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只笔筒,竟然拍出半个亿!!



本号是一个综合性的公众号,内容涉及科技、教育、卫生、健康、收藏、文学、历史等,每个方面的内容会不定时更新,欢迎关注..


一只笔筒,竟然拍出半个亿!!



2012年春拍,中国嘉德“翦淞阁文房宝玩” 全场35件拍品悉数易手,总成交额达到12671万元。其中“明周制鱼龙海兽紫檀笔筒”拍前估价高达1200万~1800万元,最终以5520万元成交,刷新了木质笔筒的拍卖成交纪录。
明 周制鱼龙海兽紫檀笔筒展开拓印图


缘何一只小小的笔筒能拍出如此的天价?那还要从“翦淞阁”说起。翦淞阁主人是台湾收藏家黄玄龙,1964年生于台湾,藏品类型包括古代匾额、明代家具、文房用品,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文房用品,20多年来仅用于古代文人文房用品收藏一项就耗费上亿元。在黄玄龙的众多藏品中,明代的《浮雕鱼龙海兽紫檀笔筒》是精品中的逸品。



黄玄龙:从怀揣一万美金,悄悄来大陆展开淘宝之旅,到如今动则千万以上的拍卖规模,日益火爆的民间收藏市场让他的藏品屡屡拍出天价,但收藏早已不仅仅是黄玄龙的兴趣爱好,或是资产升值的手段,更是一种在红尘网锢里让自己适心快意去实践明代文人生活的方式。
黄玄龙

黄玄龙,文房收藏界执牛耳的古董名家,特别钟爱明代文人的文房珍玩。1988年前往上海,从此游走在两岸之间,不仅收藏、经营古玩,还为历代文房珍玩的资料整理花费大量精力。女主人徐盼苹来自台湾的古玩世家,其父徐政夫曾是台湾地区最大的文物商店寒舍的总经理,也是现任观想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盼苹毕业于伦敦大学亚洲艺术研究所,学的是中国艺术史。两人婚后共同创立了“翦淞阁”,以质量精良的文房雅玩收藏著称,并出版了文房专书《金石癖:文房搨本集》等,推介文人文化不遗余力。

是文物就要传承有序!下面来简要梳理一下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明周制鱼龙海兽紫檀笔筒的来世今生:  1、制作于正德-嘉靖期间(1506-1566)这件明周制鱼龙海兽紫檀笔筒原是清宫旧藏,也就是说原来是皇家藏品。  何为周制呢?此笔筒的口沿有一圈‘百宝嵌’的镶嵌装饰,系以螺贝、宝石等为材料,并且错银丝为缠枝蔓,镶嵌出缠枝莲花与宝相花等纹饰,相传此法为活跃于扬州的工艺家周翥所创,周翥吴县(今苏州)人,活跃于明代嘉靖中期,周翥的百宝嵌广受欢迎,其物以人名,‘周制’或‘周嵌’于是逐渐成为周翥作品与百宝嵌的代名词。其声誉之高、珍贵价昂,在晚明时已犹如今日的名牌精品,蔚为风尚。
  2、文物收藏大家王世襄老先生在1950年时经历前后三次才购得于北京荣宝斋。

文物泰斗王世襄老先生

  3、1966-1976年经历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查抄  4、1983年故宫博物院邀请王世襄老先生去五所库房鉴定竹雕并为其定级。刚走进门,王老就看到一个屉板上放着他阔别已久的《浮雕鱼龙海兽紫檀笔筒》,内贴纸条书一“毛”字,惊喜之下马上打报告给国家文物局。后经多方查证,这只笔筒确实是抄自王世襄先生家的东西,几个月后,终于从文物局再一次回到王世襄家中。
  5、因一块吴昌硕题字、清代刻竹名家金西崖先生(金西崖先生乃王世襄老先生四舅父)亲刻的“锲不舍斋”匾额而与王老结成忘年交的黄玄龙,到王世襄家中拜访,一眼相中了这只明代笔筒。

翦淞阁主人 黄玄龙

  他拒绝在任何媒体上露正脸,据说是为了防止今后在“收东西”时被人认出而遭遇“狮口价”。  6、2003年,嘉德举办“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黄玄龙以209万元的高价拍下了这只笔筒,终于得偿夙愿。  7、2012年5月12日中国嘉德拍卖“翦淞阁文房宝玩”专场,“明周制鱼龙海兽紫檀笔筒” 最终以5520万元成交,刷新了木质笔筒的拍卖成交的世界纪录。

明周制鱼龙海兽紫檀笔筒历经500余年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站在历史的高度和角度上看,一年不过才十万块!
竹是中国有着特殊文化意蕴的植物,与“梅、兰、菊”一起被称为“四君子”,和“松、梅”一起则被称为“岁寒三友”,其象征的高雅品格和坚贞精神,历来为国人所尊崇。


竹雕也称竹刻,是以竹为材质雕刻而成的工艺品,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写道:“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明代中叶以后,在竹雕文化极其发达的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金陵(今南京市)和嘉定(今属上海)两个竹雕艺术中心,清代乾嘉文人金元钰所著《竹人录》记载:“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嘉定朱松邻。”


中国文人士大夫大多钟爱竹子,北宋苏东坡诗云:“无肉让人瘦,无竹让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文房之中,用竹子加工成的臂搁、镇纸、墨床、水盂、砚屏、笔觇、笔山等比比皆是,文人尤其崇尚使用竹雕笔筒。


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屠隆就对竹木笔筒情有独钟,在《文房器具笺》之笔筒条中写道:“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

清代扬州竹雕大家潘西凤也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曰:“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由此可见竹雕笔筒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明代朱彝尊对笔筒赞誉有加,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尤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笔筒的前身为唐代的笔船、笔床、笔格,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中国古陶瓷图典》中称“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

因小巧精致、使用方便,很快便风靡一时,至明末清初时盛行,成为文人墨客书房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长盛不衰。


笔筒材质多样,有瓷、木、竹、漆、铜、水晶、端石、玉、象牙、料器、紫砂、翡翠和镏金等,以竹木笔筒居多。对其古制,明代文震亨在编撰的艺术鉴赏典籍《长物志》中称之“古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

另载:“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

笔筒传世很多,其身上精美的绘画图案,精湛的雕刻艺术,美不胜收,令人赏心悦目。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后台,我们会立即处理,谢谢!


精彩回顾:

含一颗,2秒“爆珠”,5秒解决口臭!胃病、幽门螺杆菌都没了

有关科学、教育、健康、卫生、收藏等精品文章汇总

六要素辨古玉真伪

具备这七个要点知识,你的瓷器鉴定水平就算入门了

一口气读懂中国瓷器,太全了!

揭秘:一个古玩商自曝黑幕!造假水平有多高?

这些壶令人大开眼界

图文解析:揭开瓷器底胎鉴定的密码(建议多看)

青铜器造假村:1/3农户从事文物仿制,年销售过亿

“灵气”:文物真假的根本区别

真假“青花瓷”鉴定:这个诀窍,值得一看

古玉之美 ,妙在有沁

一个茶盏卖7800万,埋没800年的茶盏文化?

鉴别古玉“生、熟”:看这篇就够了!

破解宋瓷密码:读懂宋瓷“款识”

老汉到农民家瞟见“烟灰缸”,用4块钱顺走,最终拍出180万天价

成化瓷器大汇聚,很好的古瓷资料

大妈卖了一辈子烧饼:竟不知屁股下的旧凳子能顶100万个烧饼

无语!中国假画基地调查报告,彻底震惊!

马未都细说古玩行规矩(配视频)

从故宫馆藏看清乾隆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青花篇

康熙青花瓷非同凡响:连民窑都毫不逊色!

您手中的明瓷是清仿的吗?清仿明瓷器特征大全,一看便知

230张高清大图,一览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的中国家具!

明宣德瓷鉴定要诀:学不了藏着慢慢看

古玉“橘皮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