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首发 |《世界历史评论》2020年冬季号:当代史学编撰

世界历史评论 世界历史评论 2021-09-08

目录


特稿/Features



专论/Articles

致敬历史学家




文章摘要合集

拜占庭经济“中产阶级决定论”考辨——关于《罗马—拜占庭经济史》

陈志强

摘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特别强调的“中产阶级决定论”不符合罗马—拜占庭历史发展的实际,该书确定的这一概念与拜占庭史料中的类似提法含义完全不同,也与拜占庭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结论有很大区别,故而该书自说自话定义的拜占庭“中产阶级”并不符合拜占庭历史发展的实际。这一脱离了拜占庭经济史客观发展实际的观点之所以形成,关键在于该书的研究方法不是历史学的,而是经济学的。那种预先设定模型,而后填充史实的方法并不适合拜占庭经济史研究,其关于罗马—拜占庭经济发展的“中产阶级决定论”也不能成立。特别是该书未能认识到古代经济活动与现代经济活动的本质区别,误将工业文明主导的某种经济活动现象与以农为本的经济活动相混淆,因此既不能看到两种经济结构内在的差异性,也不能识别两种经济结构中多种貌似相同要素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拜占庭 经济史 中产阶级 决定论

陈志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发现个体性——约翰·密尔的“精神危机”及其克服

李宏图

摘要:在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思想形成的历程中,他20岁时所发生的“精神危机”是一个具有思想转折性意义的事件,对此,密尔自己也坦然承认,他在晚年写的《自传》中详细叙述了这场“精神危机”的情况。本文借助密尔的文本,注重考察密尔如何在理性的反思中,通过精神上的“弑父”,走出了“精神危机”,并提出了“个体性”思想,这一思想在后来的《论自由》一书中得到了深化和系统性表达。因此,对密尔这场“精神危机”的探讨,不仅将有助于理解他的“个体性”思想的形成,而且也会深化我们对《论自由》这部经典性著作的理解。

关键词:约翰·密尔 “精神危机” 个体性 教育 《论自由》

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世界史与中国史之间:中国东北史的使命、地缘、范式与转向

张建华  杨昕沫

摘要:中国东北史学科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史家治史之使命感延续至今。纵观80余年中国东北史研究历程,经历了边政史、边疆史、地方史、地区史、区域史和新史学等不同的研究形态,在研究方法上也杂糅了历史—文化地理、地缘政治、国际关系、民族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论。自冷战结束后的近30年间,中国东北史学科在研究领域、资料文献、研究方法和关注焦点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关键词:中国东北史 新社会史 新文化史 流域文明 欧亚空间

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昕沫,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论《勒斋诺编年史》的“民族史”特色

朱君杙

摘要:《勒斋诺编年史》是9、10世纪之交加洛林王朝晚期诞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作者勒斋诺有为其本族法兰克人撰史的民族意识,表现为对法兰克人世俗政权和领袖的认同、推崇。但他没有彻底摆脱基督教会“世界主权论”的影响和束缚,也没有彻底摆脱基督教编年史世界普遍主义的影响和束缚。他的这部《勒斋诺编年史》属性复杂,呈现出一种介于“同时代民族史”与“基督教世界史”的过渡、混合形态。

关键词:勒斋诺 加洛林王朝 编年史

朱君杙,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阿瑟·莱斯利·莫尔顿的“人民史观”探析

初庆东

摘要:阿瑟·莱斯利·莫尔顿是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以“人民史观”为指导撰写的《人民的英国史》,是英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人民的英国史》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解释英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坚持人民本位,突出人民大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为发现英国人民的历史提供了范例,开“自下而上的历史学”之先河。莫尔顿作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典范,为克里斯托弗·希尔、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爱德华·汤普森、拉斐尔·萨缪尔等年轻一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成长提供了知识养分,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阿瑟·莱斯利·莫尔顿 人民史观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初庆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编纂问题再考——兼论日本官修战史的编纂

吉辰

摘要:日本军方于1896年起决定编纂官方的甲午战史。由于统合陆海军的计划失败,参谋本部独自编纂《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作为陆军的官修甲午战史。编纂工作以参谋本部编纂部(后为第四部)为主体,亦有部外人员参与,投入力度相当大。1903年起,编纂方针发生了很大改变,主要包括美化日方的开战、避免针对日军行动的军事学术评判以及削减篇幅。对福岛县立图书馆佐藤文库藏《战史》草案的史料学分析能够印证这样的转变。《战史》对以后日本官修战史的编纂影响深远,乃至在战后编纂的《战史丛书》中亦可看出这样的传承。

关键词:《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 草案 日本官修战史 战史编纂

吉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助理教授。


美国史学界关于早期国族身份认同的研究

蔡梦竹

摘要:“我们是谁?”的问题不仅困扰着当下的美国,也是1776年独立后新生的美利坚人亟须面对的难题。美国史学界对早期国族身份认同的问题颇为关注,他们的作品在研究视角、研究路径和方法上也趋于多元,成果显著。研究表明,殖民地时期虽然蕴含着美利坚民族的文化“基因”,却未带来美利坚人身份意识的自觉。从独立到内战爆发,美国国族身份认同尤其受“党派国家主义”和“区域国家主义”的影响,内部呈现明显的张力。近年来,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聚焦于国族构建过程中的内部“他者”,通过关注过程中的暴力性、殖民性和侵略性,试图超越早期美国国族身份构建的“例外论”。他们的研究表明,“包容”和“排斥”两个过程相互交织,共同形塑美国人国族身份认同的边界。

关键词:国族身份认同 美国革命 美国例外论 党派国家主义 区域国家主义

蔡梦竹,复旦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生。


神学内涵的政治祛魅:论近代早期Souveraineté的词义演变

周凝

摘要:法文词汇Souveraineté在字典中有君主、主权、最高权力等多重含义。当描述基督教被合法化后的古罗马时期时,主权多指代衍生出了教皇、皇帝权柄的上帝权力。中世纪之后,随着民族国家意识形成,Souveraineté的真正载体便成为世俗统治者。此时的主权理论并未完全脱离传统的神学框架,反而依托于君权神授说而逐步强化。在近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由于个人意识开始萌芽和人民主权理论兴起,主权祛魅也逐步实现了三重转变:让渡方式的转变(从神人盟约到社会契约)、主权载体的转变(从教皇、国王到人民)和理论目的的转变(从权力强化到权力限制)。对不同历史语境中的Souveraineté进行进一步的语义探析,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各个理论家政治立场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还可从中管窥欧洲思想的演进与历史观念的变迁。

关键词:主权 王权 早期近代 社会契约

周凝,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讲师。


17世纪英国皇家非洲公司的商业活动——以塞康第商栈为例

张歌

摘要:塞康第商栈是英国皇家非洲公司在几内亚湾沿岸最西边的商栈。第一次设置仅仅维持了四年即告失败,1683年根据当时公司在西非当地业务发展的局面,公司决定在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点重新设置商栈。由于此地战略意义重要,西方各国的商业公司在此地竞争激烈。围绕着1683年英国皇家非洲公司塞康第商栈复设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生动地体现出全球贸易体系形成早期,西方国家间的经营策略与彼此的竞争。同时,本地社会与人民对西方商业殖民扩张的种种回应,也对日后殖民体系下的西非当地社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形成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塞康第 英国皇家非洲公司 荷兰 阿多姆

张歌,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规训与控制:17世纪中后期英格兰海员状况与政策探析

徐桑奕

摘要:海员是近代英国崛起的根源性人力基础。借助17世纪后半叶的三次英荷战争,英格兰挫败了荷兰,一跃成为欧洲海上强国。在此期间,为提高海军的战斗力,官方在大力招募海员的同时,亦在海员制度的构建上出台了若干政策,包括1652年的《战争条令》和1661年的《海军纪律法案》等。从内容上看,它们主要包括海员的征募、其义务的制定,以及薪酬福利制度等内容,表明了英格兰在海员管理领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海员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因之有所提高。政策本身及其执行中的若干现象,体现了政府对海员严密的人身与思想控制。尽管这一时期的英国海员制度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若干缺失和纰漏,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较为领先的。同时,政策中体现的一些思想和原则,对当时以及后世英国海军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海员 英荷战争 社会状况 条令与制度 工资与福利

徐桑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名”亡“实”存——基督教信仰与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树木崇拜的融合

孙中华

摘要:在异教信仰中,树木是重要的偶像。作为一神信仰的宗教,基督教严禁包括树木在内的偶像崇拜。但事实上树木在《圣经》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起着“偶像”的作用。树木不但是宗教修辞的介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而且是集会地或王室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所,与基督徒的生活息息相关。基督教会正是借助这种相似性,对自身进行调适,对树木崇拜进行改造,使两者融合起来,促进了基督教在英格兰的传播。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树木崇拜与圣徒崇拜的融合;树木崇拜与基督教堂的融合;树木崇拜与十字架崇拜的融合。

关键词:基督教 异教 树木崇拜 文化融合

孙中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改变这个世界”:“自由社会主义者”博比奥政治思想片论

朱兵

摘要:居于当代西方政治话语谱系之自由左派的诺尔贝托 · 博比奥,可谓20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思想界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博比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将欧陆和英伦政治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创造性地综合起来,将哲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与社会学中的诸多品质有机打造为一体,并秉承源自先辈马基雅维利的意大利政治现实主义传统,回应20世纪诸多时刻性政治事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兼具规范性与实证性的思想体系,并以一种介入性知识分子的立场针砭时弊,甚至亲身参政议政,是沉思性与行动性思想家之合体的典范。在政治思想领域,博比奥终其一生都在用思想和行动捍卫民主的“游戏规则”,陈述民主的最低限度定义,为左右夹击中的自由民主申辩;同时他主张优化现代民主的品质,扩大民主惠及的畛域,实现民主“未完成的承诺”,对西方民主理论及实践贡献巨大,可与熊彼特、达尔和萨托利等民主理论大师并驾齐驱。博比奥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在于,他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大看似冲突与对立的思潮以一种非凡的方式进行糅合,因此被视为继戈贝蒂、罗塞利等之后意大利“自由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关键词:诺尔贝托 · 博比奥 意大利 政治现实主义 自由民主 自由社会主义

朱兵,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欲订购《世界历史评论》,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编辑:严频

《世界历史评论》2020年秋季号目录

《世界历史评论》2020年夏季号目录

《世界历史评论》2020年春季号目录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