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窦轩 边谨 2018-05-30

文:窦轩 边谨

来源:蓝媒汇



算算时间,今年是95后进入职场的第一年。

 

我们采访了五位正在传统媒体工作的95后,他们讲了他们是怎么进入传统媒体并决定去留的经历,以及一些沉甸甸的喜欢,和很实在的吐槽。


顺祝青年节快乐。

 

1



忙的时候忙的跳脚,闲的时候闲的抠脚

 

阿肆 23岁

 

坐标重庆,去年刚从大学毕业,现在在重庆的一家传统媒体工作。


大学是在山东读的,但是家在重庆,爸妈也希望我能回来工作,所以毕业之后就回来了。


刚开始的时候挺想去新媒体的,也去了重庆的新浪实习,但是感觉在新浪主要是做一些信息整合的工作,没什么挑战性,而且还要坐班。


当时也有前辈和我说,如果想把新媒体做好,最好还是先去传统媒体工作个一两年沉淀一下,而且去当记者也能认识很多人,可以结交人脉。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加上刚毕业,对工资也没什么太多要求,主要还是想多学点东西,所以就进了现在工作的单位。


其实想想,新浪也算传统媒体。



进去之后同时做着报纸和记者们自己做的新媒体的供稿,每天早上九点报选题,然后去采访写稿,交完稿子就可以下班了,也不用坐班,所以自己支配的时间还是挺多的,可以去干很多自己想干的事情。


不过记者的时间嘛,你懂的,忙的时候忙的跳脚,闲的时候闲的抠脚,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一个礼拜特别忙,一个礼拜特别闲,剩下的时间就算是正常上下班。工作大半年下来,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这份工作能让我去采访到很多牛人,有和他们认识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话会感觉还是得多提升自我。


不过传统媒体还是有自己的限制,比如调查类的报道会比较少,而且报社内的气氛还是有些压抑,感觉还是比较正经。再一个就是工资相对辛苦的程度来说还是有点低,不过就还是慢慢适应吧,可能还是需要自己不断地摸索。起码我遇到的报社前辈都还挺好的,也愿意教东西,还是挺感恩的。


嗯,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还是准备离职了。

 

2



感觉我们报社连工资都发不起了

 

方圆  22岁

 

在某直辖市的报社实习了大半年,其实和在那工作也已经没什么区别了,而且我也收到了转正的通知。在这期间我也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其实也可以为以后加分,但我想走的原因,是因为我真的觉得我们报社有种连工资都发不起了的感觉。

 

我们负责的是时尚,青春等版块,后来这些版块都改了,改成了母婴版块。我觉得这只能说明,它的受众群体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估计很快也会合并到老年版块去。我们报社曾经非常好的一帮一线记者,现在在做一个老年人的项目,天天带着一帮老头老太太到处玩,我不知道他们当初有没有料到会做这些。


以前还可能会有一些年轻人愿意看,现在连年轻人都不愿意看了。而且以前喜欢这个报纸的那些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了。

 

要是在传统纸媒工作的话,工作个一两年,你肯定还是得跳槽的。但其实在那工作两年,如果部门不是很好的话,你也不会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那这样对你自己以后的发展来说,其实也不怎么好。

 

工资不怎么样,晋升空间也不怎么样,因为报社里有资历的人很多,如果进去的话晋升也很难轮到自己。和我同一批实习的人几乎都走了,我现在已经开始找别的工作,反正是不打算留了。


3



我是人民日报编辑部最专业的跑腿小哥

 

大奔 23岁

 

目前在人民日报新媒体部门,做的是人日微博的内容策划、视觉设计,两微两端的视频编辑,还有该楼层的收快递跑腿小哥一职。前几个我做得怎么样我不知道,最后一项工作我肯定是咱们那楼层最专业的!

 

当时是朋友推荐,然后抱着试试的态度投递了简历。面试的时候考的是视频编辑,正好之前在别的公司做过五个月的视频岗位,当时剪出来的作品还不错,就被人日装进袋子里了。

 

在此之前我在深圳的一家电影相关互联网公司做过半年,孵化一个IP,也算是见识了自媒体刚出生的样子。

 

我觉得对身边很多不搞传媒的人来说,传统媒体特别是央媒的“名气”和分量是远远大于那些优秀的自媒体的。我相信不少从事传统媒体的朋友现在还有着一颗不死的新闻人的心。



他们对这个社会的声音始终保持着质疑的态度,对新闻而不是流量敏感,有着寻根究底、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而自媒体作为一种个人化、互联网化的传播形式,势必是为流量服务的。它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的。人们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刷微博刷到的一条短视频,即是一个传媒团队运作的成果。因而,相信有不少人会相信传统媒体是仍旧是扎根这个国家新闻命脉的大树,纵使这棵大树已不复枝繁叶茂。

 

尽管我做的是微博,但是“人民日报”这个IP的性质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微博团队和纸媒团队是一个调性。在工作模式上,我们和传统媒体还是很接近的,一条微博反复核对,字字敲实,确保每句话都是有权威来源,每个消息都有确切结果。

 


人日的微博从每天7点开始,到晚上11点半,每半小时推送一条,风雨无阻,比食堂开饭还准时。这些微博背后,是三四个编辑蹲点刷微博,从上百条新闻里筛选出来的。而每天上午会推送四到五条九图,每条的背后都是一到两个编辑反复核实,查阅资料,确保图中的话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在核实内容时,也都是以纸媒作权威。举个例子,一套家庭教育的策划,我们会选用中国教育报,或微言教育(教育部微信公众号)的说法作为来源,而不是一些早教自媒体。

 

自从在这里工作过,我开始变得多疑,遇到新闻会先核实消息来源,而不是盲目相信。好像有点偏题……咳咳……人日的新媒体大厦装修风格还是比较超前的,开放的办公环境,中央独立的圆形玻璃包厢,零散分布的沙发休息区……整个楼层,围绕中心的电梯区,是个超大的环形办公区域,挺高大上的。至少在我来之前,以为会像电影中那样,堆满报样、杂志、文献,办公桌排得密密麻麻。其实不是。不过负责纸媒那块的编辑楼倒是比较传统的办公环境。

 

到现在我也没有后悔进人民日报,其实有一份传统媒体的工作经历还是很有用的。互联网自媒体今后肯定是市场的主导,但传统纸媒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不会消失,只是会愈加权威化、全平台化。我相信不论是互联网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有值得看好的未来。

 

4



没考上研,我却进了央视

 

Alice 24岁

 

我大三的时候本来是决定了考新闻的研究生,然后准备了一年,也没怎么费心在找工作上面。后来考完之后,感觉要挂,但是当时也没有想过太多工作的事情,一心要准备再战。

 

后来在实习的时候我的主管说你可以找找工作,试一下,我觉得有点道理,就看到什么好的机会都投一下,但是很多的招聘岗位都需要一年的工作经验,我实习的经历也不是很多,没想能真的去工作。

 

当时看到央视新闻移动网在招聘就投了简历,只是打算试试,因为央视在学新闻的人眼里,还是非常高大上的啊!后来好像是二面还是三面后,我居然被通知录用了,真的很惊讶,虽然最后工作的岗位并不在移动网,而是央视新闻中心的新媒体,但也非常满足啦~

 


毕竟进央视可是我的一大梦想,和其他嫌弃春晚的同龄人不太一样,我从小到大都很喜欢看春晚,算得上是忠实粉丝了....而且上初中的时候,我每天都会看新闻联播,后来这就成为了我选择新闻的最初启蒙了~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对央视就产生了执念,所以现在能进入央视的大集体,已经是实现愿望了,这也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好吧,我为什么要说春晚~~~

 

所以如果现在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这里。虽然没考上研究生,却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这真的要感谢运气,and自从进了这里,考研的事情我就再也没有想过.....


5



做卫视摄像的我不经意间掌握了某爱豆的秘辛

 

三千 23岁

 

现在在某地级卫视做摄像,男生。当时是先去电视台实习了,了解了这份工作的内容,自己觉得比较喜欢,考虑到自己的职业规划就留下来了。现在主要从事转播和前期制作,每天上班都是去节目制作场地,或体育中心或展览中心或影视基地或会议中心,总之工作环境还是挺多变的,这一点也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不像写字楼那么单一。然后开始先搭建好制作系统,然后协调各个工种,开始节目走位啊,彩排啊,录制啊等等。

 

总的来说,工作氛围还是挺轻松的,而且同事之间的感情也很好,工作起来也比较自由,我们是属于做完一个节目就会休息一段时间的类型,上次做完一个节目,放了一周的假,直接和女票去香港玩了一周,还是挺爽的。


另外做这种综艺节目,经常能见到明星,于是制作组里常常流传着一些明星的秘辛,譬如某走俊美少年人设的男爱豆其实是个GAY等等...咳咳,不说了不说了。正经点来说,最大的缺点可能就是工资有些低,然后职业发展的通道可能有些窄吧,作为一个要养家糊口的汉子,对未来还是不免充满了担忧啊!

 

我自己是没有考虑过去新媒体的,因为我从事的是前期节目的制作,我觉得新媒体一样需要前期内容的生产,只不过是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而且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融媒体的转型能力是不容忽视的,新媒体的话,我自己多少觉得有点饱和的感觉。

 

所以就算以后不在这家卫视工作了,我还是会待在传统媒体行业,因为我觉得传统媒体毕竟是媒体行业的基石,不管是平台还是体制,在我眼里都是一种锻炼。


你是青年媒体人吗?你身边有青年媒体人吗?欢迎留言。


国内最大的媒体人社群

记者站,欢迎回家

更多文章:

全世界媒体最悲伤的一天!8名战地记者在阿遭炸弹袭击遇难


《东方时空》25周年:致敬一代新闻人,和他们记录的青春


面对中国报业21个痛点,社长总编辑们开了个闭门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