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论| 刘淼:认知语言学概念研究范式下的俄罗斯人世界观初探:一项基于《俄语意象词典》的实证考察

刘淼 世界历史评论 2022-09-01

刘淼,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预聘副教授

认知语言学概念研究范式下的俄罗斯人世界观

初探:一项基于《俄语意象词典》的实证考察


摘要:民族世界观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体现在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细微处入手,以民族语言中的概念词为切入点,依托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成果《俄语意象词典》,通过六个相互联系的、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性的概念词,从语言认知的视角对俄罗斯人世界观进行阐释和解读。研究表明,俄罗斯人对未知的、神秘的力量有着一种朴素的崇拜心理和服从意识。在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中,更注重客观存在的自然力量,对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不足。在人类社群关系和人的抽象意识世界中,更加关注现实和规则对人的制约作用,对人的存在价值有着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概念研究范式 俄罗斯人世界观 《俄语意象词典》 实证考察

       


01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对一个民族世界观的考察,不仅可以在传统的历史和哲学的视阈下进行,还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通过对该民族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负载民族文化意义的“概念”进行研究,从认知的视角解读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对周边世界的根本态度和看法。

     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语言是人类认知与思维的特殊符号。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指称和表意功能的概念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概念”被理解为“人类意识的组成部分,思维活动的共性单元和知识结构中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同时也是“关于最高精神价值观的群体认知单元,它以语言为载体,并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性”。对语言中的“概念”进行研究,将有益于揭示一个民族在相关概念领域的认知,从而窥见其中蕴含的民族思维意识与世界观。


02


2011年, 俄 罗 斯 科 学 院 出 版 了 由 著 名 语 言 学 家 什 维 多 娃(Н. Ю. Шведова)组织编写、俄罗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俄语意象词典》(«Русский иде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该部词典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研究范式为理论基础,以语言中的固定表达和经典文学作品为语料,对俄语中80个与俄罗斯人物质和精神生活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认知阐释,构建了一个能够反映俄罗斯民族如何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多重概念体系,从中折射出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俄罗斯民族世界观。


什维多娃认为,“概念”存在于语言的层面,它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也只有用语言才能准确描写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具有社会性,它植根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生产生活实践,以语言符号单位或语篇的形式保存了该民族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同时还接纳和吸收了该民族对世界的主观评价。这种评价有些是偶然形成的,也有些是被专门记录下来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概念“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认识方式,更是塑造和构筑该民族心灵世界的基本文化形式和精神手段”,它将认知与人周围的世界紧密融合在一起,通过群体认知来体现一个民族的独特世界观。


03


《俄语意象词典》中每一个概念的构建均以大量的真实语料为基础,语料选取的时间范围涵盖古今。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俄语中的成语、俗语、谚语、熟语、格言警句等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很强认知意义和民族性的固定表达手段;二是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与该概念相关的精彩语句。词典编者在这些语言素材的基础上,通过认知语义整合,提炼出了80个意义完整、相互独立并有机联系着的“概念”。


《俄语意象词典》用这80个概念描绘出了人类生存空间中的六个“世界”,它们分别是:(1)高于人而存在的、不可被理解的神秘世界,或在遥远的古代就已被预先设定好的世界;(2)包容万物存在、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世界,它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并可以决定人在地球上的存在;(3)人周围的真实世界,一个能够被人认识并积极开发的世界;(4)人自己的世界—人本身;(5)人在与他人的强制性互动中创造的世界,人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环境;(6)由人创造的、表现人思想和精神活动的抽象世界。上述六个“世界”是按照人对身边世界的认知结果进行划分的。从完全无法理解的神秘世界,到人所创造的抽象精神世界,《俄语意象词典》用俄罗斯民族最经典、最凝练的语言阐释了其对世界的认知,对研究俄罗斯民族世界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于篇幅所限,本文将从《俄语意象词典》划分出的六个“世界”中各选取一个“概念”作为描写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两个维度对所选取的“概念”进行解读。一是运用定性的方法,梳理和提炼俄语成语、俗语、谚语、熟语、格言警句等固定表达中体现出的“概念”认知内涵;二是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依托《俄语意象词典》中每个“概念”义项下的经典文学作品例句,为每个“概念”建立一个小型语料库,通过对语料库中所选概念词与搭配词之间的互信息值进行考察,从词汇搭配与共现的角度对概念词的认知内涵进行阐释,并将其结果与第一个维度相互验证与补充。具体的描写框架如下:


1. 命运(судьба)

概念词“命运”选自《俄语意象词典》划分出的第一个“世界”—高于人而存在的、不可被理解的神秘世界,或在遥远的古代就已被预先设定好的世界。对概念词“命运”的认知考察,使得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对未知神秘力量或神力的认识及该民族对自身存在合理性的思考。


1.1 概念词“命运”的核心民族文化内涵

俄罗斯人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被指定的,是由未知的、超出人的力量预先设定好的。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且不应该抱怨命运的不公。人在命运的面前是完全被动的,无论是好的命运还是不好的命运,都有可能突然降临到某个人的身上。面对悲剧般的命运,人们常常会诘问自己所遭遇的苦难,但这种质疑会更多地指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不是与命运进行抗争。


与此相关的俄语中的固定表达(成语、俗语、谚语、熟语、格言警句等)主要包括:“苦难的命运也是命运”(Даль词典);“我们的命运是神的意志”(Даль词典);“人是命运的玩偶”(格言警句);“人要接受自己的命运”(Даль词典);“在所有方面都应安于自己并不理想的命运”(陀思妥耶夫斯基);“残酷的命运给每个人规定了不同的路”(普希金);“命运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临”(Даль词典);“厄运会找到有罪的人”(Даль词典);“人无法猜到自己的命运”(莱蒙托夫);“该来的总会来”(谚语)。


1.2 从语料库视角对概念词“命运”核心民族文化内涵的补充阐释

我们用概念词“命运”词条下的所有经典文学例句建成了一个小型语料库,其中包括400句,共计13658个字符。我们使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以“命运”为节点词,跨距设为5,对其与搭配词之间的互信息值进行了计算。通常认为,语料库中节点词与搭配词之间的互信息值能够反映两者之间的相互吸引关系,互信息值越大,证明节点词与搭配词之间的搭配强度越高。高频搭配词能够很好地再现节点词的使用语境,是我们考察节点词语义内涵的重要参考。我们对高频搭配词进行了统计,发现高频搭配词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和代词三个词类当中。为了更清晰地再现概念词的语义聚合模块,我们对这三个词类进行了单独统计,列举出了每个词类中排在前五位的高频搭配词,具体如表1。


基于表1的数据,结合具体的例句阅读可知,当俄罗斯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命运”时,他们更经常将“命运”与人、生活、上帝、道路和朋友联系在一起;人需要去了解自己的命运,命运可能发生变化,人应该按照命运为其规划的轨迹生活;在不同的人称视角下,更常见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思考;人不要抗拒命运,而是应该主动接受,并按照命运的安排继续过完自己的人生。


通过对语料库中作品出处的统计,我们发现,排在前三位的作家是:普希金(25句)、陀思妥耶夫斯基(18句)和莱蒙托夫(12句)。我们在这里简要摘引一下这些作家关于“命运”的经典语句:


一切都已经有了结果:我会遵从您的意志,我向我的命运投降。(普希金)


“或者干脆放弃生命!—他突然大哭起来,—乖乖接受命运的安排,一劳永逸,扼杀自己的一切,放弃任何行动、生活和爱的权利!”(陀思妥耶夫斯基)


有什么可去抱怨?为什么要责备自己的命运?它已经善待了你,是你自己制造了痛苦。(莱蒙托夫)


2. 秋天(осень)

概念词“秋天”选自《俄语意象词典》划分出的第二个“世界”—包容万物存在、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世界,它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并可以决定人在地球上的存在。我们选择概念词“秋天”的原因在于俄罗斯所在纬度较高,那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对俄罗斯人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中国这个纬度相对较低、自古以来农耕非常发达的国家相比,俄罗斯的秋天有着较为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2.1 概念词“秋天”的核心民族文化内涵

俄罗斯人认为,秋天虽然是美的,是金色的,但秋天更是充满雾气的、阴雨的、潮湿的和泥泞的。人们在秋天经常会感到单调、清冷、凄凉、阴沉而忧郁,秋天还可以用来象征人的暮年。秋天虽然是丰收的季节,但也会让农民非常忙碌,给他们带来很多农活。通常早秋是美丽的,而深秋或晚秋则是寒冷而多雨的,天色会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更早地变暗,气候会因秋天的到来而日渐寒冷,人的心情也会由于秋天的到来而变得忧愁。


与此相关的俄语固定表达主要包括:“秋天是亲妈,能让孩子吃饱,春天是继母,只让孩子饿着”(Даль词典);“秋天过于慷慨,春天就会挨饿”(Даль词典);“落叶总不是好事情”(谚语);“秋天到了,寒冷随之而来”(谚语);“我们鲜活的梦想接连腐朽,像秋天腐烂的树叶”(普希金);“生命的秋,就像一年的秋,我们要祝福而不悲伤”(梁赞诺夫)。


2.2 从语料库视角对概念词“秋天”核心民族文化内涵的补充阐释

我们用“秋天”词条下的所有经典文学例句建成了一个小型语料库,其中包括375句,共计9 034个字符,我们使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以“秋天”为节点词,跨距设为5,对其与搭配词之间的互信息值进行了计算。得到结果后,我们发现,高频搭配词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个词类当中,为了更清晰地再现概念词的语义聚合模块,我们对这三个词类进行了单独统计,列举出了每个类别中互信息值最高的五个词,具体如表2。


基于表2的数据,结合具体的例句阅读可知,当俄罗斯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秋天”时,他们更经常将“秋天”与日子、叶子、田野、夏天和雨联系在一起,其中往往用夏天来突出秋天的寒冷和萧飒,而雨则表示俄罗斯的秋天非常多雨;在与“秋天”相关的动词中,主要与其搭配的是表示秋天到来和变化的动词,强调季节的更迭和天气的变化;秋天首先是寒冷的,其次才是金色和美丽的。由此可见,与“秋天”搭配的高频词与上文的定性分析是相契合的,不同之处在上文对秋天的积极评价较少,而高频搭配词显示,作家们笔下的俄罗斯秋天色彩绚烂,非常美丽。


通过对语料库中作品出处的统计,我们发现,排在前三位的作家是:普希金(18句)、布宁(11句)和阿克萨科夫(9句)。我们在这里简要摘引一下这些作家关于“秋天”的经典语句:


我爱大自然华丽的枯萎,森林披上了深红和金色的外衣,树影下有风声和清新的气息,天空笼罩在波浪般的烟雾之中,那难得一见的阳光,初霜,还有正在步步逼近的冬天。(普希金)


多么阴暗潮湿的秋天啊!乌云低垂在田野和泥泞的村庄上,在雾雨蒙蒙的田野中,一支白嘴鸦孤零零地站着,风轻轻吹动着田间的杂草。(布宁)


这主要发生在那些年:当多雨、漫长的秋天让地球喝饱了水,冬季的严寒又接踵而至时,冬天的雪会异常厚重,而所有这一切都将预示着一个多雨的、温和的春天。(阿克萨科夫)


3. 天 / 天空(небо)

概 念 词“ 天/天 空 ” 选 自《 俄 语 意 念 词 典 》 划 分 出 的 第 三 个“ 世界”—人周围的真实世界,一个能够被人认识并积极开发的世界。如果说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天/天空”是自然、神权、皇权的统一体,那么在俄罗斯人的认知中,“天/天空”则更多地是一种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和组成部分,《俄语意念词典》对其自然属性和外观特征阐释较多,对其所具备的引申义—神意、至高无上的权力则涉及较少。


3.1 概念词“天 / 天空”的核心民族文化内涵

俄罗斯人认为,“天/天空”是一种自然的空间,它是一个从人无法触碰的高处向下笼罩地面的广阔无垠的“宇宙”,是世界上的“第五个大洋”。天空代表了万物极限的广度和深度。天空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黎明、朝霞、日落、星辰、彩虹、云朵;天空的样子可以是晴朗的、明媚的、阴沉的、多云的;天空的颜色可以是蓝色的、红色的、灰色的、阴暗的、黑色的。同时,“天/天空”(常用复数)也可以指天堂、灵魂的归处和神的统治,但这种意义下的固化表达在俄语中并不十分丰富,数量也不多。


与此相关的俄语固定表达主要包括:“比天还高的,只能是天”(格言);“朝阳美于晚霞”(Даль词典);“我们的天空比他乡更明亮、更深邃”(谚语);“我们会看见布满钻石的天空(预见到幸福快乐的生活)”(契诃夫);“在七重天上(非常高兴、非常幸福)”(谚语);“手中的山雀比天上的仙鹤来得实在”(谚语);“老天是这样的决定的(神的意志)”(熟语);“天上有神,地下有沙皇”(Даль词典);“处在天地之间(不安定,居无定所)”(梁赞诺夫);“头上的云和脚下的雾(看不到未来,情况很糟)”(Даль词典)。


3.2 从语料库视角对概念词“天 / 天空”核心民族文化内涵的补充阐释

我们用“天/天空”词条下的所有经典文学例句建成了一个小型语料库,其中包括407句,共计11 952个字符,我们使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以“天/天空”为节点词,跨距设为5,对其与搭配词之间的互信息值进行了计算。得到结果后,我们发现,高频搭配词主要集中在名词和形容词两个词类当中,为了更清晰地再现概念词的语义聚合模块,我们对这两个词类进行了单独统计,列举出了每个类别中互信息值最高的十个词,具体如表3。


基于表3的数据,结合具体的例句阅读可知,当俄罗斯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天/天空”时,他们更经常将它与相关的其他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对它进行了大量性状类的描述。例如,对“天/天空”的描写总是伴随着云朵、乌云、黎明、大地、白日、太阳、星辰、夜晚、日落这些在天空中出现的自然现象。天空本身也是多种多样:蓝色的、蔚蓝的、黑色的、洁净的、灰色的、寂静的、黑暗的、明亮的和粉色的。由上述高频搭配词可知,概念词“天/天空”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更经常地以真实世界的自然物形象出现,它是多变的、美丽的,是人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较少作为神权、皇权的象征出现。


通过对语料库中作品出处的统计,我们发现,排在前三位的作家是:普希金(55句)、布宁(34句)和奥库扎瓦(14句)。我们在这里简要摘引一下这些作家关于“天/天空”的经典语句:


深邃的夜空渐渐稀薄,白昼已来到幽暗的山谷,黎明近了。远处的小路上,一个刚被释放的囚犯正在前行……(普希金)


雪还如冬日般晶莹,但云朵后的天空已经变得春日般蔚蓝而明亮。(布宁)


经过高处,人会希望变得简单。天空和大地就是他的老师。(奥库扎瓦)


4. 我(я)

概念词“我”选自《俄语意象词典》划分出的第四个“世界”—人自己的世界:人本身。对概念词“我”进行剖析与阐释,能够让我们深层透视俄罗斯人对自我存在的审视与思考。


4.1 概念词“我”的核心民族文化内涵

俄罗斯人认为,世界上有“我”,世界上也有其他人。“我”始终与他人共存,每一个“我”都会经历成长、成熟、老去和死亡。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孤独的,没人能够完全理解“我”。“我”的一生都在不断寻找自我、改变自我、再寻找自我、再改变自我的循环中度过。“我”到底是谁,是需要用一生来回答的问题。“我”需要不断审视自己,批判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由于“我”是一个代词,在俄语的成语、俗语、熟语、谚语、格言警句中,直接与“我”相关的数量很少,且《俄语意象词典》中出现的类似表达基本上都不具备民族文化的区分意义。因此,在概念词“我”的论述中,我们将聚焦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对“我”的阐释与解读,通过俄罗斯作家的视角与思考,去透视俄罗斯民族对“我”的认知。通过阅读词条例句,我们可以将俄罗斯作家对“我”的思考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生活在与他人共同构建的世界中,与整个世界和神力相比,“我”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例如,


犹如水滴落入大海,整个苍穹都在你面前。但我所看到的宇宙是什么?而我在你面前又算什么?你容纳了成百上千的世界,而我,如果竟敢与你相比,那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在你的面前,我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是!(杰尔查文)


(2)“我”通过对过去的质疑和批判来完成自我否定和自我救赎。例如,


我消磨我的生命,我的丧失理智的、寂寥的生命;今天—清醒而又庄重,而明天—我又哭又唱。可如果死已一步步迫近?可如果在身后站着那个人,用辽阔无边的手遮闭了天空的反光?当那反光投射向眼睛,我眯着眼睛,陷入恐惧,我将撤退到黑夜的领域,从那儿没有退路……(勃洛克)


(3)“我”始终在多个身份中寻找着真正的自我,我不知道,究竟哪一个才是“我”?例如,


审判正在进行中。整个法庭和法官都注视着我。请相信,不是我打碎的橱窗,而是那无耻的第二个 “我” ……我不会再去打碎橱窗,请大家记下我的承诺。我会把自己的两半缝合,治愈我那已经病了的一分为二的灵魂。我要把第二个 “我” 彻底消灭!埋葬它!清除它!我再也不会隐瞒任何事,第二个 “我” 已经不再是 “我”。不,这不是第二个 “我”(维索茨基)。


当你正在寻找 “自我”,寻找那个已经日渐消沉的 “自我”,寻找那个你并不熟知的神的世界,你是否问过自己那个古老而又永恒的问题:你是谁?(纳博科夫)


4.2 从语料库视角对概念词“我”核心民族文化内涵的补充阐释

我们用“我”词条下的所有经典文学例句建成了一个小型语料库,其中包括412句,共计10 146个字符,我们使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以“我”为节点词,跨距设为5,对其与搭配词之间的互信息值进行了计算。得到结果后,我们发现,高频搭配词主要集中在名词和动词两个词类当中,为了更清晰地再现概念词的语义聚合模块,我们对这两个词类进行了单独统计,列举出了每个词类中互信息值最高的十个词,具体如表4。



基于表4的数据,结合具体的例句阅读可知,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对“我”的思考是与存在、能力、死亡、爱、活着等行为密切相关的,这些行为代表了人类与世界最本质的互动方式,揭示了俄罗斯人对“我”的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思考。同时,概念词“我”经常与人、世界、生活、心灵、话语、上帝等名词一起出现,这也表明俄罗斯人对“我”的身份认知是与他者和神力密切相关的,他们在不断寻求自身心灵的归宿。


5. 自由(свобода)

概念词“自由”选自《俄语意象词典》划分出的第五个“世界”—人在与他人的强制性互动中创造的世界,人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环境。自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一个民族对自由的认识和追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该民族的历史前进方向和重大事件。


5.1 概念词“自由”的核心民族文化内涵

俄罗斯人认为,自由是人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东西,自由是需要去期盼和等待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在于心灵和精神上的自由。拥有自由就意味着有空间、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需要服从于他人的意志,不是他人的奴隶,也不受他人的制约。但完全的、彻底的、无界限的自由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只要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能去要求一份脱离社会的、纯粹的自由。失去自由让人痛苦和恐惧,但恣意挥霍自由同样是不正确的。世界上无论有多少种自由,人总是不自由的。虽然属于个人的真正自由是一种幻象,它是被想象出的、虚假的存在,但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的自由和独立是真实的,是要通过斗争和牺牲去争取的。


由此可见,在俄罗斯人的认知中,“自由”更多地表现为克制的、相对的和有界限的自由。与此相关的俄语固定表达主要包括:“并没有真正的自由,每个人都处于辖制之下”(Даль词典);“自由的只有风和天上的飞鸟”(俗语);“只有懂得界限所在的人才是自由的”(格言);“恣意享受自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过度挥霍自由)”;“不被嗜好所左右,不过于挑剔任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格言);“从自由到专横只有一步之遥”(格言)。


5.2 从语料库视角对概念词“自由”核心民族文化内涵的补充阐释

我们用“自由”词条下的所有经典文学例句建成了一个小型语料库,其中包括395句,共计11 952个字符,我们使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以“自由”为节点词,跨距设为5,对其与搭配词之间的互信息值进行了计算。得到结果后,我们发现,高频搭配词主要集中在动词和名词两个词类当中,为了更清晰地再现概念词的语义聚合模块,我们对这两个词类进行了单独统计,列举出了每个词类中互信息值最高的十个词,具体如表5。


基于表5的数据,结合具体的例句阅读可知,当俄罗斯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自由”时,他们更经常将它与内心世界(精神、心灵、内心)联系在一起,同时非常关注民族的自由和独立。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自由与枷锁(规则与法律)也是息息相关的,没有绝对的、百分百的自由。自由是人所盼望的、热爱的,但同时也需要人去主动了解它的真谛。自由与人生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通过对语料库中作品出处的统计,我们发现,排在前三位的作家是:普希金(47句)、列·托尔斯泰(30句)和陀思妥耶夫斯基(22句)。我们在这里简要摘引一下这些作家关于“自由”的经典语句:


你就是帝王,你要独自生活下去,走自己的路,自由的心灵会引导你前进,让你心爱的思想的果实结得更完满,不要去乞求奖赏,为你高贵的功勋。(普希金)


好的食物、干净的环境、行动的自由—当皮埃尔被剥夺了这一切需求时,他认为拥有它们才是完满的幸福,而活动的选择,也就是生活,反而让他觉得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以至于他忘记了,过于舒适的生活会抹杀掉这种需求被满足的幸福感;而对活动的选择的广泛自由,教育、财富和在上流社会的地位使他生活中所享有的那种自由,使得他对活动的选择难以想象地艰难,甚至会消灭需求本身和从事活动的可能性。(列·托尔斯泰)


噢,要是没有我们呀,他们是永远,永远也喂不饱他们自己的!只要他们仍旧是自由人,那任何科学也给不了他们食物,结果必定是他们把自己的自由拱手交给我们,并对我们说:“还是奴役我们好,只要你们能让我们吃饱。”他们自己也终于懂得了:自由和饱餐人间的食物,对于任何人都是二者不可得兼的,因为他们永远,永远也学不会彼此公平分配!他们也将深信,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自由人,因为他们生性软弱、行为放荡、为人渺小,而且叛逆成性。(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臧仲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年。


6. 沉默(молчание)

概念词“沉默”选自《俄语意象词典》划分出的第六个“世界”—由人创造的、表现人思想和精神活动的抽象世界。沉默是人对周围世界的一种反应类型,虽然表现为“不说话,不回答”,但它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结果。在社会交际的语境下,较之语言和动作,沉默往往具备与之相同的效能,甚至会比它们更为复杂、更难以理解。


6.1 概念词“沉默”的核心民族文化内涵

俄罗斯人认为,“沉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能被理解的、毫无理由的、毫无意义的沉默,这种沉默往往是可怕的、怪异的、不合时宜的、令人苦恼的,这种沉默还有可能是高傲的和嘲讽的,会给别人带来一种委屈、不安或者恐惧的感觉,是一种“恶意的沉默”。另一种沉默是符合时宜的、恰当的沉默,可能是出于对长辈的尊重,可能是因为要保守秘密,也可能是对某一事件更为明智的反应,是一种“智慧的沉默”。第一种沉默是应该被批评的,是需要去改变的,否则这种沉默将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第二种沉默是值得鼓励的,它可以避免很多冲突,是一种与周围世界更合理、更高级的互动方式。


与此相关的俄语固定表达主要包括:“沉默有时是危险的”(熟语);“如果无话可说,保持沉默也并不可耻”(俗语);“如果说话是一件坏事,那沉默就是另一件”(Даль词典);“与其说谎,还不如沉默”(俗语);“与其针锋相对,不如保持沉默”(俗语);“说出来固然好,沉默更好”(Даль词典);“应该在合适的时候说话,在不合适的时候保持沉默”(谚语);“本来要说的,但狼就在不远处(应小心谨慎,防人偷听)”(Даль词典);“在傻瓜抱怨的时候,聪明人总是保持沉默”(谚语);“沉默比回击更有用”(Даль词典);“说话是银,沉默是金”(谚语);“善意的沉默好于恶意的讽刺”(谚语);“沉默是对谎言的惩罚”(俗语)。


6.2 从语料库视角对概念词“沉默”核心民族文化内涵的补充阐释

我们用“沉默”词条下的所有经典文学例句建成了一个小型语料库,其中包括340句,共计7 109个字符,我们使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以“沉默”为节点词,跨距设为5,对其与搭配词之间的互信息值进行了计算。得到结果后,我们发现,高频搭配词主要集中在动词和名词两个词类当中,为了更清晰地再现概念词的语义聚合模块,我们对这两个词类进行了单独统计,列举出了每个词类中互信息值最高的十个词,具体如表6。


基于表6的数据,结合具体的例句阅读可知,当俄罗斯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沉默”时,他们经常将它与其反义词“说话”、“回答”一起置于上下文中,这种搭配也经常出现在具有对比意义的俗语谚语中,用于比较两种反应方式的优缺点。同时,作家们也经常通过动词勾勒出“沉默”发生的伴随动作:默默地坐着,默默地看着,沉默的行为有时很难“理解”。在高频搭配名词中,作家们也通过人的肢体语言和眼神来描写沉默,同时沉默总是与人的抽象思维活动(心灵、灵魂)等相关,夜晚是作家描写沉默时最常用的时间背景。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俄罗斯人对“沉默”的认知与中国人差异不大,但他们在推崇“智慧的沉默”的同时,非常排斥与抵制“恶意的沉默”。


通过对语料库中作品出处的统计,我们发现,排在前三位的作家是:普希金(72句)、列·托尔斯泰(17句)和莱蒙托夫(11句)。我们在这里简要摘引一下这些作家关于“沉默”的经典语句:


您的真诚温暖着我的心,它唤起我早已沉默的情感,让它重新在我心中激荡;但我不想来把您称赞,为了您的真诚,我愿同样对您披肝沥胆、赤诚相见。(普希金)


人们总是在学习如何表达,但其实主要的学问在于如何沉默,何时沉默。(列·托尔斯泰)


公主似乎是那些喜欢新鲜事物的女人之一。如果她和你在一起两分钟就会感到厌倦,那就证明你已经彻底失败了:应该用你的沉默引起她的好奇,但你讲的故事永远不要让这份好奇得到完全满足。(莱蒙托夫)


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概念研究范式为理据,以《俄语意象词典》为依托,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历史上形成的真实语料,对俄罗斯民族的世界观进行了实证考察。


研究表明,俄罗斯人对未知的神秘力量有着朴素的崇拜,他们认为命运天定,任何企图改变命运,与命运抗争到底的想法都是十分可笑的。在命运面前,除了无条件地服从,人能做的极为有限。这种对未知力量的崇拜也同样影响着俄罗斯民族其他认知概念的形成。“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除去其自然属性外,它还可以成为人类开发自然、改造周围世界的象征。然而,在俄罗斯人的认知中,秋天更多地以自然季节的形式存在,俄罗斯人更强调它的天气和气候特点,较少涉及它的象征意义。


概念词“天/天空”也是如此。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天/天空”是自然,神权和皇权的象征,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识。而俄罗斯人对“天/天空”的认知主要聚焦其自然属性,在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对天空的性状描写,对其引申义鲜有提及。概念词“我”位于未知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的中间,代表了一个民族对自身存在形式和存在必要性的认识。受到概念词“命运”的语义内涵影响,俄罗斯人认为“我”在自然和神力面前是渺小的,不值一提的。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人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在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作家都围绕主人公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救赎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概念词“自由”和“沉默”,代表了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具备了更强的主观能动性。但即便如此,俄罗斯人对“自由”的认识仍然是保守的、克制的。他们认为完全的自由是可怕的,自由必须要被关进规矩的牢笼,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自由。在六个概念词中,与中国人的认知最接近的应该是最后一个:“沉默”。“沉默”是人类与周围世界互动的一种方式,“沉默”可以分为“恶意的沉默”和“智慧的沉默”,前者是不合时宜的、危险的、应该被纠正的;后者则是明智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社交体验,如“沉默是金”。


综上所述,如果将本文中的六个概念词置于客观事实与主观能动的互动框架内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人已经形成的文化意识更为注重自然力量等客观事实,对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凸显不足。俄罗斯人对人的存在价值有着深刻的思考,但这种思考有时容易陷入思考—论证—思考的循环,而并不直接指向对周围世界的改造与重塑。


|本文刊于《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冬季号,作者刘淼,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预聘副教授。

|平台限制,注释从略。如需查阅或引用,请参考原文。

编辑:李腊

往期文章:

专论|安洙英:朝鲜后期西方世界地图的传入与影响

专论| 陈奉林: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兴起与学科体系创立

专论| 王忠孝:从殖民地、大道、游记、里程碑和地图看罗马世界观与罗马帝国主义

专论 | 白春晓:古希腊文明视域下的“世界中心”:一项观念史考察

专论 | 周利群:佛教文献中记载的古代印度大地区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