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考察团眼中的大上海:世界眼光与民生情怀

吴明亮 江瑜 紫金山观察 2020-02-03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


4月10日,南京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考察学习。当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会见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一行。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4月10日,南京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考察学习。作为身边的世界级城市、长三角唯一的超大城市,尽管上海的体量、能级都远非南京可比,但在很多方面,上海的工作都是值得南京学习的标杆。


01

上海西岸:迈向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


代表团一行考察了徐汇滨江风光带。 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在上海考察,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上海不仅是上海人的上海,更是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

集中了全国近30%的口岸进出口量,包揽了全国85%的直接融资……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集聚了大量的高等级功能性平台,对外界的辐射作用、赋能作用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中央赋予上海“五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无一不是超越了上海自身的发展,期待上海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承担起更为重大的使命和责任。

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塑造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也不断强化着上海干部的世界眼光。

“上海西岸”,是世博会之后徐汇滨江地区的全新称谓。与一江之隔的繁华外滩相比,这里曾是聚集了“铁煤砂油”的工业厂区,曾经诞生了工业领域的多个“中国第一”“远东最大”。2008年起,以世博配套开发为契机,徐汇加快推动滨江地区转型发展,开启了全新“西岸”的打造之路。


徐汇滨江风光带展厅模型。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徐汇滨江岸线长11.4公里,占地9.4平方公里, 是上海中心城区尤其是沿江地带极少可供大规模、成片规划开发的地区之一。在上海这样一个高度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中心,又是一个非常稀缺的区域搞规划建设,是对眼光、想象力和执行力的巨大考验。这里到底要建成什么样子?徐汇区委书记鲍炳章说,那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想象一下30年后,上海这座全球卓越城市的中心城区,应该长什么样子。“我们的规划必须面向30年后,瞄准世界水平。”

上海西岸鲜明提出,要打造“迈向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谋得定才能走得稳。确立了这样的目标,上海西岸的规划建设中,便充分体现出了相当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西岸规划采取反复研究、一次规划、分步建设的策略,建设过程中细节可能会有调整,但大的规划不再改变。“带地下工程、带地上方案、带绿色建筑标准”的土地出让方式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四统一”开发模式,确保各地块在空间与功能上的完美衔接和建设品质上的高度统一。招商引资过程中,尽可能满足企业需求,但不能破坏既定规划格局。

“规划设计一定要好、配套设施一定要好、建筑形态一定要好,只要这些都真正做好了,不怕没有项目来。”鲍炳章说。


考察中,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有感而发:“长江是南京最为宝贵的生态资源和发展空间,滨江岸线的建设一定要坚持世界眼光、保持战略定力。一时看不清楚、想不明白的,该留白的要留白,要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留下空间。不能只看中眼前利益,简单开发、低端利用,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


02

田林十二村:貌不惊人而智慧化程度令人惊叹的老旧小区


代表团一行考察了田林十二村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徐汇区的田林十二村是一个建于1985年的老公房小区,有居民楼41幢,住户超过6000多人。2014年以前,这里道路破损严重、夜间灯光昏暗、入室盗窃频发、邻里矛盾突出,居民怨声载道,被列为区级治安挂牌小区。

2014年开始,市区两级投入近2000万元对小区进行了改造提升。为了让改造资金发挥最大效应,社区改造重点针对群众生活的堵点、痛点花大功夫,而把简单改善形象的工作放在其次。走进小区,外立面看不出新模样,电线没有下地,只是用粗的软管进行了约束和整理。但细看之下,小区的智慧化程度却令人惊叹——进门刷脸、扔垃圾刷卡、窨井盖缺损自动报警、消防栓缺水自动报警、家中漏气自动报警、重点老人两天不出门就有志愿者上门探望,甚至连垃圾箱里都有微型探头检测垃圾分类是否得当。

安全是田林十二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社区为所有居民办理了实名制门禁卡,将85个居民楼大门全部升级为智能防盗门,非机动车库加装门禁系统,既能刷卡,也能刷脸。小区增设50多个摄像头,全面盯住易遭破坏的配电箱、门禁等重点部位。2016年底,小区入室盗窃和盗电瓶就实现了零发案,涉黑、群租、诈骗等现象也逐渐销声匿迹。小区居民中老人占三分之一,社区专门为80岁以上的老人家中加装了烟雾报警器、漏电报警器,只要老人有特殊需要,随时可与社区取得联系。


田林十二村设置的智能垃圾箱房。 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小区垃圾分类点的设置,更是把“群众至上”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约2多高的垃圾房,一刷卡,箱门自动打开,记录下投放者信息,用于积分奖励;为了不让居民在投放时淋雨,专门设计了遮雨棚;考虑到很多人扔完垃圾上班,专门设置了洗手处。起初,垃圾只分为干湿两类,后来发现有居民特地把纸箱等可回收垃圾放在外面留给保洁人员,社区专门加了两间“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房。加盖后有居民提意见,增加的垃圾房影响出行的视线,于是社区设置了一面凸面镜;这时又有居民提意见,说窗外正对着一面镜子,社区就把镜子降低到合适的高度。

田林十二村不重外表重内涵的改造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来,南京的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推进有力,群众获得感大大增强。但对照上海,在小区功能提升方面还有不小差距。


考察结束后,张敬华要求有关方面认真学习田林十二村的好做法,把有限的改造资金更多用在提升群众安全感、舒适度的地方,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带给群众的获得感,让群众生活更安全、更便利、更加舒心。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工作千头万绪,城市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但规律千万条,幸福第一条。只有让生活在这里的千千万万普罗大众都感受到幸福、满意,城市的增长、发展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增长、真正高质量的发展。



往期精彩回顾

南京发力南北两端背后的战略考量

书记市长挂帅,“招商突破年”南京放大招

宁眼观杭城:张敬华率南京党政代表团在杭州学了什么?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吴明亮 江瑜

编辑:紫金山观察编辑 杨凡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