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分配”到底怎样分配财富?
昨天小镇写了一篇《中央提的“第三次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大家可以先回顾下,今天是续篇,解释一些疑惑。
总的来说,很多读者不太相信“第三次分配”,根本是被现实伤的太深,但是仍然愿意保持期待。
这可以理解,因为人不容易相信看不到的东西,一次分配的工资是摸得到的,二次分配的税收就不能直接看到了,至于三次分配的精神力量更难以让人相信。
但是,我们又愿意相信这个党。
而这正是中央提出“第三次分配”的原因,我们还是要有信心的,毕竟2008年的时候,有几个能想到2021年中国就发展到这样的程度?那2035年回望2021年呢?
总结了下大家的留言,今天先解答6个问题,如果还有不太明白的,可以再留言,不着急,一定把事儿说清楚。
第一个:为什么中央要提出“第三次分配”?
2035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是2035年远景目标要实现的一年,这一年还是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
接下来,2040年要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社会,2050年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步步的我们要向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
其中第一道关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国人讲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也需要物质生活高度发达和人民精神境界极度提高,物质和精神都要有。
现在我们物质还勉强过关,起码一点点进步就是了;在精神上我们差的太多了,比如说小镇昨天的文章,很多朋友不信,小镇留言说“假如在毛主席的时代,小镇讲精神的力量,很多人就很容易理解。”
这并不怪大家,因为在过去几十年,为了加快发展、做大蛋糕,我们向资本主义学习,选择了效率为先的模式,这就带来了贫富差距拉大、为富不仁、民生压力大等等问题,互联网的发展让所有人很容易就知道最富有的人是什么样的,落差太大,自然社会充满戾气。
这时候再说什么公平、精神的力量,是很难让人发自内心地相信的,人们更相信的是钱。
但这不是我们改革开放想要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正面过去的问题,逐步从效率向公平倾斜,这也是前天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分配要向劳动者倾斜的根本含义,也是我们党的初心。
我们要重塑精神,而精神的重塑需要更久的时间。
面临的问题当然很多,但是改革就是要解决现在的困难和问题,既然中国社会现在的种种矛盾根源是分配造成的,那就下定决心去解决这个问题。
幸运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今天拥有了非常好的改革机遇:
国力上:中国已经是绝对的世界第二,生产力稳居世界第一,我们已经有了推动公平的物质基础。
国际上:美国连连受挫,国际新冠疫情持续扩散,中国外交环境虽然更加严峻,但中国生产力成为外交王牌,已经可以有来有往。
吏治上:经过近10年的整顿,官场风气得以改善,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防控,重塑了整个体系,中央权威大大加强。
技术上:网络发展、信用体系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创造了技术条件。
而经过反垄断、对企业违规海外上市以及校外培训的打击,资本已经被打醒了,甚至被连续的政策打懵了,起码短期内一定会更加低调,改革阻力小了很多。
当前的社会矛盾以及人民的怨气,是压力但也是改革的动力,只要看到希望,人民一定会迸发出激烈的热情。
此时不改革更待何时?
第二个:“第三次分配”需要打破西方思想桎梏
小镇思考过为什么大家不信,觉得过去市场经济、效率为先灌输的思想已经把大家束缚住了。
过去我们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虽然我们进行了一定改造,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既然是市场经济,那基本的思想内核是很难改变的。
比如西方认为人是利己的“经济人假设”以及人性本恶的“原罪论”。这两个假设放在一起,是不可能推动实现真正的公平的,相信的只有利益。
“经济人假设”来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然而,我们要搞的“第三次分配”核心是相信人天性是善的,是愿意帮助他人的,这跟西方“经济人”“原罪论”是对立的,我们要想推进“第三次分配”,必须先破除西方思想的束缚,不能还是以过去的认知去否定未来对公平的追逐。
所以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有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比如天下大同、助人为乐,今天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时已经跟西方“老师”不同了,那未来更应该走出跟资本主义不同的路。
这是考验人性,更是相信人性。
中国人相信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就决定只有中国才有希望做基于道德的第三次分配。我们需要的就是发掘扎根于中国人血脉和历史中的独特文化和精神。
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清理文化糟粕,怎么做呢?起码去掉外国人的优惠待遇,娱乐圈也需要整顿,一些非法收入也要打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把过去丢下的精神捡起来,而在捡起来的过程中,很多社会矛盾也就得以化解了。
这就是中国的独创。
第三个:“第三次分配”到底是什么?
第三次分配就是社会角度的分配,把人视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社会人,而不是西方那种冰冷的“经济人”。我们相信人在一个温暖的社会环境下,也愿意回报给社会温暖。
而道德是人民参与到第三次分配的出发点与终点。
马斯洛提出过一个基于个人的五级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从最低到最高需求分别是:生理(衣食)、安全(工作)、社交(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
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进步。
国家同样需要思考怎么在全民范围实现达到更高的层次,这跟个人的需求层次有相似,但也有不同。个人想要实现需求层次的提高,比如从过去只想多赚钱,到有意愿有能力从事志愿活动、感受精神的获得感,这很难很难。
国家要想推动全民提升自然更难,但是无论再难也要去做,否则社会容易停滞不前。而国家推动全社会需求层次的提升,就会有更多的个体更容易实现个人的提升;当实现自我提升的人多了,国家的实践也就更容易了,这是正循环。
这其实就是迈向共产主义,以一个个人的自由,最终实现全民的自由。
马克思曾说:“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性”,然而当前物质的贫穷和精神的桎梏,使得人的不自由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自觉地劳动反而是人的本性。
正如前面所说,单纯物质的丰富并不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全面提升才是最难的,而精神的突破,也将带来更大的更高的效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第三次分配”就是一次针对精神的大胆创新,也是在为实现共产主义铺垫。过去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实现人的自觉劳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只要中国能够实现,那将塑造人类史上第一个不剥削其他国家而成就的世界霸主。
第四个:未来分配体系是怎样的?
初次分配:无形的手——市场经济,重视效率
二次分配:有形的手——政府力量,强调公平
三次分配:精神的手——社会大众,注重精神
一二三次分配不是孤立的,市场、政府、社会三方才能构成完整的分配体系,推动向真正的劳动者分配,而这就是共同富裕。
未来几年,我们要以一二次分配为重点,更加倾向于二次分配,从效率转向公平,开始探索三次分配。
距离2035年已经只剩14年了,我们今年启动了“共同富裕示范区”,跟开始“第三次分配”道理是一样的,摸索本身就需要时间,宜早不宜迟。
过去几年,国家通过脱贫攻坚完成了消除绝对贫穷,但国家力量有限,还需要保卫国家、维持政府体系、要解决基本保障问题等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就不是国家能独立完成的,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
第三次分配的目的就要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让好人有好报,做一个兜底,这样才能让市场效率在更高水平上发挥。如果没有社会兜底、没有公平,那反而遏制人性、伤害人的需求,让有美德的人更有“钱”,这是公平也是效率。
但是,第三次分配不是空谈道德,而是有制度保障,一二次分配所建立的制度就是第三次分配的支撑。
比如说对于有钱人,有两条路可以选:
一条路是被收重税,比如直接的财产税、房地产税甚至遗产税,国家拿着税去补贴,维护社会公平,这就是二次分配;
另一条路是自觉地主动把钱用于做有社会价值的事,这就是第三次分配。
当一个人有了太多钱后,钱已经成了数字,我们当然相信会有人更乐于获得精神的满足,但是不可能是所有人都会这么做。
我们要相信人内心的善,但是也要做好制度的安排,更要让做善事的人有回报。比如对于主动选择第三次分配的有钱人,国家可以通过一二次分配给以补偿,比如采取二次分配的手段进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比如在一次分配中给更多的政策支持。
这就是一次、二次、三次分配的联动。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将完成舆论地规范,配合三次分配、精神文明建设对整个社会精神的重塑,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的思维。
只要形成了社会舆论,有了惯性,慢慢地就成了公序良俗,道德的力量相比市场和政府,更能自发的完善社会。
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很少人相信市场,那现在的精神也是一样的,也是一种轮回,最终将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
第五个:“第三次分配”怎么实现?
第三次分配也要建立在一二次分配基础上,如果分配仍然不公平,人人还在担心教育医疗养老三座大山,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保障,又如何让人相信第三次分配,如何能出钱出力?
所以做好一二次分配,尤其是二次分配,实现公平,是实现第三次分配地前提。
怎么实现?
要软硬兼施,要贫富有别。
首先是软硬兼施。
软的:比如文明程度提高,人的素质、自觉性不断提升,整个社会越来越喜欢有道德的人、有善行的人,这很“桃花源”,但需要慢慢来。
硬的:设定门槛、制度,逼迫有能力的带头去做,比如在一些城市汽车主动礼让行人,靠司机的素质,也靠强制扣分。
这也是为什么“共同富裕示范区”选择在浙江试点的原因,因为浙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治理达到了一定层次。
比如浙江很多地区建立了慈善基金、互助基金,由村民自发捐款成立,很多企业也非常乐于往基金捐款,一方面是民风如此,另一方面是可以免税。
其次是贫富有别。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第三次分配绝不是劫富济贫,讲的是力所能及、自觉自愿,但是有钱人和普通人责任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有所作为的推动有钱人去自愿接受第三次分配。
要靠觉悟,但又不能只靠觉悟。在中国的体制下,可以由政府力量引导企业更多履行社会责任。
怎么做?
要对过去存在的种种问题、漏洞进行梳理、改正,比如昨天说到的慈善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收入问题;还要软的硬的都用上,把榜样立起来,作为第一推动力,把第三次分配推动起来,形成舆论惯性。
宗教和慈善的合一,一直得到官方的引导。图为2017年海淀区宗教界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进行捐赠活动
道德,是一种长期的引导和鼓励,但是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制度实现规范化,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个:“第三次分配”实现后会是啥样子?
这样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小镇也很难说清楚,但有几点是可以讲讲的。
首先,实现一定有先后。
第三次分配核心是激发自觉自愿,这跟社会发达程度直接相关,在大的、发达的城市会早一点。这跟志愿者服务是类似的,哪怕在一般二线城市也不容易见到成熟的机制,而在北京就非常成熟。
少数的大城市先探索,然后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这也是浙江先行探索共同富裕的意义。
其次,一定会建立一套可以衡量每个人贡献的机制和行为准则,善有善报。
人的付出一定要能被看到,要建立一套体系,将人或者组织参与“第三次分配”付出的时间、经济、资源等等量化,并且要通过区块链等技术锁定防篡改,甚至跟个人的信用相挂钩,最终通过这套规则回馈,这才能形成正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小镇在开头强调区块链技术,就是要确保真实的记录每一个人和组织的贡献。
第三个,第三次分配与基层治理水平密切相关,将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实现第三次分配,需要基层社会治理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两个是互相促进的。
一个高度基层自治的社区,都将是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园,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整体治安会有更大提高,孩子的托管教育也会以社区为单位重塑,大大降低育儿成本。很多社会问题也会得到大幅改善,比如空巢老人、宗教等问题。
很多地区宗教变味,根本还是因为没有保障和精神依靠,于是人与人通过宗教形成一个团队互相照顾,通过第三次分配,以及种种善的行动,我们将会有更值得信赖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也将得到更好的解决,已经有一些小区尝试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家长轻松、孩子成长快速,这应该更加普遍化。
小镇还是相信“第三次分配”能够成功的,最近的河南水灾就看到了很多好的现象,比如大家对鸿星尔克的支持,比如自发组织捐款。
我们不光要看到问题和困难,也要看到已经出现的星星之火,更何况这火并不小。
国家的未来需要全民参与,对社会财富的分配也不能光指望国家,只有发动每一个人参与到社会财富的分配,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构建。
以上,就是小镇对昨天《中央提的“第三次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的分析和展开。
其他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