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建筑师,我们亲手杀死了建筑的未来

曾佳璇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2018-12-14

一开始都为了梦想而忙,

只是后来忙的忘了梦想。

建筑师的荒谬梦想


今天画图的时候,又被win10自动更新打断了,忽然就有了一丝恐惧。

你看人家程序员,为了不失业,多努力,隔着太平洋都变着法儿的长期折磨我们电脑,天天逼着更新,还给用户的幸福做了倒计时。


难怪人家始终有活儿干。



再看看咱们建筑师,总是念念不忘帕提农式的永恒,恨不得自己设计的建筑,建好了就再也不拆了——你说如果所有的建筑都永恒了,那还要建筑师干嘛?

还有比这个更荒谬的行业梦想吗?


当然,新建筑总会出现,因为总有新的甲方提出新的奇葩要求。

这就更荒谬了。

一个行业的更新迭代要依靠甲方的脑洞而不是自身的发展——真的靠谱吗?

如果咱们也能像程序员一样来个win10版本的建筑空间,天天更新,让甲方恨不得把我们永远留在身边出谋划策,该有多好。



是的,UNstudio也是这么觉得的。

并且在Library Waalse Krook,

未来的城市图书馆和新媒体中心设计中实践了这个想法。


建筑师的反击


·交通超链接·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社会在变,人也在变,甲方更是善变。

比如今天沉迷于网购,明天说不定就想出门逛街。但是,做建筑又不像做手机,今天换个屏保,明天换个壳,后天还可以重新排一排桌面。毕竟,今天给建筑做好了墙,明天可不能说砸就砸了。

为了应对甲方想法可能不断变化的状况,UNStudio做了个超链接式流线设计,以解决功能变化造成流线混乱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个低配版的任意门:让流线成为点对点的快速直达状态,同在一个大区块时,两个小功能块儿之间可以借助交通核心完成直达。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设置第一个圆轴——主入口。

然后,一生二。根据主入口的位置,依照基本分区与服务半径,确定后勤区主轴和图书区的主轴——即后勤核心筒和图书馆中庭。

接着,二生四。图书馆区由中庭发散出三个节点,东侧一个交通核,西侧一个交通核,北侧一个交通核。后勤区则往建筑南端发散一个圆轴。

最后,与建筑其他角落与节点完成对接,使得各功能块通过快捷的流线直接相连。

另外,这些圆形的交通节点,还通过控制室内剩余空间的宽度,划分了空间,形成半限定的功能分区。

为了让你信,设计师还“花式秀优越”,故意把本可以放在同一层的文化图书馆与知识图书馆搁在了不同楼层,并且上下方向还不对着,就是想促进大家体验一番超链接流线所带来的不一样。



·无柱大空间·

 

另外,从结构适应空间的角度看,无柱的室内大空间也很重要!

今天分隔一堆迷你阅览室,明天融为一体成为舞厅,一起带着vr眼镜蹦迪,这也很ok啊。没了柱,爱怎么分隔就怎么分隔,除了核心内筒和建筑幕墙支撑柱外筒这些结构不能砸,其余的墙你爱咋整咋整。



设计师把室内的竖向承重结构与垂直交通体系及建筑表皮分别进行“合并同类项”——成为内筒与外筒,虽然室内没了柱,但是楼板承重依然离不开梁。此时,主梁的布置就依据核心筒的分布,布置成筒与筒之间的直线。由于核心筒主要为圆形,因此主梁为圆与圆之间的公切线或者中心连接线——看起来就像精密的传送带系统的构成图一样,这是较为节省结构梁的布置方法。



有了以上两大核心法宝,剩下就是搭建整个建筑系统了。


1、依据场地限制,确定建筑体块范围

2、简单的南北分区——南端窄小,作为办公贮藏等;北端宽大,作为阅读展览空间。


3、分析场地流线以定主入口(第一个筒)。

4、在主入口处进行体块内凹,以加强引导性,建筑内的功能分区的分界线也由此产生。


5、各区功能不同,导致层高和面积不同,体块因此进一步变化

a. 底层局部架空,作为自行车停放区

b. 由于礼堂有座位升起的需求且层高较高,因此礼堂区域体块做局部下坠

c.主入口处添加灰空间体块,给主入口作顶部遮挡,取代雨篷。

d. 顶部收分,从西南方向做逐层退台。这一步主要是新建的图书馆周围有重要的建筑——冬季马戏团,需要避免对它形成高度上的压迫。另外,退台也能减少对身后建筑观景视线的遮挡。而且这个处理能让南面向阳的建筑表面积变大,这对于寒带地区而言也有利于冬季的节能。


6、根据上面说的超链接概念,设置交通流线系统。


7、依照已经生成的形体、分区以及流线,逐层添加楼板。并在对应门厅和中庭的位置,生成可调节百叶式天窗,天窗轮廓与传送带系统控制线形成完全重合的对位关系,配合主入口门厅和阅览区大中庭空间,改善自然采光。

8、最后,完善建筑表皮,大功告成。


细 节


虽然没人知道未来具体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未来一定会变得与当下截然不同。

因此,那些一味沉溺于应付甲方现有要求的建筑师,一定是无法面向未来的。好的建筑师应该像一个引导者,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设计作品体验,引导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就像苹果推动智能的触屏手机革命一样,而不是诺基亚用市场需求调查统计去否定触屏的潜力。

而UNStudio在这个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比如倒圆角的细节处理。

首先,基地处于流线交错的复杂状态,并且用地也很紧张,人们很多时候都在离建筑不远的地方行走于基地中。因此,在建筑转角处作导角处理,不仅能改善人们的行走体验,这也是对穿过基地的流线表示尊重。



另外,基地的不规则注定了建筑外轮廓的不规则,而以圆形为建筑外轮廓的端头,反而比直线性的尖角端头更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



怎么样,有没有感受到UNStudio宠(装)溺(逼)的眼神。

从此,空间更新的便利程度直逼win10系统,就问甲方想几天变一次。



我们亲手杀死了建筑的未来


那么,既然听起来这么牛逼,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设计,为啥没中标也没有了然后呢?

因为,甲方心里也明白,这事儿没这么简单——UNStudio并没有把“未来”真的贯穿到底。

比如建筑的生成过程,其实依旧非常传统。根本没有涉及大数据与参数化,因此灵活性注定受限。再比如建筑完成之后,当全球气温数据发生变化时,建筑师除了呼叫暖通兄弟帮忙,也不能再进一步做啥了。再再比如,随着需求的发展,如果建筑面积不够用了,也只能再把施工队喊过来想办法生硬加建或者重建。

这不是未来的建筑,这就是个肯定会来的建筑。

 

当我们对于未来建筑所有的想象都依托于已有建筑的局限(比如交通和结构),我们已经亲手杀死了建筑的未来。因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的依然是现在已有的问题,而不是未来可能会有的问题。


乔布斯说,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我们现在看20年前的手机电脑,就像看出土文物。


而我们看100年前柯布、密斯的建筑,竟然觉得还挺时尚。

作为建筑师,我很抱歉。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文字编辑和指导

本文图片[1][2][3][4][5][6]来自UNStudio官网

其余分析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延伸阅读:

反现实才是今天建筑的现实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打赏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