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惊人的因果定律:人品好的人,根本不会吃亏

快乐人生99 2022-06-26

古语有言: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人这一生,不论行善作恶、福报祸事,都有其因果。

世间万事皆有规律,恶人终有恶报,吉人自有天相。

人若为善,天必佑之,人若厚道,必有后福。

生命是一场轮回,你所付出的,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你所得到的,都是自己的选择。

爱默生曾说: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的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你永远无法预料,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会在未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惊
喜。 

也永远不知道,随手赠与的一份善意,会以什么方式归来。 

但总有一件事会证明:善人者,人亦善之。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短片热度颇高。

蛋糕店里,奶奶带着小女孩选了块蛋糕,付钱时却发现带的钱不够,不得已只好退掉。 

走到门口时,一个男人追上来把刚才的蛋糕送给小女孩,奶奶本想拒绝,紧接着男人讲述了一段往事。 

“在他八岁生日那年,很想吃蛋糕,但家里太穷实在买不起,有位好心人见此情形,便买下蛋糕送给他。” 

奶奶听完故事后,欣然了收下蛋糕,并且让他留下联系方式日后以便回报。

随后,小女孩抱着蛋糕跑回家,开心的准备给爷爷过生日,还把男子留的那张纸条拿给爷爷看。

纸上没有联系方式,只写着一句话:

“点点好心善举,泛起无尽涟漪,帮助他人能让爱心传递,也能帮助到你。” 

过往慢慢浮现,原来多年前送蛋糕的好心人正是女孩的爷爷,而如今纸条上的话也是他当年写下送给男孩的。 

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善待别人的同时,就是为自己积攒福报的过程。 

有段话说的很对: 

人生海海,谁人不是举步踉跄,孤独前往。 

但这世界啊,美便在于,有人是照耀他人的光,有人是等待黎明的夜。 

孤独不会消失,灵魂却可相拥。 

看到有人难过时,不冷言冷语,多一句安慰,因为谁都有遇到伤心事的那天。 

看到有人摔倒时,不幸灾乐祸,顺手扶一把,因为谁都有遭遇不顺的那一刻。 

看到有人落难时,不落井下石,多一点温暖,因为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 

今天别人有难需要你帮,明天你也可能有短板需要人来扛。 

积善行,守善念,得善果,你付出的爱,终有一天还会再回到你身边。




怎样判断一个人的人品? 

看过一个很贴切的解释:

“处世懂尊重,做事有分寸,做人没有身份感,对待他人不贬低。” 

细想来,其实这些正是待人处世的周到,也是深入骨子里的修养。 

电视剧《老酒馆》中的酒馆掌柜陈怀海就是这样的人,为人为商都堪称“楷模”。 

有位讨饭的老人,常去他的酒馆里喝酒。 

别的店里看到有乞丐,一般都不会允许进店,甚至连门口都不让逗留。 

但陈怀海不仅没有嫌弃老人,还常常教导店里的伙计: 

“进了老酒馆的门,来了都是客,一钱酒是情谊,一斤酒也是情谊,不分厚薄,老酒馆不撵客,也绝不留无酒德之客。” 

他并没有因“掌柜”的身份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从未因老人“乞讨”的身份而对他有半分慢待。 

陈怀海给了老人最基本的尊重,而老人也让陈怀海看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老人讨饭吃,却不差一分酒钱,这是酒德。 

有人往他酒壶里兑水,他尝出来却不动声色,这是大气。 

老人每次去打二两酒,客人多的时候,为了不打扰别人,也怕耽误酒馆的生意,他都会站在角落喝酒,这是尊重。 

不论站在什么位置,人都应做到平视别人,平视自己,以谦卑之心,看待世间万物。 

有个观点讲的很深刻: 

“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恭敬其实是在庄严你自己。” 

何为尊重? 

别盯着他人的短处不放:

在矮的人面前不谈身高,在胖的人面前不谈身材,在皮肤黑的人面前不谈肤色......

身处山顶别瞧不起山下的人:与穷人交谈不炫耀金钱,与孤寡老人交流不炫耀儿孙满堂,与不幸之人交谈不炫耀自己的幸福.....

做人,唯有尊重别人,才会被人尊重。




作家鲁先圣说: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烦恼是用自己的过失折磨自己,后悔是用无奈的往事摧残自己,忧虑是用虚拟的风险惊吓自己。” 

深以为然。 

人生中有多少时刻,因为一个人耿耿于怀,因为一件事乱了心神。 

太过计较别人的错,往往只是在折磨自己。 

2012年,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了一场演讲,打动了在场许多人,听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一分钟。 

那场演讲中,莫言讲到了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 

在他年少时,曾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 

由于他的母亲是小脚,跑得慢,很快就被看守人抓住了。 

那人没收了他们拣到的麦穗,还扇了母亲一巴掌,然后吹着口哨扬长而去了。 

他的母亲被打的嘴角流血,满眼都是绝望。 

多年后,莫言与母亲去集市,再次遇到了当年那个看守人,那人已变得白发苍苍。 

他本想冲上去报了当年的仇,可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又坚定地说: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的一句话,让莫言如梦初醒。 

人,确实是当年的人,只是时过境迁,再去追究是非对错早已没了意义。 

与其放在心间时时挂怀,不如放下他的错,解脱自己的心。 

不再计较,不是吃亏,而是给自己寻了一条生路。 

宽恕错误,不是没有底线,而是让内心重获自由。 

宽容别人,不是懦弱,而是放过自己。 

很多事都有双面性,那些让你让你痛苦的人,也是来渡你的 

让你难过的事,其实换个出路,就会成为好事。 

永远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走得出怨恨,才能看得见生活的美好。 

人生最通透的活法,应该像左宗棠所说的那般: 

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写道: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时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中年以后,渐渐发觉: 

让一个人越过越好的,不是财富,而是自己的德行。 

你一念之间的善举,来日或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你为他人撑过的伞,总有一天会化作躲雨的屋檐。 

你曾经渡过的人,都会变成自己行走于人间的路。 

厚德,方能载物。人品,可立一生。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愿你修得好德行,坐拥好风水,永远记得: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作者 | 枳为橙   来源 | 读书369(ID:dushu369com)
------------------------------------------------


      其实因果这件事情,实在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在上次的讲次里面,曾经跟大家提到,一般的人有四件事情难以相信:第一个是难信因果第二个难信轮回第三个是难信净土第四个难信成佛。先不管净土跟成佛,光是这个因果跟轮回这两件事情,假设你要是不相信因果跟轮回的话,那很有可能就会觉得说:世间是一个无因论的存在--也就是我们是自然而生起的,就有了我们这个色身跟心灵,然后等到我们死了之后,又自然的灰飞烟灭,一无所有--这个是无因论、断灭论。

      那么像这类型的论调,特别是在现在很多西方科学的信仰者,往往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于物质所堆积出来的,也就是他们可能觉得:只要是我们把这个构成身体的所有的成分--不管是我们的各式各样血液的成分、肌肉的成分、大脑的成分等等,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它组合起来之后,它就能够形成一个人。所以这类型的论点也导致说,西方的社会一直不断的追求,想要以机器的方式,甚至加上现在电脑的方式,来成就所谓的机器人的世界。那这种的状况,往往都是由于,虽然它看起来是唯物论,不过它本质上就是因为难信因果、难信轮回使然。那这种无因论,当然漏洞是非常非常多的,今天我们没有时间,我们不去讲它。

  那我们倒是谈到说,世间上也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像无因论者一样,只要过完一生就不去管他,那世间也有许多人,在追寻著、在探问著:到底这个世间,有没有第一因存在?有没有其中的因果运作存在?有一派的论点会觉得,宇宙间存在一个独立自在而运作的所谓的业果报系统,也就是这个系统它掌管了世间所有的有情众生一切所做的事情。那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所有做的一切事情),都在这个系统里面一一去记录,然后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就忠实的呈现。这种的看法,很直接的就会引所起谓的“如是因,如是果”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常常会听到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古来一句谚语,这个谚语背后的思惟,很显然地就是觉得所有的因果,都是这样昭昭不爽,那么这个昭昭不爽,当然背后有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但是却又自己在运作的业果报系统在掌管著。当然,人们会这样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其实我们在当下的世间,就可以观察得到许多的事情,都有因果的存在。

      比方说,我们现在丢了一颗球出去,这个球掉下来之后,会砸到什么样的事情,那么这个事件,本质上也都可以用因果来完整的去描述它。正因为我们在现在的世间里面,看到了非常多因果的具体的呈现,所以我们才会在这个科学里面,归纳了许多的法则、许多的原则。并且我们由这里,推而广之就会觉得,人做的种种的这个事情,也许背后就像许多的科学定律、或者数学定律一样,它是这样的因果昭昭不爽。

  当然,这个反应在修行上的看法,就可能我们会认知:比方说,前世如果造了恶业杀了人的话,很显然地这个造恶业的人,首先必须要面对下堕三涂的恶报,那么下堕三涂的恶报的时候,等到这个正报报完了,剩下的花报也都报完了之后,未来世有一天,他在面对那一世被他所杀害的这个人的时候,他还必须要一命偿一命。这个道理讲起来的话,似乎我们也看到许多的修行人好像都是这样讲,所以这样子讲起来就变成是:“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有这样的说法出来,我们甚至也看到许多的修行人,也都抱持著这样的讲法。那么这个说法呢?本质上用心是良善的,就是在用心方面并没有过失,然而它与法界的实相,是不符合的。因为法界的实相,因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这么直线化的发展。也就是并不是“如是因,如是果”的状况,这个我们很快再来为大家分晓。

  除了说认为有一个独立自己存在的业果报系统,在操持著大家的业果报之外,当然也有不少的人会推而广之就认为:世间的一切应该有一个造物主存在。这个造物主除了像刚才所说的,他掌管了所有的因果业报之外,并且这个造物主,还能有计划、有思惟地去创造所有世间的一切。大略来讲,我们可以说,除了佛教以外,其它所有的宗教几乎都是以造物主的这个思想作为出发点,不管是基督教、回教、天主教都是如此;乃至于我们在台湾所看到的,民间的信仰,像道教这类型的宗教,基本上的这个概念仍然是以造物主的这个概念出发的。关于这个造物主的存在,到底是不是存在呢?

      这个在理上面,其实就已经可以有许多的辨正了,我们在这里就不去细看它。我们反而是要直接谈到,什么是佛教的因果的看法?或者我们应该正确的讲,什么是佛教的因缘观?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约略归纳出三个佛教因缘观的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我们所做的这些业行,我们所经历的这一切,不是造物主创造的。“非造物主创造一切、主宰一切;亦非业果报系统主宰一切的因果酬偿;而是
众生各自的如来藏成就了一切。”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们,对于“如来藏”也许还很陌生,对于这个条件来讲,就简单跟大家说:佛教主张这个里面不是造物主创造,也不是一个业果报系统去自己运作。

  第二个条件就是,我们引《大宝积经》的一句经文,给大家看。这个经文就是:“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这句经文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凡是我们所做过的业行,必定会留下这个业行储存在我们的如来藏里面。当然如同我刚刚说的,也许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并不清楚如来藏的运作的状况,我们简单的讲就是:我们每做一件事情,一定会留下痕迹,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会来酬偿这一件事情所引起的后果,这是第二个要件。

  第三个要件就是,因缘之间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果报?那就是要看我们的这个因跟缘,彼此之间尚有善、恶,轻、重的种种不一样。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当你钻研进去看它之间的因果运作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现,牵涉在这个事情里面的因缘,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恶的,有的是轻的、有的是重的,这些种种的状况综合在一起,才会形成你现在所看到的因缘果报的状况。

  比方说,假使今天有一个人,开车不小心撞了人,导致这个人往生的话,这件事情原则上来讲,表面上来看,它是一个恶业,因为你害这个人断送了性命。所以如果按照“如是因,如是果”这个看法的话,我们似乎很自然的推论说:这个人因为害了别人的性命关系,所以他自然要下堕三恶道,并且在三恶道的报应,所有的报都报完了之后,他回到人间来,将来还是要赔给这个人一条命。这个就是我们基于“如是因,如是果”,这样子既定的、几乎是宿命的机械论的方式,所导引出来的结果就是如此。


      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怎么说呢?假如说这个人往生了,就是被车子撞到的这个人往生之后,开车撞人的人如果说他面对这个事情的时候,完全不逃避,他亲赴丧家去表达自己的过失,愿意承担一切,仔细地料理后事,对死者备极尊崇,让家属也都能够感受到他深切的忏悔的心。这样子的话,他在于跟这些家属跟死者之间,(本身来讲)他们之间所结下的结,无形中就会化解了很多。

      那么化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乃至于说他有这个心念在的时候,未来即使双方再碰面了之后,当初丧命的人由于这个开车的人为他做了许多--详尽的为他料理后事,并且心心念念的为他诵念佛号,心心念念的为他做出功德回向的话,也许这个往生的人,反而因为这样的关系,而有所成就、有所得到功德了。所以当双方在未来世,再碰面的时候,他对于当时开车加害于他的人,也许就不再是心怀怨恨,反而是一见了面,就打从心里面直接感应到,当时这个人为他做的种种功德,乃至于双方因此而成就善缘。

  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光是一件致人于死的这件事情,其实最后的果报的呈现,仍然是有许多的变化。所以我们说在佛教里面,我们不说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往往说因缘,并且善恶、轻重、大小的因缘之间,彼此可以说是错综复杂。所以我们常常说,“
因缘果报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了知

  其实,佛在《杂阿含经》里面,也有关于这方面直接告诉我们,佛的说法是说:“
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杂阿含经》卷三十五。这句经文的典故,其实是一个平常不怎么深信佛教的人--不怎么深信 佛的教诲的人,看到了一个人修习净法之后,平常严持戒法因此而能够生天;他也看到了另外一个人,平常好像根本不怎么修行,没有想到这个人到最后,根据 佛的记说,这个人也生天了。所以这一位对 佛不具深切信心的人,他就质疑说:“佛记说这两个人同样都生天,可是这两个人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明明就有持戒严禁,另外一个人平常明明都是不怎么修行的,佛却记说他们同时都生天了,这样佛说的话大有可疑!”这个缘起是这样。
      佛当然是耐心地为弟子们解说:为什么这样子表面上看起来这么不相同修行的人,结果到最后都同样往生天界的道理。最后 佛就是加了一句:“唯有如来能知人耳”。其实它的意思非常的明显,佛就是在告诉我们:因缘果报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

  这一部分前面大部分的内容,就是跟大家解说佛教的因缘观。也藉机会让大家了解,佛教决不是直接的、机械式的因果关系,佛教也不是主张宿命论,实际上,由于我们心智的心念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因缘果报的过程中,扮演了主导性的力量。

  当然,我们跟各位谈到了,因缘错综复杂的一面,同时我们也要跟各位谈说念佛--回到我们念佛的主题,如果因缘果报是这么不可思议的话,也许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会问:“如果它是有这么大的变化的话,如何能保证我现在发心念佛,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呢?”这个事情我们必须要帮大家分晓清楚。

  要分享这个部分,首先,我们给大家举一个譬喻。我们说
念佛法门,真是一个非常非常殊胜的法门。不管是上根的人念佛,也有大的成就;中根乃至钝根的人,也都能有所成就;甚至我们说许多,在这个现世上面看起来,似乎是带有许多业报罪行的众生,也都有机会--只要他遵循佛的教导,他也有机会往生极乐净土,这中间的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看起来,似乎所有的因缘关系,都错综复杂,难道只有念佛这个法门是这么确定吗?有一个例子就是说,譬如一颗沙子,我们如果把这个沙子,丢到水中去的话,这个沙子就是会直接下沉。但是这个沙子的比喻,就好像说我们如果有罪业的话,那你必然会在生死的大海里面下堕。

      可是,假设我们今天有万斤的大石头,如果这个万斤的大石跟刚才的小沙子比,放在生死大海里面,按理说它也必然会往下沉;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有一艘船--一艘足够大的船--能够把这个石头载起的话,那石头就算是千万斤重,它还是能够浮得起来,还是能够超脱于生死大海。

      所以,这个例子就是我们常常用来讲念佛殊胜的地方,为什么念佛会有这么殊胜的力量,乃至于它不仅是可以承载一颗沙子,甚至它像一艘巨大的轮船一样,大的石头也能够载得起来呢?这当然是说它的道理的部分,我们留到同修会禅净班的课程里面,再来详细分析它的道理。

  我们因为时间有限,我们用浅显的方式跟大家说:之所以念佛会成就这样一个广大的船,一个渡船能够帮我们渡过,能够帮我们即使带著罪业,也能够渡过的话,最主要的其中一个部分,就是由于愿力的关系!
这个愿力,第一部分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愿。我们刚才说因缘果报错综复杂,但是我们也加了一句但书,就是因缘果报的错综复杂,其中我们的心念,会在其中扮演著主导性的力量。

     就是因为心念的不同,所以会使得同样表相上看起来的事情,到最后,它的果报可能会完全不一样。所以念佛要能够有所成就,要能够所谓的带业往生的话,第一部分必然是我们得要真真实实的要念佛,如果没有这个心愿的话,那是不可能成就的。并且由于念佛--我们讲究的这个“念”,我们在稍后的课程里面,会再深入跟大家说,现在我们先跟大家说--由于这个念头的“念”,是念到心坎里面的“念”、是至诚的“念”,所以如果你是嘴巴念念,但是心里面完全没有那个忆念的话,那样的念佛同样不会成就。正因为我们是至诚心在“念”,所以心念在这件事情里面,就会发挥了很大的力量,会主导这件事情,以致于使得纵然因果是这样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念佛却可以笃定往生

来源: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19集 深信因果(一)https://www.zhengfaxuexi.com/zjdz/nffm/nffm19.htm
作者:正纬老师

更多阅读推荐:
2021年12月26日大悲忏法会
如何面对婚外情?
丈夫拥有一种力量,就能把女人的五力全部都覆盖遮蔽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