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3年秋季号:在中文语境中理解世界
目录
文章摘要合集
特稿|Features
从话语理解法国革命的观念起源
——基思 · 迈克尔 · 贝克的政治文化研究述评
黄艳红
摘 要:基思 · 迈克尔 · 贝克曾是法国革命“政治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在论文集《法国发明革命》中以司法、理性和意志三个“话语束”为核心,再现了旧制度最后数十年政治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贝克认为,旧制度政治话语场中的各种竞争和联动,不仅使得法国大革命在观念上成为可能,而且在革命即将到来之前创造出新的政治语汇,以赋予这场革命全新的含义。贝克的分析侧重“中层文本”,注意从文本修辞剖析作者的思想倾向,但他的研究并非脱离历史实际的“语言游戏”,而是基于不断变化的政治语境。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方面,基思 · 贝克将剑桥学派的话语分析路径引入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史研究,并与以科泽勒克为代表的概念史存在交叠,三方研究都有对话和互鉴的可能。
关键词:基思 · 迈克尔 · 贝克 政治文化 旧制度与大革命 话语 概念
无尽的思念 永恒的教益
——吴师于廑先生诞辰 110 周年感怀
陈 勇
纪念吴师诞辰110周年,绵绵思绪顿时涌上心头。其实,吴师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的史学思想、对世界历史的通观考察和论述,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每当进入先生书房,眼观排排书架和本本藏书,目睹书桌上的笔筒、放大镜和厚厚的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愚生耳边仿佛又响起那熟悉的略带苏北腔调的声音,似乎先生随时会从隔壁卧室进来,问学生最近看了什么书,有什么自己的想法,一切都是那般栩栩如生。1993年4月9日,吴师在连续紧张工作之时,再度突发脑溢血辞世,于今已整整30年。然而,弟子们所受教益,或者说先生留下的史学遗产,非常值得继续延说。
专论|Articles
在中文语境中理解罗马帝国
宋立宏
摘 要:理解罗马帝国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以罗马城和意大利为中心,从中心看向边缘;二是立足于行省,从帝国的边缘往中心看。在汉语学界的罗马帝国研究中,后一种方式的研究仍寥寥无几,但它所蕴含的地理观念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中文学界关于罗马帝国的一些受重视的洞鉴是建立在前一种理解罗马帝国的方式上,并且是基于文献主义的方法,对考古遗存独立价值的认识相对不足。相形之下,西方对罗马帝国考古遗存的重视始于15世纪,在英国又与其海外殖民和国族构建的历程息息相关。到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提出罗马化理论,至今仍是理解罗马帝国的基本范式,但罗马化理论很难捕捉到在罗马帝国边疆行省小人物留下的物质文化上常常可见的以他者的眼光形塑自我所留下的痕迹,这类基于公民权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的生成是罗马帝国一份独到而长久的遗产。
关键词:中心—边缘 罗马化 罗马帝国 自我解释学 中文语境
加洛林时代的镜鉴书与基督教王侯饮食生活规范的确立
朱君杙
摘 要:加洛林时代镜鉴文献中存在不可暴食、提倡禁食、不可醉饮、宴会节制的劝诫之言。而镜鉴家们着力于饮食劝诫的缘由在于其涉及基督教节制的美德、涉及个人健康的问题以及受修道院禁欲文化的影响。饮食劝诫之言多见于俗人镜鉴书,而王者镜鉴书较少提及这一主题。加洛林时代镜鉴书中的饮食劝诫之言并非完善的饮食生活的规范指南,在社会现实中也很难真正落实。
关键词:加洛林时代 镜鉴书 饮食 劝诫
佩里叩关前荷兰与德川幕府关系之演变
张兰星
摘 要:19世纪50年代佩里叩关是日本历史上的大事,标志着日本被迫打开国门。佩里叩关的主角毕竟是美日双方,而一直与日本保持商贸关系的荷兰为何没有率先行动?其实在此之前,荷兰也力求突破对日关系的局限,荷兰商馆首先成为幕府获得海外情报的机关,然后荷兰国王规劝幕府高层考虑主动开国,并提醒对方,美国将采取对日行动,并与美方展开博弈,荷方甚至提出“签约为上”的建议。衰退、保守、腐朽的德川幕府最终决定遵守祖制,坚持锁国,荷兰也基于内外限制,无力以武力叩关,双方最终只得继续维系“老朋友”的关系。换言之,历史没有选择,亦不会由荷兰去打开东方岛国日本的大门。
关键词:荷兰 日本 叩关 锁国 开国
科伦坡计划中武吉丁宜医学院项目与澳印(尼)关系的困境
吴耀庭
摘 要:1955年,为推动国内医学教育的发展,从而应对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难题,印度尼西亚决定在西苏门答腊省设立武吉丁宜医学院。经过澳大利亚与印尼的商议,决定以科伦坡计划为援助框架,建设武吉丁宜医学院。1956年起,澳大利亚外交部派出桑兰德等人对医学院进行考察。经过近一年的谈判,澳大利亚外交部敲定墨尔本大学为对接院校,以全英语教育、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体系为基准,试图将武吉丁宜医学院建设成印尼优质的医学院。随着外岛叛乱的发生,澳印(尼)在设备中转、英语教学等方面的矛盾,让医学院项目陷入停滞状态。1958年7月,印尼政府宣布拆分医学院。9月,该项目走向失败。武吉丁宜医学院的失败,不仅与外岛叛乱有着直接联系,更与澳印(尼)关系中存在的困境密切相关。在医学院项目中,澳大利亚与印尼的关系存在着困境,包括他者认知上的碰撞、自我定位上产生的矛盾、实力与目标的差距,这些都是医学院项目走向失败的原因。在澳大利亚与印尼双边关系史中,合作与矛盾并存。通过这一个案的研究,能够透视双方关系史的发展,达到“知晓过去,借鉴当下”的目的。
关键词:科伦坡计划 武吉丁宜医学院 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 墨尔本大学
双重“他者”下的德裔女性
——1848 年革命流亡女性的美国社会参与
王思婕
摘 要: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德意志人大规模移民美国的浪潮中,一批因1848年革命失败而被迫流亡的革命女性,深刻参与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的社会公共事业。当时作为少数族裔,德裔女性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美国社会本土主义意识形态的压迫,也鲜少被盎格鲁—撒克逊白人女性主导的美国妇女权利运动所关注。同时,她们为家庭之外“社会化”角色所做的努力,在族裔共同体内部也难逃德裔男性的审视。然而,族裔与性别的限制并不能阻碍“四八年”女性在废奴运动、妇女选举权运动和幼童教育中延续1848年革命的精神,她们凭借德意志革命中积累的公开演讲、报纸编辑和语言鼓动方面的经验,加上“四八年人”在美国的政治难民网络和号召力,在美国迅速延续了她们在德意志扮演的社会改革者角色,积极动员德裔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双重身份困境中争取自由与解放。
关键词:德裔美国女性 1848年革命 废奴运动 妇女选举权运动
委任统治时期法国对叙利亚库尔德人政策演变及其影响
王艺儒 肖文超
摘 要:委任统治初期,为了维护叙利亚国内政治稳定及牵制土耳其,法国当局对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人实施“有限支持”政策。不仅大量接收土耳其库尔德难民扶持叙利亚境内库尔德民族主义的发展,而且大力推进库尔德农业定居化工程,但并不支持库尔德部落领导人提出的大范围地方自治诉求。进入 20世纪30年代之后,为了抑制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发展,法国当局针对库尔德局势又实施了“分而治之”的政策。一方面对受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暗中支持的反法组织莫罗德进行坚决镇压,另一方面鼓励叙利亚库尔德文化复兴运动,甚至暗中扶持库尔德人与基督徒势力联合发起的贾兹拉自治运动。法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政策的演变与战后中东地缘政治环境的剧变、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高涨、泛伊斯兰主义的话语宣传以及叙利亚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的转型等存在密切联系。法国对叙利亚库尔德人政策的变化不仅深刻影响了叙利亚库尔德民族主义的发展,而且对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的长期稳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委任统治 法国 叙利亚 库尔德问题 跨界民族
20世纪初“中国驻屯军”在华情报活动述论
——以驻屯军的三类报告为线索
刘豫杰
摘 要:日本陆军在庚子事变后新设的“中国驻屯军”,是其在华情报布局的重要一角。通过和袁世凯等官员建立密切联系,并在日俄战前和战中展开合作,驻屯军得以在对俄谍战的隐秘战线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驻屯军在北洋新军事业中的突出作用,也给日本陆军创造出更好地探察新军的空间。随着中日两国在日俄战后逐渐交恶,驻屯军与袁世凯的交际显著减少,加之袁世凯有意向英、美靠拢,这种外交关系的转换投射到辛亥革命中,便部分造成了英日两国的不同应对。驻屯军与喀喇沁王的频繁往来,以及由此建立的复杂人脉,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第一次满蒙独立运动的边界。可以认为,驻屯军在 1903到1906年间的情报活动,多能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诸多变动中找到对应。
关键词:日本陆军 “中国驻屯军” 情报活动 日俄战争 北洋新军
哲学的限度:19世纪早期英国法律改革政治中的边沁
李 诚
摘 要:19世纪早期,英国哲学家边沁致力于将启蒙时期的法律哲学转化为现实,获得了有限的成功。1788年起,在辉格党精英的帮助下,边沁建立起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试图推进“圆形监狱”、法典化等计划。计划推行过程中,边沁与辉格党律师罗米利产生了分歧,开始转向政治激进主义。19世纪20年代,边沁在法律改革政治中的激进主义名声进一步得到提升,吸引了爱尔兰天主教领袖奥康奈尔的注意。边沁与奥康奈尔一度分工合作推行激进的法律改革,然而在党派政治的影响下,法律改革阵营出现了内部分化,这种情况加剧了边沁的政治焦虑,促使他发明更多的大众政治策略以迫使精英人物阐明立场。边沁推行法律改革的历史折射出19世纪早期英国改革观念的碎片化特征。
关键词:边沁 法律改革 激进主义 社会网络 大众政治
生命的变奏:法国史家保罗 · 韦纳史学生成的多重语境
张 翔
摘 要:保罗 · 韦纳是20世纪法国杰出的古典史学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史学理论家。从学术经历、性格气质、政治立场、古典史研究、思想渊源等多重维度综合考察韦纳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的生成语境,有助于全面而立体地理解其人其思。韦纳的人生观是反讽式的,其政治立场经历了从右翼到左翼的转变,直到后来成为一名民主党人,他在宗教观方面是一名怀疑主义与斯多葛主义者。韦纳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学术)经历是其独特历史性的反映,无形之中构成了韦纳历史书写与反思的现实经验与出发点。韦纳的研究涉及了古典史学的诸多面向,他的古典史学研究始终植根于史学理论的沃土之中,而他的历史书写实践也为其史学理论的思考提供了可感的经验与养分。六十余年的研究生涯使韦纳逐渐从一个老派而传统的古典人文主义者蜕变成一个年鉴学派第三代新史学范式下的古典史学研究者。
关键词:保罗 · 韦纳的史学 多重语境 古典人文主义 第三代年鉴学派
评论|Reviews
意识前沿:海登 · 怀特口述史(二)
[美]海登 · 怀特 [美]卡梅伦 · 范德斯科夫
陈 新 译
范德斯科夫:今天是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我们在这里做海登 · 怀特口述历史的第二次采访。今天我们首先要谈的是: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教授所承担的不同职能—我们打算从教学方面入手。我想请你谈谈,你在生活与工作中体现的导师精神,服务学生和教学的动力。当你去读研究生,然后当你接受你的第一份工作时,你是否预先已有个理想,就是—去当一名教师或学者?
铜山西崩 洛钟东响
——《牛津历史著作史》读后
张广智
2011年,世界风云骤变,大事连连,这是世界政治年鉴编者之要务,且不赘言。在这里,我要说是年与我专业相关之一项要事:加拿大史学史家丹尼尔 · 沃尔夫(Daniel Woolf,1958— )主编的单卷本《全球史学史》、五卷本《牛津历史著作史》相继出版,在我看来乃2011年世界史学史之伟业,在世界史学编年史上也留下了璀璨的华章。
新世纪伊始,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全球史学也应运迅猛发展,随之也迅速传入中国,较早见到的相关中文译本,是由伊格尔斯、王晴佳和穆赫吉合著的《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恰逢上述沃尔夫主编的两部史学史问世之时。这引起了中国学者陈恒的高度关注,随即谋划迻译,他先领衔主译了沃尔夫的《全球史学史》(陈恒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与此同时,又主编并与多位译者共同翻译了五卷本《牛津历史著作史》于2022年岁末一起推出。记得沃氏的《全球史学史》译就后,应陈恒之约,我以《建造巴别通天塔的伟业—序丹尼尔 · 沃尔夫〈全球史学史〉》为题撰文。现今五卷沉甸甸的中译本《牛津历史著作史》,在我看来更是“建造巴别通天塔的伟业”,一项世界史学史编纂的伟业,其成就非凡,影响深远。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史学
——读《牛津历史著作史》
李 勇
丹尼尔 · 沃尔夫主编两卷本《全球历史著作百科全书》,1998年出版;总编五卷本《牛津历史著作史》,2011—2012年出版;独著《全球史学史》,2011年出版。这在西方学者中实属凤毛麟角。其中《牛津历史著作史》,在陈恒教授主持下译成汉文本,2017年至2021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分十册出版,这对学习和研究外国史学的中国学者而言,善莫大焉!以下就其对中国史学的处理谈一些阅读后的体会。
编辑:周淼淼
往期回顾:
《世界历史评论》入选为CSSCI(2023—2024)扩展版来源期刊
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3年夏季号:殖民政策、现代性与历史意识
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3年春季号:城市、环境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