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公平,高考要逐渐弱化英语

镇长本人 大树乡长 2022-04-25


我们要不断弱化英语教育,更要从关键的高考下刀,不断降低英语在高考的地位,甚至不再做为必考科目。


这并非妄想,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是逐渐强化的,从一开始仅仅是“录取参考标准”,到“占总成绩10%”,直到恢复高考后第7年,也就是1984年7月,英语才正式成为高考主科。


既然英语当初可以不断加强,也就意味着未来可以不断削弱。


关键要搞清楚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普遍、强制的英语教育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逐步增强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需要加强同外国沟通有最直接关系,当时英语人才极度匮乏,强调普遍的英语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然而到了今天,我们国家现在有多少英语人才已经不用多说了,中国已经有数亿接受过至少几年英语科班教育的人,在所有非英语母语国家,这样的普及程度非常惊人,中国到处可见中英双语,英语在中国已经足够普遍,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需求。


更关键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爆发的时代,中国还是一个智能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如英语这样简单的语言,机器已经可以实现基本的翻译。


即使是免费的机器翻译,都已经可以让人勉强看懂,更不要说专业的付费软件。比如我们出国的时候机场提供的翻译机,比如科大讯飞的翻译软件等等。


技术进步使得大多数普通人十几年的英语教育已经失去了价值,更不要说有多少人毕业后还需要英语呢?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需要全民学一门非母语,更重要的是,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大国如中国这样全民学习,其他国家可以,凭什么中国不可以?


未来国家竞争如此激烈,我们需要珍惜每一分力量。


第二,全民普遍的英语教育,已经损害了国家未来发展。


国民的时间就是国家最大的财富。


财富对国家和个人意义是不同的,对个人而言,自然是钱、房子等等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对国家而言,钱没有价值、更不是财富,对国家来说真正的财富是人。


国家的变富,就是要想办法提高人的劳动效率,比如过去需要100人种地,现在1个人可以完成,省下的99个人就可以去做别的,比如科研、工业、艺术创作等等。


归根到底,是国民的时间如何利用才能产生更大价值。


我们可以算一下,一个人哪怕从初一才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毕业,仅仅授课的课时就超过500小时,加上复习等等,1000小时是基本的,全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不要说规模庞大的英语教育从业者。


时间是有价值的,国民的时间就是国家的财富。


然而在英语上花费这么多,我们得到的却配不上我们的付出,绝大多数人毕业后就不再使用英语,需要使用英语的人,更多的也不是通过普遍教育,而是靠自己的不断学习以及更加专业的语言教育。


比时间和人力浪费更严重的是,英语还带来了思想的冲突。


所有的语言都扎根于一种文化,代表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很多人教英语,都说一定要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对于还没有建立完整思维意识的孩子来说,英语的思想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这也是外企文化最典型代表的上海,都率先要求小学期末考试禁止考英语。一个孩子连中文都没学好,就学英语,甚至在英语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语文多得多,那培养的是什么文化的自信?恐怕并不是中国的。


此其一。


英语教育对思维的影响也体现在工作上。比如我们的外交部门,长期以来我们的外交口太多外语专业的,思想异化,有的甚至不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利益,情不自禁的就站在外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又如何保卫国家的利益?


在外交部门中高层这一问题还好,近些年也在重视引入非外语的官员充实外交部门,但是外交更需要庞大的基层支持,假如基层懂外语却不懂政治,甚至了解外国胜于了解中国,这是不对的。


更多的还有,就不一一列举了。


切记,语言是思想,我们讲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首先要让我们的孩子在思想形成的关键孕育期,充分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而不是让他国思想鸠占鹊巢。


此其二。


第三,英语教育加大了教育不平等,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收入不高的群体,这跟共同富裕和推动社会公平是冲突的。


为什么这么说?


英语和数学不同,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靠着一本课本,通过一步步的逻辑思维是可以学好数学的,一个成年教师也足以胜任义务阶段数学教育;但是英语不同,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最起码发音准确就不是所有英语老师能够做到的。


小镇出生在某东部沿海还算发达的城市,但是英语老师的发音仍然很不标准,教学的方法也非常一般。


在英语的学习上,环境、老师、资源投入影响极大,比如刚刚倒闭的华尔街英语,一门英语课动辄十几万、几十万,这哪里是中国大多数普通人能够承担的?


这就是不公平,甚至是从教育机制上最大的不公平之一。


师资的不公平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种教育和高考制度上的不公平更应该想办法解决。


除了地区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的不公平,还有一个潜在的不公平就是性别。


目前高考三大主科“语数外”有两门是语言类的,而女性相比男性更擅长语言学习,这就在机制上让男性处于劣势。诚然,当前女性权益受到很多损害,比如典型的重男轻女,又比如职业上的性别歧视、生育压力。


但是不公平的我们要想办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另一方面的性别不平等去对冲。对于女性,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更多面向女性的录取名额、提供更多的贷款助学支持,但是在考试科目上应该体现性别的平等。


比如,将英语降为一般科目,高考主科仅保留两门:语文和数学。


第四,英语是一门工具,普遍教育意义有限。


现在大学以前英语教育,当然有教的很好的,比如一些重点名校,但是从全国来看,英语的教学水平非常一般,在所有学科里可能都是最差的之一。


这样的教学水平就意味着大多数人花了十几年,除了高考没有多大意义。现在大学毕业也已经取消了四级的强制要求,对大多数而言,高考结束以后,英语最大的价值或许就是本科论文摘要的英语翻译了,而这不过是淘宝200元人工费而已。


可能有朋友说,不学习英语、没有英语基础,上了大学,很多高新技术科目没法读,也看不懂外国的学术论文、不懂操作流程、也没法跟外国人交流等等。


这其实是一个思维陷阱,是诡辩。


弱化英语的普遍教育,并不代表不进行英语学习;

当前英语的普遍教育,也并没有实现如这些朋友说的英语的高级利用;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


英语是一门很简单的语言,如果有需要,即使等到考上大学之后,花上半年、一年的时间学习也足够了,能够研究高新技术的人,智商和学习能力都是足够的,不可能学不会英语。


更重要的是,人的学习能力是飞速提升的,正如前面所说,虽然看上去学了十几年,但是英语学习花的时间也就1000多小时,更重要的是在18岁以前,很多人还没有完整的学习习惯、身体也没有发育完全,18岁以前1000小时学的东西,到了大学以后可能400小时就足够了,一天哪怕只学5小时,那也不过3个月而已。


比如小镇曾经举例的一位朋友,他高考英语并不好,考上一个普通二本的会计专业,是在大学期间靠自学实现的英语能力飞速提升,最终考上了英语专业最顶尖的北外英语专业。


有需要、有兴趣,完全可以自己去学习,何必拉着没有兴趣也没需要的人一起浪费时间?


今年,国家花了很大力气整顿教育,推出了“双减”政策,校外培训遭受毁灭性打击,教育减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已经是明牌。


过去坚持英语普遍教育的理由,还站得住吗?

比如说国家需要英语人才,但是现在已经足够了;

比如说英语是工具,我们有智能翻译,需求更高的完全可以自学;

比如说英语教育从业人员太多、产业庞大,校外培训不比英语教育规模更大?


支持普遍英语教育的理由已经站不住了,但普遍的英语教育带给国家的损失却越来越大:思想上的冲突、教育的不平等、人力和时间的浪费等等。


没有什么把弱化一个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高考主科,更能迅速实现教育减负的了。


更何况,如华尔街英语这样暴利的机构大量存在,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当然,我们不会过于猛烈,毕竟要考虑教育机制的调整,要考虑从业人员的就业,要平稳的实现转型,但是一定要明白总的方向。


过去我们用了7年实现将英语从“录取参考”升级为高考主科,那我们也可以用7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让英语教育降到应有的地位。


这个时候,必须要发挥高考制度的风向标作用,高考就是普遍英语教育的七寸。


比如,用3到5年时间,将英语从高考主科变成一般科目,高科主科仅保留“语数”两门,这也更大限度的实现了地区、人群的教育平等。让英语从占高考总分20%降到15%。


再用3到5年时间,讲英语从高考一般科目,降到次要科目,高考分数占比从15%降到10%。


再然后,就是从必考转为选考,仅仅作为某些学校、某些专业的考试项目,如果有志于必须拥有足够英语水平的专业或者工作,那就自己去学习,让教育更加精准,而不是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当然,我们仍然会保留研究生以及一些领域的外语要求,但这将从是否有实际价值出发,是真正的有价值、有需要的事。


英语就是一个工具,工具首先应该是有用,如果确实不需要,就没有必要人人持有这个工具。如果学了那么多年,还不如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翻译软件,那学它又有何用呢?


所谓的高新技术、外文文献,恐怕要求的外语水平起码也要超过翻译软件吧。


未来十几年,改革将进入深水区的,过去几十年习惯的并不代表就是不可撼动的真理,一定要好好思考,未来到底是怎么样的?而这也正是我们去思考、分析政策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章推荐


■   “第三次分配”到底怎样分配财富?

■  阿富汗之后,台湾该好好想想出路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