这应该是出于以下几个因素:


1、发生在大年三十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


2、其中为母报仇的情节符合了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中的“孝道”一说,2017年初的山东冠县“辱母案”之所以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应该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层面的因素存在;


3、在张扣扣杀人案发生后不久,传出的后来被证实为不实的情节,比如他是特种兵出身、为了报仇刻意不结婚、不杀妇孺等,都为张扣扣案增添了传奇色彩,为其在网上传播助了力。


4、对张扣扣母亲死亡一案的处理,网上传说是司法不公,此情节也正契合了公众普遍的对司法现状以及现行体制不满的心理。


我在大年初四也就是2月19日到达新闻现场——陕西汉中南郑区的新集镇,2月27日离开,在汉中采访一周时间。先在2月20日发表了《知情者讲述:我所知道的张扣扣杀人案》一文(阅读此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两会”结束后,又在四月初发表了《复盘张扣扣杀人案》(相关链接:刘向南 | 遍访核心当事人与知情者,1.5万字长文《复盘张扣扣杀人案》)和《独家对话“幸存者”王家老二》(相关链接:刘向南 | 独家对话张扣扣案“幸存者”王家老二: 我不会走张扣扣这条路)两篇报道。综合这几篇报道,自认为已基本完整地呈现了张扣扣杀人事件的来龙去脉。


以下是我在陕西汉中采访的基本经过以及围绕着报道特别是第一篇张小万口述所引发争议的我的一些看法。


1、张小万口述一文采访经过


我是在大年初四上午从北京西站坐高铁去的陕西汉中,到达汉中的时间是在下午17点左右。下车后就在火车站广场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南郑去。


到汉中了。(刘向南摄)


张扣扣事件发生地是在南郑区新集镇三门村。我本想先在南郑城区找一个酒店入住,从网上地图看,南郑城区距新集镇并不远,如果住在城里,来回打车会比较方便。同时我也想,如果新集镇有合适住处的话,我也想住在镇上,毕竟镇上距离村里最近,来回会更方便。


在过去南郑区的出租车上,我在网上搜新集镇的宾馆酒店,居然发现镇上有一家“精品酒店”,心想叫这个名字,一定不会太差,便让师傅直接开车过去。到了后,真是令人意外,这样一个小集镇,居然会有这么像样的宾馆,它的规模、条件一点都不差于城内那些快捷酒店,标准大床房168元/天,而且,就在它的隔壁不远处,还有另外一家差不多规格的酒店。


住下后,在房间放下背包,我就往外走,在宾馆门口叫了一辆正在等着拉客的私家车。那里总是停着几辆这样的小汽车,在后来的几天里我坐了好几回,他们拉了不少记者同行到三门村去。三门村距离小镇只约5公里,有一条水泥路可以到达,坐这样的小车,过去一次的费用是25元。


我在新集镇住的“精品酒店”。刘向南摄


到达三门村时,天已经暗下来,但村里路边仍然围拢着几群人,他们都是村民,都在议论着张扣扣杀人的事。张扣扣杀人事件发生在大年三十,距离此时只有四天时间,村民们仍然掩饰不住地惊奇与惊恐。我下车后就开始跟这些村民聊。


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这些正在议论的村民有多位是这次张扣扣杀人与当年张母死亡事件的目击者。通过采访他们,很快地,我就清楚了之前关于张扣扣杀人事件流传于网上的版本大致有以下几处不实:


1、张扣扣不是特种兵,他在新疆当兵时是“炮兵”;


2、张扣扣不结婚,并不只是为报仇蓄意而为,也掺杂了生活里的现实无奈;


3、张扣扣杀人当天,王家并没有小孩在家,所以说他刻意“不杀妇孺”不准确;


4、张扣扣之母当年因打架死亡,事出有因;


5、王家老大当年没有参与打架,而且打架发生时不是网上传说的某乡乡长;


6、王家不是村中恶霸。


总之,很明显,网上流传的那些消息是被传奇化了。


然后我就注意到了张小万(化名),他是一个30岁左右的村民,他告诉我他与张扣扣是小学同学,他们两家是邻居,每次回家过年都会找张扣扣玩,早年他们还一起到河南驻马店学习挖掘机技术受骗,这次回家过年,他见过几次张扣扣,并与他有过一次长聊。


由此看,相对于其他普通村民,张小万显然是一个需要重点采访的对象。我想跟张小万好好聊聊,便找了个机会,跟他以及他的一个小伙伴从人群中走出来,他们两个也决定跟我好好聊聊张扣扣。这时已是黑夜。他们带着我沿村中小路走,边走边聊。


我们一直走出村外,在村外一个沟渠的桥栏杆上坐下来聊。前几天,张小万就是跟张扣扣坐在这个桥栏杆上长聊过。张扣扣母亲当年也正是带着他们姐弟两个在这个小渠沟里洗完脚后往回走的路上,发生了与王家兄弟打架并导致她死亡的事。


我与张小万以及他的这个小伙伴聊了近两个小时。聊完后,我发现对他的采访真是太重要了:他亲历了张扣扣母亲当年的死亡事件,见证了这次张扣扣的杀人,并且是张扣扣在村中最亲近的小伙伴。对于他讲述的其他事,之前也已在其他村民那里得到了印证。另外重要的一点是,他既不是张家人,也不是王家人,算是一个中立者。跟我聊时,他也多次强调:实事求是,既不偏向张家,也不偏向王家。


夜已经完全黑下来。张小万开车送我回到镇上住处。在回去的路上,我就已经决定以张小万口述的方式来呈现这个报道——张小万的讲述是被其他村民证实了的,我在报道中也会综合一些其他村民的讲述,当时这些出自其他村民之口的情况介绍,我在采访时,张小万也在场,他也都是随声认同了的。


案发地三门村。刘向南摄


回到房间我即开始整理录音。大年初四这天上午从北京出发到汉中,路上我没有吃东西,本想着一下车就去吃东西,当时也没有来得及就到了新集镇。我从村里回到住处已是深夜了,我到楼下一个超市买了几桶方便面以及牛奶,烧了开水泡面,在窗外噼噼啪啪的新年鞭炮声中,边吃泡面边工作。


第二天上午我没有出门吃早餐与午饭,继续写报道。中午也是以昨晚买的方便面充饥。至下午14许我已写完初稿,之后我又进村补充采访,并拍摄现场照片,回到酒店修改稿件后即把它发给编辑。


2、一石激起千层浪


《知情人讲述:我所知道的张扣扣杀人案》于2月20日也就是大年初五的傍晚刊发。这是关于张扣扣案的第一篇现场深度报道。当时公众正饥渴于得到来自于专业记者的现场信息,它引起的关注可想而知。据我所知,一连几天,不仅仅是媒体或者记者微信群,其他领域的微信群,都在讨论张扣扣以及这篇报道。


因为在铺天盖地的“谣言”中第一时间澄清了前述诸多事实,有人对这篇“反转”性报道点赞叫好,也有争议与骂声。最大的骂声是一些网友认为它乃是一篇“洗地”稿,说记者是被王家或者当地宣传部门花钱收买了。在同行中,褒者有之,抑者亦有之。一些同行认为这篇报道是一篇好作品,也有一些同行认为它呈现的信息源单一,这样处理不合适。


关于它在同行中引起的争论,一位南方报业集团的资深调查记者在当天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所写一段点评,算是对正在现场奔走中的我的一个精神支持,转发如下:


看到业内人士(也有个别业外人士,比如某著名网络作家)对该篇报道在专业上存在不足的种种非议,再转一次以示对作者和所在媒体的支持。同时有以下几点想说:


1、双重标准。有业内人士宁可转发严重不靠谱的网络传言甚至谣言,也不愿放过(因为被打脸?)一篇出自正规媒体、有作者署名、符合基本操作规范的新闻报道。实际上,一篇报道只要做到这几点,就意味着有明确主体对报道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其可信度远远大于那些没有任何出处、不会有任何人为其真实性负责的网络传言。


2、所谓“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它不是衡量报道质量的标准,仅仅是抵达真相的手段之一。如果动辄以“不平衡”为由指责一篇新闻作品,那么所有的新闻报道都不合格。关键问题在于:报道的内容是不是事实。


3、真相与事实。真相当然是新闻报道所应追求的唯一目标,它由若干客观事实组成。但客观事实在发生之后就已死亡,只能接近而无法还原,新闻报道只能实现新闻真实,而无法实现客观真实,甚至也无法实现法律真实。


4、报道质量与新闻时效。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两者无法兼顾。作者在抵达现场当天就采访到重要信源并且完成了报道,难能可贵,至少我做不到。至于可能存在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续报道(包括其他媒体)解决。


5、信息源。对比另一篇专访张扣扣姐姐的报道,该篇报道的信息源选择要靠谱得多。因为从证据角度,犯罪嫌疑人的姐姐是厉害攸关方,其证言的效力很低(现在看来至少她说的其母被打死时对方老大是乡长的说法不属实),媒体采用起来必须极为慎重。而该文的采访对象,是一名与双方均无明确直接利益关系的第三人,且所说内容细节详实、逻辑自洽,显然更为可信。


3、一篇荒唐可笑的网文


在沸反盈天的讨论声中,我继续留在新集镇采访。我当然不会止于这样一篇报道,还要挖掘更多的事实。一宗事件的事实披露仅一篇报道当然不能全部呈现,更多的事实真相只能依靠更多调查。


小镇上最著名的名吃是面皮。刘向南摄


当我在初五再进村的时候,村中形势已有不同,南郑区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已进村工作。由于初五那天下午有多位社会人士到张扣扣家表示“慰问”,村中形势变得更复杂,从初六开始,当地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也到了村里,搬着一个小桌子,记者要进行登记。据说从这天开始还有多位国家安全人员在村内工作。


在这种环境中采访,当然要与这些工作人员斗智斗勇。不过值得一说的事,把记者身份告知当地宣传部工作人员后,他们对记者都很客气,对采访工作并不阻拦。派出所的民警也是这样,做了登记,核实了身份,在村中完全可以自由采访。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当然也需要一些斗智斗勇。就这么在村中采访时,一些文革大字报一样的针对我的“批判文章”也在网上出现,特别是一篇题目叫《知情发小不可靠,高级记者更可笑》的网文最令人啼笑皆非,而就是这样一篇荒唐且不靠谱的网文,却获得了10万+的点击量。


这篇网文的内容与逻辑太过于可笑,不值一驳,而且当时我正忙于采访,也没有时间去批驳,就没有理会。


对于其荒唐,仅举几点如下——


(1)、这篇文章这么质疑:


他继续陈述“法医验尸现场就在马路边上,围观者人山人海,我远远地看,看到法医把发小母亲的头皮切开,没剃头发,头皮就耷拉在眼睛那里……我用手捂着眼睛,从手指头缝里看……法医用锯把她头骨锯开……”不多引用,太恐怖了。


就算公安剖尸那么不讲究吧。现场人山人海,你一个十二三岁的屁孩,长多高?你远远地看,还用你用手捂着眼睛从手指头缝里看吗?你能看到个锤子!这位采写新闻的记者刘向南,标注的是高级记者,一个屁孩回忆远在22年前的往事,这样的陈述你也信?也采纳?这采访算是找对人了,两位是天作之合,共同造就的新闻不像新闻,更像小说!还特意标明是“独家”,这点勿庸否认,真是独家,新闻要都是这样,他玛的就该统统枪毙!


对不起这位写下这些洋洋文字的先生了,当年对于张扣扣母亲的验尸现场就是这么血腥残酷,而这不仅仅是张小万一个目击者的深刻记忆,而是村里很多人的共同记忆。这个场面在后来的同行的同题报道中也出现了。


我的报道刚刊发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在那个年代会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露天验尸的情况,也有很多人以此攻击我的报道是在编造事实,是在写小说。而我身边多位朋友在那个年代都曾亲眼目击过当众验尸的场面。在那个年代,这个事情就是做得那么粗糙与“不讲究”。


以下是另一个新闻事件里的当事人对于她的亲人被当众验尸的记忆:



(2)、这篇文章质疑:


更为严重的是,文中说张家是一栋白色的二层小楼,配发的照片却是红砖破房,明显图文不附,特转发其配图及说明如下为证。


经我反复查证,张家是白色二层小楼,属实,多方陈述一致,可以明确刘向南记者发文照片拍错了,编发时也疏漏了,继续错了。试问: 有这样明显错误的新闻,所言的可信度不该大打折扣吗?


这段质疑就更可笑了。我当时配发的张家的照片,因为呈现角度的选择,一部分是张家的白色小楼,另一部分是张家的红砖门楼与偏房。这位质疑者连这个最明显不过的事情都搞得如此糊涂,还说什么“经我反复查证”,真是荒唐至极。


而更为荒唐可笑的是,就是这样一篇漏洞百出的质疑文章,在我还在村里到处采访的时候,被人疯狂转发,包括我认识的一些同行与其他职业人士在内。当时我在我的一个微信群中这么感慨:记者前线奔波找真相,喷子家中闲坐十万加。真是令我啼笑皆非!


一篇漏洞百出、逻辑全无的网文获10万+点击量,可谓网络生态怪相之一种。


对于网上的这种议论,我当时的心态很平和。一篇报道有争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报道失实。而事后我自己的更多调查与更多的同行报道出来,相互对照,也并没有说我的报道失实。


这就足够了。


4、真相永远在路上


我继续在汉中奔波采访。


年初六,2月21日,也就是我的张小万一文刊发的第二天,我又进村采访了多位村民。并又一次到了张扣扣家。这天村里的记者多起来了,张扣扣的家里也坐了多位。年初五我到张家时,张扣扣的父亲与姐姐都很耐心地向记者介绍情况,初六这天张扣扣的姐姐情绪却失控了,她与父亲张福如都不愿再接受记者采访。


年初七,2月22日,我又进村,采访了包括王自新的同族侄子王汉娃、村长王晓明在内的多位村民。中午在张扣扣的家中与张父有一番长聊。下午去城里找与张扣扣同在新疆当过兵的村长的儿子王成(化名)采访。这天傍晚,我还在县城找到了王家老大的家,但是据邻居说,他家这几天都没有人在。


年初八,2月23日,我又进到村里。跟22日一样,进村采访先要在当地派出所民警摆在村里的一张桌子那里登记。我如实登了记。这天,我采访了张扣扣的邻居郭继德夫妇、张扣扣的大伯张忠儒夫妇。下午坐车到大河坎镇,找到了王家老二的住处,也就是他所在碑坝林场的集资楼,但没有找到其人。晚上我电话采访张扣扣的另外一位小学与初中时期的同学张庆红(化名)。


年初九,2月24日。上午我电话采访在23日在看守所会见了张扣扣的北京律师殷清利。中午我又进到村里,采访了张小万的弟弟张小军(化名)。下午坐车到忍水镇的王家坝村,采访了张扣扣的二舅汪长发。张扣扣共三个舅舅,目前只有汪长发在世,汪长发参加了当年对王家老三的庭审,他的回忆对了解当年对张扣扣母亲后事的处理非常重要。


24日晚我离开新集镇,住到县城里的龙港大酒店。


在这几天的采访中,我要争取到的一个最大突破,是能见到王家老二王富军。王家老二是张扣扣杀人事件的“幸存者”,如果大年三十那天他在村里,应该也会一同被张扣扣杀掉。在张扣扣杀人事件发生后,张家的人都“消失”了,很多在当地采访的记者都在试图找到王家的人,但是一直没有谁能找到。


南郑县城里的龙岗大酒店。刘向南摄


我要找到王家的人。在2月25日的深夜十一时许,我终于见到了王家老二。他与他的其他家人都躲在县城里的一个秘密住处。张扣扣杀人事件发生的当天,他们就被警方转移到了这里,并予以保护。因为当时张扣扣在逃,警方担心张扣扣会继续找王家的人寻仇。直到初二那天张扣扣自首,警方才解除了对他们一家的保护措施。王富军心有余悸,之后的多天,仍旧是深居简出,躲在那个秘密住处。


我与王家老二聊了约两个小时,直到凌晨1时许才出门坐车回龙岗大酒店。王家老二给我的总的印象,就是一个谈吐老实的矮胖的普通中年男人。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那晚,他没有让我给他拍照。


找到王家老二并做了独家专访,我才认为我的这个采访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至此,我采访到的主要人物有:


1、张扣扣父亲张福如

2、张扣扣姐姐张丽波

3、张扣扣舅舅汪长发

4、王家老二王富军

5、村民王汉娃、李丽萍夫妇

6、村长王晓明父子

7、张扣扣大伯、大伯母

8、杀人目击者王庆兰、王亚力等

9、张扣扣的同学、玩伴张小万、张庆红

10、邻居郭继德夫妇

11、其他当事人、村民


我想我已经拿到了这一阶段我想要找到的事实。2月25日之后,我又在南郑县城里留了两天,写完了对王家老二的专访稿,在2月27日才离开汉中。



遗憾的是,因为很快便要召开“两会”,进入舆论严管期,我的对王家老二的专访稿未能及时刊发。在“两会”期间,我用几天时间写完了长1.5万字的调查稿《复盘张扣扣杀人案》。它们直到“两会”结束后的四月初才终于刊发出来(报道刊发几个小时后即遭删除,这已是国内新闻操作中的常态,多见不怪,也没什么要多说的。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不气馁,继续做自己要做的事情,继续择机前行。)。


无论怎么,事实都没有尽止,事实永远在路上。关于张扣扣复仇杀人一案,这当然不是事件的全部,仍有更多挖掘空间。要呈现更多真相,也只能依靠更多同仁一并继续努力了。


关于张扣扣一案的报道,言尽于此,这些应该是最后的文字。(完)

国内最大的媒体人社群

记者站,欢迎回家

更多文章:


记者们,下一个胡玮炜就是你了


美团跟出行市场杠上了!补贴大战究竟能撑多久?


微信刚刚宣布:上调分成比例,高阅读活跃流量主的春天到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