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12月14日,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我市优化生态环境管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果。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以保障“重大项目及早开工达效”及“优化监管执法服务”为重点,出台了一揽子惠企纾困务实举措,全面推进美丽南京建设,努力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截至13日,全市PM2.5浓度均值为27.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82.4%。前11个月,10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Ⅲ类比例为100%,42个国省考断面累计均值水质优Ⅲ比例为100%,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南京探索非现场执法,有案必查、无事不扰全市113处空气站点、42处水质站点、11处水源地保护区、3976家排污单位、233个加油站、111家机动车检测机构、3.6万辆重型柴油车全部纳入在线监测。已经启用的南京市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与精准执法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实现污染源“一网打尽”。图片来源:南京生态环境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朱永俊介绍了我市探索非现场执法的探索。生态环境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精细监管,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对违法企业“有案必查”,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做到对环境违法行为精准执法。靠什么实现“非现场执法”?01构建数据体系污染源全部纳入监测,平台做到“数据一网整合”,对前端数据有效归集、自动分析研判,24小时推送提醒、预警、违法线索信息。同时利用GIS地图技术,将气象信息和监测数据相结合,初步实现“一张图”污染溯源分析和执法指挥调度。02健全制度体系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南京市非现场执法管理暂行办法》,今年修订了《南京市污染源自动监测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非现场执法的合法性。此外,还制定了《南京市非现场监管与精准执法工作实施方案》,以及排污许可、建设项目、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若干个子方案,将“非现场”贯穿环境监管执法的各领域、全流程。探索“非现场执法”过程中,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亮点做法也有很多:✦按照法律法规,工业企业3小时污染物排放数据超标可以进行处罚,平台启用后,可在1小时、2小时数据异常时会两次提醒企业及时处理,变过去违法后处罚为违法行为发生前就提醒。“今年以来,我们向企业、柴油车主推送的提醒、预警信息已超过34万条,帮助企业最大限度避免违法处罚,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朱永俊介绍。✦过去,一家企业环境执法人员一年可能要跑几趟甚至十几趟,有日常的执法检查,还有对违法行为的多次取证,现在通过平台数据进行非现场执法取证,即使是违法行为也只需前往现场一次进行核实、查漏补缺。今年以来,全市现场执法数量同比去年下降39.8%,明显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的打扰。✦此外,为优化环保税申报方式,平台为税务部门建立了模型数据库,打通了污染源自动监测平台和税收征管系统平台,通过实时在线获取相关纳税人的排污信息,企业申报由以往的“逐项填报”变为“一键确认”,大大便捷了企业申报。✦平台还实现了和公安部门的联动,今年3月,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与公安部门通过“企业在线监测数据造假侦查系统”的预警信息开展综合研判,先后破获了4家污水处理厂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案,以及某机动车检测机构内置作弊器修改检测数据案等一批案件。目前相关案件已立案调查和移送,涉案企业和人员已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优化环评保障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我们以流程精简、管理精细、服务精准为原则,建立“一对一”的精准对接服务专员制度,健全服务重大项目长效保障机制,对全区28项市重大项目,制定环评审批服务信息卡,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模式服务60余家次,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雨花台生态环境局局长许颐欣介绍。环评审批是项目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不断推进环评审批服务优化和审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朱静波介绍,我市优化环评审批主要有三个亮点做法:01成立市生态环境局重大项目服务专班由局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生态红线、总量指标、环评审批、施工建设、环境信访等5个专项服务保障组,通过建立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多方联动的专班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攻坚合力,切实保障招引项目尽早落地、落地项目尽早开工、在建项目尽早建成。02实施重大项目环评审批“管家式”服务对所有省、市重大项目从环评编制、环评公示、技术评估、环评审批等过程提供“一对一”全程指导,并逐一建立“服务信息卡”。今年以来,先后走访11个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相关重点企业,召开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座谈会60余场,开展项目环保专题服务200余次,累计推动服务项目400余个,指导解决环保政策咨询、环评报告编制、污染物总量核算等各类问题600余个。03开展了四项改革一是开展南京市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按照“一园一策”原则,结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在江北新区南京生物医药谷等26个产业园区,选取环境影响可控、符合产业园区发展特色的行业项目开展试点,对19大类32小类建设项目实施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审批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例如,江北新区南京生物医药谷产业园主导产业为医药研发和制造,将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医药研发三个大类的项目全部纳入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二是开展南京市环境影响评价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改革。推动全市18个园区管委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区域评估报告,实施入园建设项目环评编制简化改革,可直接引用园区区域评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园区环境承载力及影响可接受性等成果,帮助企业项目环评手续“减时间、减环节、减成本”。截止目前,全市480余个项目引用区域评估成果,累计帮助企业节省环评编制时间2000余天,节省环评编制费用500余万元。三是开展南京市环境影响评价“打捆审批”改革试点。创新探索使用“打捆”模式进行环评审批,对同一类别的建设项目合并编制一本环评报告,提出统一的水、气、固废、噪声污染防治等要求,同时取得一个环评批复,进一步减少环评办理时间,提升环评审批效能,让企业既“减负”又提速。例如,金陵石化“近零”排放等省、市重大项目相继通过“打捆审批”的方式取得环评批复。四是开展南京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件事”审批改革。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推动包含核与辐射建设内容的一般建设项目环评“一件事”审批改革,试行核与辐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告书和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告书审批四个事项合理归集,统一受理、联合办理、一次办结。试行建设项目环评与所涉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联合技术审查“一件事”改革,从制度层面不断优化环评审批。明年打算以更务实举措绿色护航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石勇介绍,去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更高起点培育绿色增长动能,不断扩大绿色经济发展新优势,特色做法主要有:完善金融扶持,降低治污成本建立生态环境部门领导挂钩帮扶产业园区制度,通过定期走访调研、跟踪督促和“提醒式”帮扶执法,切实推进产业园区大气治理专项整治提升工作落细落实。通过送法进企业、推动“绿岛”项目建设、推广“环保贷”“环保担”等措施,优化企业指导帮扶,降低中小微企业治污成本。今年以来,全市共计送法进企业400余次,开展法律体检活动发放法律体检表990余份。实施差异管理,提升治污效能市区联动纾困解难,开展专项帮扶提升行动,对不少于100家重点企业进行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通过绩效分级落实差别化管理政策。提供管家式服务,帮扶176家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开展辐射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树立绿色导向,助力绿色发展2023年度,南京市19家企业获评江苏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较去年增加10家。举办首届“绿融金陵”政企银对接会和“协同共治”行业协会座谈会,进一步深化交流、达成共识。首届“绿融金陵”政企银对接会现场。图片来源:南京生态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发布会上,石勇介绍了明年生态环境部门污染防治和绿色护航相关工作打算。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PM2.5与臭氧协同防控、VOCs与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系统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强化污染风险管控,推进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扎实抓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南京。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塑造生态经济优势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原则和准入要求,深入推进分区管控,强化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推进水泥、焦化等行业实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加强对重点单位碳排放的监测、核算、报告及核查,加快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和风险防控力度,全面守牢生态安全底线编制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做好“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和生态空间保护区域专项排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危废、危化品、工业固废全生命周期监管,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下大气力解决群众身边“急难盼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法治与能力建设,全面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地方立法立标工作,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初步建立全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形成长江油污染预警监测能力。加强全市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扩大“绿融金陵”品牌效应,鼓励推广EOD项目,协调推动项目落实落地。(紫金山观察:南京日报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时政公号)往期精彩回顾在缅怀哀思中凝聚奋进的力量超3000个!南京这些“景”很新奇1.6万人“入网”,干啥?凝聚一体化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国家级改革试验区,一年进展如何?文:紫金山观察记者