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3年春季号:城市、环境与贸易




目录


文章摘要合集

专论/Articles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其兴起背景

朱明


摘要:15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新型的城市样式,从中世纪的有机生长过渡到人为规划,注重对称、规则的结构布局和开辟新城空间,并且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意大利许多城市都有此“理想城市”转向,并且大多成为新兴城市国家的首府,这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新一波城市化浪潮的兴起,亦发展出一种新的城市结构和城市设计思想。这种转型体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变迁,它不仅受到规划思想革新的推动,也是这时期意大利特定政治环境的产物。君主的集权和相互之间的竞争促成了以城市作为权力表征,也使意大利从封建领地和自治城市的时代向近代国家的时代转变。这批城市为欧洲城市此后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奠定了现代城市结构的基础。


关键词:文艺复兴 理想城市 意大利 城市规划








英国查理一世时期的“船税”征收与海军建设

陈剑


摘要:随着英国在近代早期的海外扩张与海权意识的提升,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成为英国政府的重要目标。“船税”是英王查理一世为建设海军而开征的一种税,其征收反映了英国海军建设的财政困境。由于传统的财政制度难以为海军建设提供所需资金,查理一世将战时征船权力变为征款权力,以图破解海军建设的财政难题。然而,“船税”的征收引起了不满与抵制,反对者基于一套不同于政府的海军建设路线,试图说服查理一世停征“船税”,支持由他们倡导的海军建设方案。对“船税”的不满最终使其遭到废止。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船税”问题折射出内战前英国海军建设的财政与政治困局,反映出重构国家与社会关系,以深化英国海权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国 查理一世 “船税” 海军建设 海权







约束“流浪者”: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德国吉普赛人政策

王琼颖


摘要:德意志地区对吉普赛人的歧视自近代以来便已存在,但直到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后,官方才陆续出台针对吉普赛人(及“以吉普赛方式流浪”的德意志人)的约束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一政策变得更为严苛且系统。本文将主要讨论吉普赛人政策如何在德意志帝国至魏玛共和国期间从限制人口流动向加强身份控制(“标签化”)转变,及其实践在公共领域所激发的反响 ;并尝试从政策变化和舆论反响两方面出发,建立起流动人口治理与第三帝国针对吉普赛人的种族迫害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吉普赛人 “打击吉普赛人混乱” 约束措施 德意志帝国 魏玛共和国







论18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的家族世系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张峰峰


摘要:18世纪时,哈萨克大玉兹在哈萨克汗国处于特殊地位,这体现在其统治者世系方面,也体现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国内学界对于哈萨克大玉兹历史的认知,仍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其首领人物间的关系及其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参阅国内外文献和研究成果可知,阿比里斯并非阿布勒比斯,其父为卓勒巴尔斯,大玉兹统治者家族世系来源更为多元复杂,部分统治者或源自布哈拉汗国。大玉兹在18世纪经历了变迁、瓦解和重组的过程,既受到准噶尔部的影响,又受到和卓势力的牵制,这也导致该部地位的衰落。对大玉兹历史的深入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澄清相关史实、整理相关争议,对该帐人物和历史过程形成更为透彻的认知。


关键词:哈萨克 大玉兹 阿比里斯 卓勒巴尔斯 历史变迁







英美自由主义与财产权观念的发展变迁

孙群郎


摘要:从17世纪后期到20世纪后期的300年历史时期内,各种型号的“自由主义”思想贯穿其间,比如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国家主权与私人财产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这些“自由主义”的核心问题。古典自由主义认为,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主权不应该干预私人财产和经济活动 ;新自由主义则认为,私人财产是相对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社会义务,国家有权对私人财产和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规范 ;新古典自由主义又重提古典自由主义的财产权观念,虽然不再宣扬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认为私人财产是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国家不应该对其进行过多干预,只有那些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政策才是可行的。


关键词:古典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 新古典自由主义 财产权 国家干预







殖民的前奏:“在华势力范围”概念与日本帝国主义

林晓萍


摘要:“在华势力范围”概念出现伊始,便存有争议性。“在华势力范围”概念在国际法上暧昧不明的“合法性”地位以及具体概念含义的多变性,为中国政府主张撤废“在华势力范围”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带来了困境。同时,当国际上倾向于讨论撤废“在华势力范围”概念时,“在华势力范围”的多变性与可伸缩性,则被日本政府利用于“缩小”“在华势力范围”内涵,以试图达到维持其在华最大特权的目的。


关键词:在华势力范围 日本帝国主义 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







论天主教徒在二战期间美国援苏决定中的态度变化

陈冬梅


摘要:为取得对抗轴心国的胜利,维护自身利益与安全,美国政府决定援助苏联。然而该决定引发了美国国内民众,尤其是天主教徒的反对。为此,美国政府努力修复苏联的宗教形象,游说天主教徒领袖宣扬纳粹是更大威胁,又派遣迈伦·泰勒前往罗马,请求教廷重新解释禁止与共产主义合作的《神圣救主》通谕。最终,美国天主教徒加入罗斯福的外交共识,援苏政策顺利进行。


关键词:援助苏联 美国天主教 美梵关系 “泰勒使命”







美国联邦政府援建公路项目探源——以20世纪前期联邦公路立法为中心

宋晨


摘要:19世纪后期,美国自行车骑手发起的“公路改善运动”,使各州政府意识到地方恶劣的道路状况,在全美公路改善联盟的积极游说下,1916年和1921年国会先后通过了两部公路援助立法,标志着联邦政府援助公路建设的开始,各州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公路部门,负责地方的公路建设。与此同时,美国掀起了第一波兴建公路的热潮,实现了最初“让农民摆脱泥浆”的目标。罗斯福新政时期,公路建设作为重要的就业措施得以推行,城市公路首次获得联邦资助,联邦政府对公路建设的干预进一步加大。这一时期联邦公路项目确立了州与联邦的伙伴关系以及有限的公路系统的两大原则,对后来联邦公路项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进步主义改革 联邦援助 公路立法 乡村公路 联邦公路局







去自治领化析论——以加拿大国庆节更名议案为中心的研究(1946-1982)

朱联璧


摘要:1979年,吉姆·戴维森提出以“去自治领化”来描述英帝国的自治领逐渐脱离帝国影响进而形成新的民族认同的过程。本文认为,若要理解去自治领化的意义,关键在于区分这一过程和去殖民化之间的不同,包括受众、出现的时间和界定者这三个方面。加拿大议员意图将国庆节的名称从“自治领日”更改为“加拿大日”所引发的长达36年的讨论,体现了加拿大国内外不同阶层和群体对自治领的认识的变化,是理解去自治领化的极好案例,也展现出去自治领化的真正推动力来自民族国家政府和政治精英。引入“去自治领化”这个概念,有助于建立一组概念工具,将英帝国的瓦解划分成三个层次展开讨论,从而以更具全球性和整体性的视角来认识这个过程。


关键词:去自治领化  自治领日  加拿大日  加拿大认同


评论/Reviews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历史真实

倪凯


摘要:历史哲学由思辨进入分析与叙事阶段,主要关注历史知识的性质。后现代主义历史理论家主张历史真相存在于主体间,历史学家无法直接认识到历史本身,历史学家认识到的是历史的表象与形式。这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容易导致怀疑主义。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的不确定性,否定理性的主导作用,削弱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作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历史本体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马克思将历史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强调个人活动对历史的推动作用。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在认识论上突破了主客体对立的限制,主张人认识到的事物不是表象而是事物本身,人不仅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而且能够改造现实世界。


关键词:客观实在性 感性活动 感性世界 感性确定性





冷战中的书籍文化传播——美国宪法在20世纪60年代海峡两岸的译介与批判

胡晓进


摘要:在 20世纪60年代冷战的高峰时期,美国新闻总署曾利用设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美国新闻处,翻译出版了大量美国宪法类译著,在两地广为流传,并以此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与此同时,中国台湾地区也出版了好几部美国宪法类译著,并在王云五的影响之下,编撰出版了本土学者的相关著作,推动了美国宪法书籍在中国台湾地区的传播。而中国大陆地区,则在冷战反美反帝的大背景之下,从美国宪法的帝国主义倾向、美国制宪时的阶级斗争和美国宪法的反民主性质入手,予以猛烈批判。美国宪法在20世纪60年代海峡两岸的译介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境遇,在随后的流转中,更是深受时代环境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冷战 今日世界社 美国宪法 美国新闻处 王云五







怀特教授伦敦史研究的学术轨迹——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访谈实录

陆伟芳 颜彦


摘要:杰里·怀特教授回顾了他从事伦敦史研究的学术道路,从最初作为伦敦自治市的住房部工作人员关注市政住房、初涉伦敦住房史的学术写作,后研究整个20世纪伦敦史。在退休后,转为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全职教授,专心从事伦敦史的写作。先后著有《19世纪的伦敦》《18世纪的伦敦》等著作,运用以专题为篇章的叙述模式,全方位地展示了伦敦近现代发展的历程。另外,还有几部专题性著作,如《齐柏林飞船之夜》、关于债务人监狱的《悲惨的大厦》,也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怀特教授是一位非学院式学者,在英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史家拉斐尔·塞缪尔的指导下走上学术道路。本文是第一作者于2016年8月30日在伦敦大学杰里·怀特教授办公室进行学术访谈的实录。


关键词:杰里·怀特教授 伦敦史 伦敦 住房







整个地球都将成为美国城市的生态腹地:评《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

付成双


《无墙之城》把城市环境史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启发我们跨过美国城市、跨过美国乡村,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认真的思考,寻求遏制人类欲望的安全阀。虽然面对美国城市的三个生态悖论,作者除了淡淡的忧伤外,没有为急切想知道结果的读者提出一个肯定和乐观的答案。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没有人确切地知道那将会是怎样的光景,但是,历史并未过去,在明日的海洋与天空中重新呼吸的城市必须直面它所创造的生态悖论。”但无论怎么说,明日的太阳依然会升起,只要人类共同努力,希望总还是有的,正如《飘》里面那句话:“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


编辑:周淼淼


往期回顾:

光启论坛 | 岳秀坤:琐记与杂忆

光启论坛 | 俞金尧:当代中国史学的启蒙先生

光启讲坛 | 刘石:向何先生的人格、思想和学识致敬

光启讲坛 | 张国刚:我所认识的何兆武先生

光启讲坛 | 侯旭东:追忆何兆武先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3年春季号:城市、环境与贸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