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多个月没发工资,媒体人“被逼”微信群卖苹果谋生?

郑民 记者站 2019-12-28


文丨郑民 来源丨记者站
(ID:jizhezhan)

“为了生活和生存。
这是今天出现在一个媒体人微信群中的一则卖苹果的“广告”,发布该广告的,是一名来自黑龙江某地级市传媒集团的职工。
该媒体人在微信群中解释说,因为单位十多个月未发工资,发广告只为“让家里生活下去”。
记者站(ID:jizhezhan)联系了广告中预留的电话,对方也是该传媒集团的职工。她告诉记者站,苹果是亲戚家所种,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卖苹果一事为真。
不过,此举是否真的因生活所迫,对方没有解释。
在媒体寒冬之下,这样的“广告”让人唏嘘。但这些年,媒体的传统广告下滑,营收手段欠缺,也是不争的事实。
穷则思变,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针对特定受众人群,通过做活动来“带货”,也成为一些媒体机构千方百计增加收入的常规动作。
作为媒体机构的从业者,一些人的朋友圈,也由此变成了其所在媒体机构的广告圈。
1.
大到房子汽车珠宝,小到茶叶鸡蛋土特产,这些年媒体人都卖过什么?

将朋友圈变成广告位,这事,过去是微商的阵地,如今,不少媒体人也开始加入其中。卖水果、卖电器、卖衣服、卖门票、卖旅游卡、卖课,这些都不是事儿。
其背后,是媒体机构在传统广告营收断崖式下滑的背景下,在“拓宽营收渠道”上的新举措。大到房子、汽车,小到大米、茶叶,只要有利润空间,都可以尝试。
李先生是某家财经类报纸的记者,最近,他的朋友圈里,都是卖房信息。据他在朋友圈中透露,这些房子,都是其所在单位的,有的是此前因办公需要购置的,有的是开发商拖欠广告费而抵扣的房产。
“负责这件事的同事发在单位群里了,我们也帮着吆喝吆喝。”李先生说。
但上述这种情况,还是少数。全员配合所在媒体机构的营销活动,利用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所在的微信群,帮着吆喝,则是媒体圈内更为常见的事情。


某省一家都市报,近年来基于自身在某些领域的优势,举办了一系列的房展、车展、珠宝展、婚纱展、农业展、母婴展等展会活动,每到这时,其它部门的人配合宣发,也算是为报社增收做出了贡献。
此外,一些特卖活动,也很受媒体的欢迎。
例如,与房地产商合作卖房,记者编辑也能参与其中,有成交就有佣金拿,可以补贴一些家用;还有一些媒体机构,在特定节日到来前,联合厂家举办类似于“中秋买好货”“年货节”之类的特卖活动;或者与品牌商合作,开发定制酒、定制茶叶等定制产品,也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早些年,电商发展势头迅猛,不少媒体机构都在电商这条道上交过学费。另外,与广电媒体不同的是,报社有相对稳定的发行渠道,基于此开展配送业务,也是渠道变现的途径之一。
除了上述这些影响力变现和渠道变现等形式,基于新媒体做流量生意,不少媒体也在尝试,除了一些头部的媒体大号,大多规模较小,成效有限。
2.
媒体孵化MCN,主播变网红,媒体人为了带货,也是拼了!

不过,上述这些传统的带货方式,都是以产品切入,还是传统的卖货思维,受制于供应链、人才、渠道等方面的限制,媒体机构做传统的卖货生意,既不稳定,也无法上量。
但红人带货模式的出现,为媒体的影响力、渠道和流量变现,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从以“货”为主,转向以“人”为主。
孵化MCN,打造记者、编辑、主播等的个人IP,是目前较为主流的做法。而广电媒体,在这方面,更具优势。
例如,湖南广电、浙江广电、黑龙江广电等都是较早入局MCN的广电机构,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湖南卫视主持人张丹丹的抖音主页
其中,湖南广电旗下的主持人张丹丹、晏维、艾雪等,都是抖音单平台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大V,她们在美妆时尚、母婴健身等垂直领域的带货能力,同样十分惊人。
相较而言,主持人出身的她们,优势也十分明显,比如,更为成熟且专业的镜头表现和专业素质、更加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更具可信度的身份等,都为她们转型带货网红,增色不少。
但这种成功,很难在媒体机构中复制。
首先是受用人机制、管理机制等的影响,很多媒体机构很难适应这种更为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操作。其次,从媒体人的角度来看,从事严肃新闻报道的媒体人,其转型也存在着诸多障碍,比如时机的把握、身份的转换、形象的消解等。
但好在,前面有开路人,至少说明这条道路上,还存在着无数的未知的可能性。多一些尝试,便少一些悲悲戚戚。

阅读更多
官宣!12月2日起全国统一换发记者证,看看新证长啥样
内容行业还值得干吗?我们逼问了5个资深创业者
专访张召忠:粉丝破千万,局座用实力证明“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